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1978年底,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冒著殺頭坐牢的危險,在大包干契約書上摁下自己的手印,把小崗村推到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最前列。
一場自下而上的變革——中國農村30年改革的序幕——由此開啟。
30年,農村改革跌宕起伏,中國農民是真正的主角。
30年,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億萬農民發揮無窮才智,不斷探索,推動著農村改革破浪前行。
■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小崗村的抉擇,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
就在小崗村的嚴宏昌們在“包產到戶”的契約上摁下手印不久,小崗村所在縣的其他一些鄉村、安徽省肥西縣的部分地區、四川省的一些地區,也先后搞起了名稱各異的承包責任制。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放思想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農業、農村和農民中被再次“實踐”。而小崗村等地的實踐證明,各種責任制,尤其是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極大地激發了農民更大的積極性。
1980年5月,鄧小平說:“安徽省肥西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包產到戶,增產幅度很大。‘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
從此,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在中國農村迅速發展。
到1981年,貴州、四川、山東等省已經有一半以上的社隊實行了包產到戶。中央1982年的“一號文件”肯定了各種形式的責任制,1983年的“一號文件”進一步指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
■ 鄉鎮企業——華西村的胚胎孕育與中國大地的發展壯大
上世紀60年代,江蘇省的華西村在吳仁寶帶領下,完成了全村規劃改造,創辦起了小五金廠。
正是這個小五金廠,成為中國鄉鎮企業的胚胎。
1978年,通過發展企業,華西村有固定資產和銀行存款各100萬元,還存有3年余糧。這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一心想讓農民過上城里人“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幸福生活的吳仁寶異常興奮。此時,正準備辦塑料紡織廠的華西村,出現6萬多元投資缺口。吳仁寶到老百姓家挨家挨戶籌措資金,并告訴他們,你的錢就是企業的股份,到年底給大家分紅。
吳仁寶領頭的這家鄉鎮企業,性質已發生了改變,成為了中國股份制新集體經濟的源頭。
1999年8月,華西村股份公司發行的3500萬A股在深交所掛牌上市,華西村的資本經營進入新階段,成為全國第一家農村經濟綜合開發的上市公司。
歷經幾十年的發展,華西村已形成鋼鐵、紡織、旅游三大支柱產業,擁有58家企業。
依靠企業,華西村擁有固定資產60多個億,號稱“天下第一村”。
隨著農業發展和農村商品經濟的繁榮,農民手中有了余糧,有了一定的資金,農村富余勞動力開始離開土地務工經商,推動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鄉鎮企業的前身是社隊企業,但其發展受到嚴格限制,只能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銷售。
在艱難的跋涉中,一批社隊企業壯大起來。
1984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文件,社隊企業正式更名為“鄉鎮企業”,文件肯定它是國民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到1987年,全國鄉鎮企業從業人數超過8000萬人,年產值達到4764億元,第一次超過了農業總產值。
鄉鎮企業是農村改革的重大成果,獲得中央領導的極高評價,被譽為中國農民的又一個偉大創造。
■ 村民自治——合寨村的民主,鄉村治理的新經驗
1980年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山縣三岔公社合寨村的85戶農民,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了我國第一個村民委員會,實行村民自治、自我管理。
合寨村第一任村委會主任韋煥能回憶說,包產到戶后,原先生產隊的凝聚力和約束力逐漸減弱,村里偷盜、亂砍濫伐集體山林的情況增多,群眾呼吁加強管理。
在這一要求下,合寨村進行了民主選舉,成立了村民委員會,訂立了村規民約,有獎有罰,群眾思想提高了很多。合寨村的實踐為農村改革后的鄉村治理提供了新鮮經驗。
1982年12月,村民委員會作為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被載入新通過的憲法中,村民委員會的合法地位得到確認。
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正式通過,廣大農村普遍實行了村民自治。
■ 農民工——從進城尋夢到城市扎根
上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大發展,農民在農業之外找到了新的就業渠道,農民工開始大量形成,但當時提倡“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農民工進城還存在種種障礙。
隨著東南沿海城市的開發、開放,不少農民開始到這里尋找出路。頂著“盲流”的稱號,為了謀發展、求幸福,農民們還是一次次踏上遠離故土的列車。
近年來,第一代農民工紛紛還鄉,越來越多的第二代農民工,開始了新一輪的城市尋夢。
浙江省勞動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陳詩達認為,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進城務工的農民,一般可視為第二代,如今,第二代農民工已在人數上占主導地位。
如果說,第一代農民工進城為的是賺票子、蓋房子、娶娘子,那么老板夢、發財夢、城市戶口夢,則屬于第二代農民工的夢想;第一代農民工開拓了一條走向城市的道路,而第二代農民工走的卻是一條扎根城市之路。
30年間,他們為城市建設,為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如今,我國農民工人數已經達到2.1億人,國家正在逐步解決他們看病、養老、子女上學等問題,不少城市也放開了戶籍限制。
重慶和成都開始試點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農民工不僅能進城,而且可以成為市民扎根城市了。
■ 專業合作社——攜手合作,抵御風浪
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戶在市場競爭中是弱勢群體,只有聯合起來,一家一戶的農業“小生產”才能抗拒市場的“大風浪”。
上世紀80年代,農村開始出現新的專業合作社,到90年代,山東、浙江、江蘇等農業產業化發展較好的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頗具規模。
這些合作社多數由種養大戶或者村干部發起和組織,向農戶提供信息、技術、銷售、供應、加工等方面的服務,是農民群眾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又一創造。
200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施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邁入了新階段。
■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洪田村“分山到戶”的首創
30年前,分地到戶是農民的創造;如今,全面推進的分山到戶仍是農民首創。
1998年,福建三明市洪田村的農民均分了山地,全村800多人每人分得山地6.2畝。
洪田村的做法在福建和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被廣泛借鑒,洪田村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林改“小崗村”。
2008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公布,要求在堅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依法將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通過家庭承包方式落實到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確立農民作為林地承包經營權人的主體地位。
后記:
30年間,我國農民自下而上的改革沖動,不斷帶來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發布了10個指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在不同歷史階段,“一號文件”準確把握保護農民物質利益、尊重農民民主權利、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改革主線,加速了城鄉協調發展的歷史進程。
30年農村改革,在充分尊重億萬農民群眾首創精神的前提下,探索和總結出的一系列新經驗、新創舉,為中國農村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