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開發,是中央交給重慶的四件大事之一。經過多年扶貧攻堅,全市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十五”期間,全市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由140萬人下降到55萬人,減幅達60.7%,貧困地區基礎條件不斷改善,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全市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聚焦全市扶貧工作重點縣武隆,我們來看看發生在農民秦朝林身邊的變化。
曾經,武隆縣仙女山鎮龍堡塘村農民秦朝林,每次趕場,路過掛滿琳瑯滿目的衣物和各色書包的攤位,總是帶著愧疚的心情低頭匆匆走過——他沒有能力給娃兒買新衣服、新書包;如今,秦朝林的腰包鼓了,買書包和衣服已不再是心上的負累,他的大兒子今年高中畢業考上大專,父子倆都覺得不滿意,決定復讀一年,明年要考重本。秦朝林對兒子拍胸脯:“娃兒,只要你好好讀,學費不是問題!”
秦朝林命運的改變,是武隆縣10多年扶貧開發的一個縮影。
■ 從“扶貧”到“脫貧”的轉變
“到2009年底,武隆縣將在全市的扶貧工作重點縣中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實現最先脫貧。”日前,武隆縣縣委書記劉旗說。“扶貧攻堅”是一種通常的提法,但在實施“最先脫貧”的目標中,武隆縣卻把“扶貧攻堅”變為“脫貧攻堅”。
一字之變,是一種思維的轉變。
武隆人認為,“扶”是被動的,“脫”是主動的。
一字之差,體現的是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從“被動脫貧”到“主動脫貧”的根本性改變。
思維轉變,給武隆脫貧帶來了真正的希望。
1985年,武隆縣被確定為貧困縣,從此開始了艱難的扶貧歷程。從1999年開始的近10年間,武隆縣通過實施被國家扶貧辦稱為“武隆模式”的“成片開發、綜合治理、產業帶動、整體推進”的區域性整片推進的扶貧開發新路子,面貌發生了巨變,2007年,全縣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已減少到1.3萬人。
從扶貧到脫貧,秦朝林也經歷了一個從思維到行為的轉變歷程。
■ “扶”出來的好生活
“東方紅,太陽升……”筆者在采訪時,看見秦朝林正在自家的果園里快樂地哼著歌。
今年老秦可高興了,豬兒賣了四五萬元,水果進賬兩三千元。
老秦今年44歲,多年來生活十分貧困。“龍堡塘有三道灣,十年莊稼九年淹,大人肚子‘呱呱’叫,幺兒餓得直叫喚。”秦朝林說,“這是以前我們常念的順口溜,也是10多年前生活的真實寫照。”
彈指一揮間,舊貌換新顏。
如今的龍堡塘移民戶喜遷新居,水泥路修到家門口,自來水流進家里,農用電得到改善。昔日特困村變成了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1400元,發展到如今的2700元,農民荷包鼓了起來。
一種山區扶貧的新模式讓人眼前一亮。
1999年,武隆縣啟動“成片開發、綜合治理、產業帶動、整體推進”的區域性整片推進的扶貧開發新模式。 在實施成片開發扶貧戰略中,武隆縣把連片貧困地區劃分成仙女山扶貧開發區、白馬山廈門旅游扶貧開發區、芙蓉湖生態觀光農業扶貧開發區、桐梓山生態特色農業扶貧開發區和楊柳山原生態扶貧開發區等五大扶貧開發區。
秦朝林居住的山村被納入仙女山扶貧開發區。
“走路腳走腫,吃水肩挑痛,電器無電供,手機打不通。”秦朝林回憶起過去的日子直搖頭。
實施成片開發后,國家投入扶貧資金600余萬元,村民投工投勞,龍堡塘村新修進村主干道瀝青路8公里,到各村民組的泥石路25公里。
2005年,秦朝林在政府幫助下,自己投工投勞,把村道路連進了自己家門口。
2005年,縣扶貧部門又撥來7萬元資金,由農民投勞,修了一口400立方米的人飲池。后來,全村又修了13口共4000多立方米的人飲池,長期困擾村民的人畜飲水困難徹底得到了解決。
2006年,縣電力公司投錢對農網進行了改造,把老化的線路進行了“大換血”。當年,電信部門到山里新建了手機基站,“信號好得很,隨便哪個山旮旯都打得通。”秦朝林拿出剛換的新手機向筆者展示。
“基礎設施建設好了,大家脫貧致富的信心就足了。”村主任禹太江說。
2007年,武隆縣完成扶貧項目建設總投資3646萬元,建成扶貧項目196個,建成公路340公里,新建水池160口。
■ “脫”胎換骨得新生
脫貧致富,必須要產業帶動,武隆縣的領導干部有清醒的認識。
2005年,武隆縣開始實施產業帶動的扶貧政策,分三個層次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強力推進畜牧業、無公害蔬菜、中藥材、烤煙等骨干產業;改造提升林產業、蠶桑、苧麻等傳統產業;著力培育以冷水性魚類養殖為主的水產業以及獼猴桃、胭脂蘿卜等后續產業。在此基礎上,圍繞扶貧開發,發展旅游經濟、工業經濟、勞務經濟。
當年,秦朝林在政府扶持下,花3萬元辦起了一個適度規模養豬場,圈舍300余平方米,養了20頭母豬和1頭公豬。
“修圈舍,政府補貼6000元,政府還幫我出了7成買豬的錢。”秦朝林回憶說。
“今年賣了200多頭仔豬,可收入四五萬元。”老秦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等靠要不得行,只有多動腦筋、勤勞苦干才行。”
幾年前,老秦花費多年積蓄,買了果樹苗在自家地里培育,并最終選擇了布郎李、柿子、板栗等幾種果樹。今年,秦朝林又學會了果樹剪接的技術,如今這些果樹已開始掛果,光布郎李收入今年就是好幾千元。
“重慶來的游客都喜歡我們這里原生態的東西,我打算今后搞農家樂。”說起自己的打算時,秦朝林的眼中流露出堅定而自信的目光。
和秦朝林一樣,龍堡塘的村民們正爭先恐后地發展產業,主動脫貧。劉紅壽種植中藥材10畝,每畝收入達1萬元;盛長林養殖生豬20多頭,成了養殖大戶;田景萬新建魚池3畝多,收入1萬多元……
談到這幾年的變化,鄉親們說:“是成片開發、產業帶動的扶貧模式幫我們過上了好日子!”
“武隆模式”,描繪全縣貧困人口好日子的優美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