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波瀾壯闊的重慶農村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改善了廣大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帶來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歷史性巨變。
從生產關系變革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角度考量,重慶農村歷經了四個重要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生產力空前解放,農業農村經濟高速增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重慶與全國一樣,大力推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1978~1984年7年間,全市糧食產量從814.7萬噸增加到1048.4萬噸,扭轉了長期困擾全市的糧食短缺局面,第一次較好地解決了老百姓的吃飯問題;農業增加值從24.8億元增加到50.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6.2%。
第二階段,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業逐步走向市場,農民收入結構明顯改善。1985~1996年,鄉鎮企業高速發展。1996年全市鄉鎮企業實現總產值28.6億元,是1985年的14倍。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后,農民開始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外出打工,從事第二、三產業,農民工資性收入、人均純收入大幅度增長。1993~1996年,我市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5.1%,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21.6%。1996年,農民工資性收入達到276.5元,比1992年增加163.9元,占比達到18.7%。
第三階段,農業農村步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時期,農產品短缺時代結束,農村整體越溫達標,總體實現基本小康。1997~2003年重慶直轄7年間,市委、市政府把加快農業農村發展和扶貧攻堅作為全市四大主要任務之一,針對農產品結束短缺,出現供過于求、價格下跌、農民增收緩慢等問題,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施農業產業化百萬工程,加快鄉鎮企業“二次創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進行農村稅費改革,集中力量打好扶貧攻堅戰,農業農村快步發展。這一時期,結構調整取得突出成績,農民負擔明顯減輕,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到2000年,農村貧困人口由直轄之初的366萬人減少到140萬人,農村“五三六”扶貧攻堅計劃圓滿完成,貧困區縣成建制實現整體越溫達標。2003年全市農村總體實現基本小康。
第四階段,中央作出“兩個趨向”和全國總體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新階段的論斷,支持“三農”發展的政策力度空前加大,我市農村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2004年至今,圍繞黨的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黨中央、國務院與時俱進地提出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推出了“兩減免”、“三補貼”等加快農業農村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為主線,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舉措,如提前一年取消農業稅、推進鄉鎮綜合改革、實施農業直補、開展農業保險和擔保試點、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強化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建立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促進政策等,基本構建起強農惠農政策體系,初步形成了大城市帶大農村良性互動機制,全市呈現出農業發展態勢好、農村面貌變化大、農民得到實惠多、工作推進合力強的可喜局面。
(作者單位:重慶市政府研究室農村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