一、西方國家會計文化的特點
(一)英美會計文化的特征
1.強調職業主義。
在不確定性回避度低、權力距離較小和個人主義度高的社會文化大環境影響下,英美會計文化推崇個人的專業判斷和行業自律,強調自我管制能力,傾向于較少的政府干預,對大量的專業判斷更容易容忍,注重平等的權利,更愿意信任人。強調專業導向,較少依賴法規,政府在會計管理上的作用有限。在會計職業上,會計人員專業水平較高,會計職業的社會地位也較高,具有較強的權威性,由會計職業團體或其他的獨立機構制定準則或制度。充分發揮會計人員個人的職業判斷能力,要求會計人員擁有較高的誠信意識,自我管制。
2.偏重靈活性。
在英美社會文化環境下,在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實施上,強調靈活性和可選擇性,傾向于原則性的規定,可以具體情況具體處理,對同一情況可以有較靈活的處理方法。如美國的會計準則對會計方法選擇一貫性問題上持靈活態度,只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就應允許實行會計變更,它是從個性發展的角度出發,注重人的能動性。會計人員對差異的容忍度較高,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不喜歡一成不變,希望在會計實務上有較大的選擇空間。
3.傾向于激進主義。
英美國家強調個人成就和業績,愿意承擔風險,會計處理方法上強調真實反映,會計核算方法偏向樂觀,對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較激進,大膽創新。要求會計人員能夠直面各種不確定因素,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而不確定性回避度低的國別大文化背景,為培育這種推崇創新的會計文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4.會計信息透明。
英美國家更傾向于透明,要求大量的信息披露,強調真實反映,管理人員和會計人員愿意向更多的人士披露相關資料,同時其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透明度要求也較高,會計信息披露偏向于透明公開,充分披露。
(二)日本會計文化的特征
日本的社會結構比較統一穩定,人們世代生活在同質社會中,源于自然災害頻發的“危機意識”下的集體主義和團隊精神、處于東方儒家思想影響下的“家族”觀念和等級管理及對穩定生活追求的執著精神,使得日本民族善于相互依靠,崇尚集體主義,遵守集體規范,效忠集體利益,規避不確定性意識很強,權力距離中等偏高,集體主義度較高且陽剛之氣極高。這種文化特征影響下的日本會計文化主要有以下特點:
1.重視形式。
日本的會計人員在會計方法的選擇上主要是遵循正規簿記原則、明了性原則和單一性原則,會計處理要在相關原則指導下進行。這種側重穩健的思想觀念,實際上是不確定性回避度高的大文化背景在會計文化上的反映。
2.提倡服務和效忠。
崇尚集體主義,遵守集體規范,權力距離大,推崇大男子主義,強調團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這些價值觀念反映在日本會計文化上就是教導會計人員注重職業道德,對組織或企業忠誠和竭盡全力的服務,效忠集體利益。
3.偏重法律控制。
日本的會計模式偏重法律法規的控制,由政府機關以法律為基礎制定比較完備的會計法規體系,留給個人判斷的空間很小。因為日本人規避不確定性意識強、防范風險的愿望強烈,所以會計人員在會計方法的選擇上側重于穩健主義原則,保守程度相對較高,對報表信息披露作出嚴格的規定,任何有利害關系的集團和個人,如果認為企業沒有執行年度報表的有關要求,都有權提出訴訟。
(三)法德會計文化的特點
法德兩國均屬大陸法系、成文法法典化國家,政府干預經濟,經濟政策法制化,商法、公司法和稅法詳細具體。與美國相比,法國和德國的文化崇尚集體主義,權距較大,規避不確定性意識較強。法德會計均實行稅法導向,財務會計面向納稅要求,兩者幾乎無差異,有關法律對會計有嚴格規范,沒有系統的會計準則和會計目標,德國強調保護債權人權益,為國家稅收服務,法國強調為客觀經濟服務。
在會計管理上,法國嚴格地由政府來管理,德國則強調立法管理,具體由政府和民間團體共同完成;在會計準則制訂與實施上,兩國均實行會計標準化,都強調指令性、強制性和統一性;在會計職業上,兩國會計團體規模相對較小,職業地位較低;在會計核算上,兩國均采取保守的態度,嚴格遵守歷史成本準則,“準備金”概念頻頻使用;在信息披露上,公司一般不超過法律和歐共體指令的最低要求,偏于保密。
二、我國社會文化的特點
(一)崇尚集體主義
集體主義是中國社會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中國社會文化的顯著特征。集體主義強調集體利益,人們之間相互依賴、團結合作,重視人性中的共性,而輕視個性,鼓勵個人遵守集體規范,忠于集體利益,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具體表現為重視家庭倫理,強調社會秩序及人際關系的和諧、平衡,并提倡中庸之道。
(二)權力距離大
在一個權力距離大的社會里,集權程度較高,等級結構嚴密,下級服從上級,管理理論的重心在管理者。在我國,下屬對上司依賴性很強,強調下屬應按上司的要求辦事,下屬一般不會直接去找上司并與上司發生沖突;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里,組織傾向于擁有更多的層級結構、高比例的監督人員以及更加集中的決策;地位和權力被作為激勵因素,領導者將被作為權威來尊崇和服從。
(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回避程度較高
在中國,規避不確定性的意識較強,人們對風險、新生事物和未來的態度比較消極,回避風險、怨天尤人的現象司空見慣,不鼓勵創新、冒險和自我表現。在規避不確定性意識較強的社會里,其法律、規則往往比規避不確定性意識弱的社會來得詳細具體。
(四)陰柔勝于陽剛
中國傳統文化不鼓勵個人奮斗、成名成家,不鼓勵競爭和優勝劣汰,強調關系和關懷,鼓勵人們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崇尚關系融洽、為人謙恭、關心弱者和生活質量,提倡共同富裕和助人為樂。
三、我國會計文化的特點
(一)法律控制強于職業主義
我國是一個以法律管制為導向的會計社會,傾向于政府用法律、法規等強制性手段規范會計制度和會計實務,不重視個人的專業判斷。與美國相比,我國會計的職業化水平明顯偏低,無論是會計職業的自我管制能力,還是會計人員的職業能力都與美國有很大的差距,會計人員完全以相關的法律法規為據進行會計事項的處理。
(二)強調統一性
統一性的會計價值傾向于用法律等強制手段詳細規定每一個細節,在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的制訂與實施上,強調全國高度統一,包括會計科目、會計報告的內容與形式等均高度統一。如前所述,我國文化崇尚集體主義,反映到會計制度或會計準則中,就要求不同企業會計實務的統一和企業不同期間會計方法的一貫,較少給企業留下因地制宜進行會計處理的余地。
(三)偏好穩健
一般地,一個社會個人主義傾向越小,對不確定性的回避程度越高,陽剛性越低,其穩健主義的會計價值越高。中國文化自古以來信奉“有備無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等觀念,均從不同側面反映出我國人民偏好穩健的文化特征。會計準則在規范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報告和會計方法的選擇時比較審慎,對不確定的收益持穩健態度,都與我國文化特征相呼應。
(四)保密甚于透明
美國文化被公認為是一個透明、開放的典范,而中國文化則是一個含蓄、神秘、束縛較多的樣本。這種文化差異直接體現在會計信息披露方面,美國要求披露的事項多且十分詳細,而我國會計準則中要求披露的事項較少。
四、會計文化對我國會計制度建設的啟示
(一)改革我國會計管理體制,發揮行業監管的作用。
在構建我國的會計管理體制時,我們一方面要保持由自己的獨特文化傳統所決定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要吸收其他國家會計管理體制的合理成份。為此,我國應在明確政府監管為主導的同時,充分發揮行業組織自律管理的作用,使兩者能夠各司其責、發揮最大的效用而又不互相沖突,既能兼顧專業團體的自律需要和社會公眾利益的平衡,又能考慮到政府的有效監督。
(二)增加會計判斷空間,培育會計人員的判斷能力。
我國獨特的會計目標應當是承認保護個人投資者利益與維護全社會利益的一致性,只有充分實現個人價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增進社會價值。對于會計準則的制訂機構來講,應在整個準則中適當增加一些可供會計人員自行選擇的彈性空間,以此來培育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對于企業管理層來講,應在企業內部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引導會計人員自覺參與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與實施,積極培養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增強其開拓精神、競爭精神和誠信意識。
(三)強化會計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透明度。
我國會計信息使用者尤其是投資者和潛在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透明度要求將會逐漸提高,為此,企業應加大會計信息披露的力度,增加企業全面收益、社會責任、財務預測和公司治理信息等自愿性信息的披露,使披露的會計信息既全面又詳細,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同時,企業按照充分、公允的原則對外公布信息,提高信息的質量,減少信息不對稱產生的管理者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使投資者作出正確的決策。
(作者單位:山東經濟學院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