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改革開放三十而立。
這30年,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回望來路,中國以瀕臨崩潰之身,懷著“摸著石頭過河”的心情,從貧瘠到富裕,從禁錮到開放,從崩潰到奇跡,書寫了一部震爍千古的改革開放史詩。
三千年來的每一次改革,從商鞅到王安石,從張居正到康有為,無一不是國家政權的宏大敘事、豪杰梟雄的烙印足痕。
唯有這30年的變革,分田按印的農民,擺攤設點的個體戶,白手起家的企業主,與執政者一道占據著歷史舞臺的中心。
這30年,不僅是國家生命力從萎靡到迸發的30年,更是個人生存空間和各種權益得以逐步舒張的30年。
在這部改革開放史詩中,歷經計劃單列、中央直轄和城鄉統籌試驗三次戰略布局的重慶,不僅見證了這場轟轟烈烈的巨變,更作為內陸改革開放的策源地而永載史冊。
如果要給重慶30年改革開放寫一首壯麗史詩,“農村”、“城市”、“企業”、“體制”必然是意蘊豐富的“詩眼”;如果要給重慶未來描繪一幅遠景畫卷,“開放”依然會是濃墨重彩的“點睛之筆”。
農村,這是改革開放的探索者。
城市,這是改革開放的最大受惠者。
企業,這是“世界工廠”的締造者。
體制,這是“中國奇跡”的策動者。
開放,這是未來科學發展的主題詞。
每一段澤被百姓的歷史,都會有刻骨銘心的溫暖記憶。我們試圖通過梳理這些“詩眼”,去觸摸那些溫暖記憶,但不局限于對過往記憶的“叫醒”,更試圖窺斑見豹——從社會每一個脈搏跳動中,對發展歷程進行分析、解讀和判斷,得出重慶前進的經驗和路徑。
從梳理中汲取信心,是紀念的應有之義。予歷史以見證,予明天以借鑒,這也讓這次紀念突破了純粹的儀式感——在下一步涉足改革開放的深水區時,必定離不開這些經驗所提供的智慧。
梳理,是為了更好地繼續。
紀念,是為了更好地踏上征程。
從這層含義上講,這次紀念活動其實是一次重慶總動員——為了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
今天的重慶不僅是我們的重慶,更是中國的重慶,成為西部重要增長極和長江上游經濟中心,不僅是重慶的夢想,更是全國的大局。
未來10年,該如何穿越“歷史的三峽”,成為中國內陸開放的前沿高地,這是重慶責無旁貸的擔當與使命。
所以我們冀望,這次紀念,能接續過去30年的火種而點亮未來,以完成未竟的改革拼圖:城鄉統籌長路漫漫、擴大開放暗礁橫生、體制改革方興未艾……
改革尚未結束,同志仍須努力。
紀念,更是動員;紀念,是為了讓“開放”成為重慶未來最突出的城市品質。
如此紀念,才是真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