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干:中央文件確定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指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組織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
萬元戶:首先富裕起來的人,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時髦詞匯。
鄉鎮企業: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把社隊企業改稱鄉鎮企業。
農民工:從農村到城市打工的農民。由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張雨林教授首次提出。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并要求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推進新農村建設。
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問題,1996年由經濟管理學博士溫鐵軍提出,2003年正式寫入黨的文件,此后成為中國政府需要解決的頭號問題。
取消農業稅: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關于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定》。
城鄉統籌:充分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村民自治:中國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包括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四個方面。
大城市帶大農村:重慶是個特殊的直轄市,經濟結構的二元特征突出,既是大城市,又是大農村。為了改變二元結構,重慶堅持把“三農”問題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三百促三化、三化促三農:“十五”期間,重慶市實施了農業產業化百萬工程、百個經濟強鎮工程、百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程,有力地促進農村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迅猛發展。
千百工程:在全市選擇1000個村重點推進新農村建設,并在其中選擇100個村進行新農村建設示范。
八步工作法:重慶市開縣麻柳鄉針對當地社會不和諧情況總結出“農村八步工作法”,凡涉及村級經濟發展規劃、村級財務預決算、村內興辦公益事業、重點項目和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都通過八個民主程序,廣泛聽取村民意見,由全體村民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策,并由村民代表進行管理和監督。隨后,“八步工作法”在全國推廣。
兩社兩化:重慶市大力發展以“兩社兩化”(農村專業合作社、綜合服務社,農業產業化、商品經營連鎖化)為主要模式的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農民收入大幅提高,被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作為典型在全國推廣。
石龍技工:重慶市農民工勞務品牌,在全國勞務市場享有盛譽,“石龍技工”多次搭乘專列外出務工,是重慶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的代表。
集團式扶貧:重慶市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創新。10多年來,全市由240多家行政單位、科研院所、國有企業、民營公司組建的18個扶貧集團,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對口幫扶,取得了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