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煙。
當我們踏著腳下一塊塊老而彌堅的青石板,放眼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摩天樓,我們可以感知重慶30年沉著而堅毅的步伐。
計劃單列、設立直轄市、成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的成長逢上了好年景。這三個重要歷史時期的特大利好推動,使重慶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計劃單列,重慶的第一次飛越。
1983年2月,中央批準《關于在重慶市進行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意見的報告》。重慶的城市綜合經濟改革試點由此起步。緊緊抓住這次機遇,重慶在改革過程中大膽嘗試和創新,進行了“四放開”、“五自主”的改革,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和帶動作用。與此同時,重慶積極對外開放,引進外資,促進了重慶汽車、裝備制造業等支柱產業的壯大,帶動全市經濟迅速增長。
通過這一時期的改革,重慶對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建設、對外開放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加強了重慶將成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地位。
西部唯一直轄市,重慶發展的新篇章。
1997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準設立重慶直轄市,重慶的改革發展進入新的篇章。
抓住直轄機遇,重慶大力推進老工業基地改造,采取“抓大放小”、“七個一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扭轉了國有企業虧損局面,并推進國企、壟斷行業、公用事業、財稅金融、社會事業及行政管理體制等配套改革。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舉,一批批企業相繼跨出國門,更大范圍地組織資源和要素,促進了企業壯大和發展。城市建設加速,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交通、能源、市政設施及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日新月異,初步形成了“一環六射”高速公路主骨架網絡,基本實現了“1小時主城、8小時重慶”通達目標;“三中心兩樞紐一基地”建設輪廓初現,城市綜合功能日益完善;奧體中心、國際會展中心、三峽博物館、湖廣會館、規劃展覽館等標志性文化體育設施相繼建成。
直轄不久,重慶又迎來三峽庫區建設和西部大開發等歷史性機遇。
憑借政策、區位優勢,通過努力與創新,“十五”期間,重慶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交通四通八達,逐步成為西部地區的交流樞紐;隨著“十一五”發展規劃、“1小時經濟圈”的啟動,城市經濟進一步發展;投資環境改善,外資引入不斷加大,內資利用高速增長,重慶成為西部投資最快的城市、中國重要的投資熱土。
10年發展,重慶積蓄了強大后勁,城市競爭力得到迅速提高。經過近5年的“加快”和“率先”發展,重慶資源配置積蓄的后勁逐步釋放,為重慶城市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隨著重慶建設步伐加強,其作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作用進一步顯現。
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發展的新起點。
2007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為我市定向導航作出了“314”總體部署,為重慶確立了新的歷史定位,把重慶加快建成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6月,國務院批準重慶成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6月27日,國務院批準重慶新一輪《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2007~2020年)》。
抓住新的機遇,重慶正在按照國家“全面改革、重點突破、形成機制、試點示范”的要求,以“加快”、“率先”為目標,以“一圈兩翼”為平臺,以解決農民工問題為突破口,扎實推進綜合配套改革,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并將在拓展“一圈兩翼”格局、農民工問題、土地經營權流轉和轉變政府職能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
至2007年,改革開放近30年、直轄10年的重慶,變化有目共睹:一座座工廠如雨后春筍,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迅速延伸……一天一個樣,舊貌徹底換新顏。城市變大了,經濟發展了,交通發達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市場更加開放了,城市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了。
按照新的城市規劃,重慶主城區面積將從上一輪規劃的600平方公里擴展到2737平方公里,擴大4.5倍,并堅持“一城五片、多中心組團式”的城市空間結構;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形成了六大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一批中小城市拱衛的特大城市的格局。
2007年,重慶地區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67.3億元提高到4122.5億元,增長了60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13.8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535倍,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了65.4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715元,比1978年增長44倍,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余額9978元,比1980年增長432.8倍;實際利用外資12.20億美元,比1985年增長47.8倍,進出口總值74.45億美元,比1987年增長24倍。
抓住歷史機遇,開拓創新,重慶,一座內陸開放的大城市正在崛起。
(作者單位:重慶社會科學院城市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