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經(jīng)商而經(jīng)國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做生意的人經(jīng)過千辛萬苦和數(shù)代人的努力,積聚起富可敵國的巨大財富,再經(jīng)過若干年的宦海沉浮,終于登上高位,經(jīng)管國家;其二是把做生意的手段用于經(jīng)管國家,即視經(jīng)國為經(jīng)商。這在市場經(jīng)濟日益成熟的今天來看,似乎并不構(gòu)成矛盾,經(jīng)商者成為國家領(lǐng)導人的例子比比皆是,許多經(jīng)商的手段用于國家管理同樣有效。然而,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也曾發(fā)生過由經(jīng)商而經(jīng)國的事,但最終是以悲劇收場。

縱觀中國歷史,由經(jīng)商而經(jīng)國之第一人非呂不韋莫屬。呂不韋(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35年),戰(zhàn)國末年衛(wèi)國濮陽人。原籍陽翟(今河南禹州)。呂家世代經(jīng)商,到呂不韋時已經(jīng)積聚起千金家產(chǎn)。呂不韋從老父手中接過經(jīng)商的擔子后,由于肯動腦、善經(jīng)營,很快便使家財?shù)靡匝杆僭黾樱墒撬⒉粷M足金錢的巨增,而是要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未及中年,他便迫不急待地尋覓著入仕的良機。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樣的機會終于來了。那年呂不韋到趙國的國都邯鄲去做生意,見到了被送到趙國當人質(zhì)的秦國王子異人,即子楚。這個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孫子,由于秦趙交惡,子楚當人質(zhì)的日子并不好過。可呂不韋卻從中發(fā)現(xiàn)了商機。他回到家里問父親:“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shù)。”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立君,澤可以遺世。愿住事之。”(《戰(zhàn)國策·濮陽人呂不韋賈于邯鄲》)意思是說,種田也好,販賣珠寶也罷,不過十倍、百倍的利,而擁立一位君王,所獲之利,不可計數(shù)。現(xiàn)在的老百姓即使最努力地去種田,也不得溫飽,而擁立君王,則可恩澤后世千秋萬代。這樣的事我愿意去做。于是,呂不韋拿出千金作為投資,在秦趙之間豪賭了一把。他以五百金給子楚,讓他作為日常生活和交結(jié)賓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購買奇珍異寶,自己帶著到秦國上下游說,離開趙國時,甚至還拿出六百金賄賂守城官吏。這投資不可謂不大。呂不韋不僅在金錢上投資,還用美色來投資。他把從趙國買來并致其懷孕的一個美女送給了子楚。該女生下一子,這就是后來的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9年,子楚繼位,是為秦莊襄王,尊奉其母為華陽太后,用呂不韋做相國,封為信文侯。莊襄王即位3年之后死去,太子嬴政繼立為王,尊奉呂不韋為相國,稱他為“仲父”。
至此,呂不韋這個生意場上的高手,奇跡般地完成了由經(jīng)商到經(jīng)國的全過程,耗時不過10余年。在此期間,呂不韋所用的經(jīng)商手法,與著名的孫子兵法頗為相似。這第一計就是知彼知己,不打無準備之仗。呂不韋在投資之前,對異人子楚及秦國后宮的情況作了詳細的了解,發(fā)現(xiàn)其父秦孝文王非常寵愛華陽夫人,于是通過一番商業(yè)運作,自然是少不了用金子來打點。這叫“以利誘之”。華陽夫人雖貴為王后,但也一樣愛財。呂不韋先是讓華陽夫人將子楚認為兒子,使其具備了可以被立為太子的必須條件,然后讓華陽夫人在孝文王面前吹枕頭風,促使孝文王答應(yīng)把子楚立為太子。這樣孝文王只要一死,子楚便可堂而皇之地榮登大寶。這條便捷之路的鋪設(shè),沒有對敵我雙方情況的了如指掌,要想獲勝是不可想像的。第二計是多謀善算,抓住有利時機。呂不韋很會利用稍縱即逝的機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在子楚落難之時,主動伸出援助之手,又是送金子,又是贈美女,哄得子楚暈頭轉(zhuǎn)向,竟然說:“如果實現(xiàn)了您的計劃,我愿意分秦國的土地和您共享。”當華陽夫人正在為沒有兒子,秦王死后自己的地位難保而發(fā)愁時,呂不韋出現(xiàn)了。他用三寸不爛之舌,說動華陽夫人讓她相信只要把子楚收為兒子,并立為太子,將來子楚成為秦王,必然會使華陽夫人受到極大的尊崇。還有,當子楚請求把呂不韋的相好賜給他時,呂不韋雖然很生氣,但轉(zhuǎn)念一想,這豈不又是一個獲取資本的大好機會,怎能讓機會從自己的指縫中溜掉!他立馬就獻出了這個女子,為自己的贏利又增加了一個砝碼。第三計是奇貨可居。呂不韋到邯鄲去做生意,見到子楚后非常喜歡,說:“子楚就像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成語“奇貨可居”的出典)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把子楚作為自己囤積的商品,一囤10多年,一朝出手便贏利“無數(shù)”。第四計是出奇制勝,兵行險招。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派王齮圍攻邯鄲,情況非常緊急,趙國想殺死子楚。子楚就和呂不韋密謀,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給守城官吏,得以脫身,逃到秦軍大營,得以順利回國。第五計是策度得失。也就是對投入及所得進行可行性分析及進行市場調(diào)查。呂不韋投資子楚時,秦昭襄王已經(jīng)在位40多年,早已是垂垂老者,而太子身體不好,在位時間也不會很長,這才促使他下決心投資。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投資子楚所得遠遠大于所失。即使秦昭襄王和秦孝文王多活些年,遲早子楚是會繼位的,只不過贏利晚幾年獲得罷了。當然,其中也隱藏著極大的風險,這個風險就是皇宮里圍繞太子之位的爭斗以及老王壽命的長短。倘若其他皇子的勢力過大,使太子之位旁落;倘若老王壽命很長,在位時間長達五六十年,那呂不韋的投資很可能就會全部打水漂。可是這些“倘若”都沒有發(fā)生,一切都按照呂不韋的設(shè)想在發(fā)展。這與他的策度得失是分不開的。第六計是集中兵力,重點經(jīng)營。呂不韋縱然有錢,但是如果讓他做善財童子,把整個宮廷里的人全都打點完,恐怕也是力所不逮的。對這一點呂不韋非常清楚,他知道有錢必須用在刀刃上,必須集中有限的資金,用在關(guān)鍵的人物身上。其實呂不韋花錢最多的人只有兩個,那就是子楚和華陽夫人。子楚是未來的君王,華陽夫人是能夠讓子楚登上王位的王后,除此二人,其他的人,包括秦王都不在呂不韋的投資之列。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呂不韋實在是個非常精明的生意人。第七計是速戰(zhàn)速勝,收回投資。做生意無不追求在最短時間內(nèi)收回投資,如果投資大、工期長,產(chǎn)品遲遲不能上市出售,勢必造成虧損。呂不韋深諳此道,有時甚至是迫不及待的。從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子楚從趙國逃回秦國,到公元前249年子楚即位,僅僅用了8年時間。8年的時間如果用來建一間工廠,可能是太長了點,可是用來完成三次王位的繼承,那就顯得太短了點。如果從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算起,時間就更短了。因為,繼承秦昭襄王王位的秦孝文王在位時間僅1年,子楚繼位也不過3年。這就出現(xiàn)了呂不韋投資子楚不過10多年,自己的年齡還不到50歲,自己的兒子便成為了秦王的局面。這完全稱得上是速戰(zhàn)速勝。如果再細細地分析,呂不韋所用的計謀還應(yīng)包括諸如“因勢利導”、“審時度勢”、“避實就虛”等。
古人云:“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呂不韋雖然精心策劃了10多年,也順利地讓自己的兒子當上了秦王,可是卻栽在了王后手上,可謂成也王后,敗也王后。隨著秦始皇的一天天長大,太后也一直淫亂不止。呂不韋惟恐事情敗露,災(zāi)禍降臨在自己頭上,就向太后獻上了一個名叫嫪毐的人,希望太后移情別戀,不要再找自己的麻煩。這一招果然奏效,太后很快就喜歡上嫪毐,并且還生有二子。這一計是“以利誘之”的翻版,叫“以色誘之”。可是,由于此計必須使用美女來擔任角色,一旦成功,美女即為王后,成為了位高權(quán)重的大人物,完全不受呂不韋的控制,從而導致呂不韋的全部投資化為烏有。當太后和嫪毐密謀在秦王百年之后,讓自己所生的孩子繼位時被秦始皇發(fā)現(xiàn),嫪毐及二子被殺,呂不韋因為是推薦者,自然受到牽連,被秦王貶往蜀地,呂不韋惟恐日后被害,喝下鴆酒自殺,時年57歲。我國歷史上首例由經(jīng)商而經(jīng)國的主人公,就這樣為我們演繹了一個令人扼腕嘆息的悲劇故事。
無獨有偶。當呂不韋在秦國精心謀劃由經(jīng)商而經(jīng)國的時候,其鄰國楚國也上演了一出幾乎完全相同的由經(jīng)商而經(jīng)國的大戲。戲中的主人公就是楚國的春申君(?—公元前238年)。春申君本名黃歇,是當時著名的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曾任楚相。有記載稱,春申君明智忠信且寬厚愛人,以禮賢下士、招致賓客、輔佐治國聞名于世。頃襄王時,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帶兵打敗韓國和魏國后,聯(lián)合韓、魏兩國共同討伐楚國,形勢危急,頃襄王派能言善辯的春申君出使秦國,說服秦昭襄王退兵。頃襄王病重,春申君設(shè)計使留在秦國作為人質(zhì)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國即位,即考烈王。考烈王任他為相。在秦軍圍攻邯鄲時,春申君帶兵救援,后又為楚北伐滅魯。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為他進獻了很多美女,可始終也沒有兒子。春申君府中有個門客叫李園,是趙國人,他想把自己的妹妹李嫣獻給楚王,聽人說楚王沒有生子之相,又擔心得不到楚王的寵愛。便要求事奉春申君,在他門下做舍人,后來春申君見到李園的妹妹李嫣,非常喜歡,就留了下來侍寢,致李嫣懷孕。這時李園與其妹想好了一個計謀。即由李嫣去做春申君的工作,向其曉以利害,要求春申君將李嫣送給楚王,如果生出孩子就是楚王,而春申君就是楚王的父親。這樣春申君就可以得到整個楚國了。春申君一聽很有道理,便把李嫣獻給了楚王,時間不長,李嫣生下雙胞胎,長子立為太子,李園為國舅。楚王死后,李園兄妹怕春申君泄露秘密,便在皇宮內(nèi)設(shè)下伏兵,春申君一進宮門,即被殺死,然后滅族。從此,李園把持楚國國政,楚國很快便被秦國滅掉。《戰(zhàn)國策·楚考烈王無子》中有這樣的記載:“是歲,秦始皇立九年矣,繆毐亦為亂于秦。覺,夷三族,而呂不韋廢。”意思是說,在楚國發(fā)生的這件事,正值秦始皇即位9年的時候,也正好是繆毐在秦國作亂被誅滅三族,并且罷免流放呂不韋的同一時期。這也正是歷史上非常罕見的一個巧合現(xiàn)象。
雖然楚國的春申君并不是經(jīng)商出身,但是卻企圖用經(jīng)商之道去經(jīng)國。由于他與呂不韋的野心一樣大,都是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是任何經(jīng)商之人為之奮斗終身的終極目標。兩人雖然處在不同的國度,但同處一個時代,所做之事驚人的相似。同樣是從被羈押在他國作人質(zhì)的王子入手,同樣將王子成功解救回國,同樣扶持王子登上王位,同樣令美女懷孕,然后將美女分別進獻給未來的秦王及楚王,并且都企圖通過自己已登上王位寶座的兒子來把一個國家的所有財富攫為己有,但最后同時都毀在了自己進獻的美女手上。
呂不韋和春申君由經(jīng)商而經(jīng)國的嘗試,從生意經(jīng)上來看是完全成功的,甚至堪稱典范,然而卻不可避免地觸動了皇家最敏感的神經(jīng),即純正的皇家血統(tǒng)。在世襲制的封建社會里,王位的繼承必須保持最純正的皇家血統(tǒng),絕不容有一丁點兒混雜,否則必將導致社會的大動亂和血腥的大屠殺。因此,二人命運的悲劇結(jié)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