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這座內陸城市,曾因沒有一個像樣的商業中心被謔稱為中國“最大的縣城”。如今,她的城市建筑群的崛起充滿了巨大的涅意義。讓我們跟隨重慶城市標志性建筑的不斷跳躍變化,去聆聽重慶30年經濟、社會、文化全面發展的足音……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上海卻是這樣”,許多年前,美國記者霍塞在他的一本書中對上海作出了這樣的評價。
這句話同樣適合重慶。
幾乎就在一夜之間,那些老照片中靜默的風景,被錯落的摩天大樓、時尚的大賣場、磅礴的博物館所取代。上世紀80年代的重慶,“除了人民大禮堂、解放碑,幾乎沒有鮮明風格的建筑”。上世紀90年代的重慶版圖只有4開,版面幾乎都用來表現市中區,進入新世紀后,重慶地圖變身對開,而地圖上的標志性建筑也如雨后春筍般,搖曳著城市生長的歡歌,標注著城市發展的痕跡。
時間:上個世紀80年代
關鍵詞:解放碑 重慶城市之根
很多年過去了,解放碑越來越矮,城市越來越高。
上世紀80年代,解放碑就等于重慶,不到解放碑就不能算進城,不到解放碑就等于沒有到過重慶。
航拍師宋林回憶,那時,整個渝中半島僅兩幢醒目建筑:解放碑、會仙樓,其余全是低矮平房。
從動員民眾抗日救國的四方形炮樓式木結構建筑“精神堡壘”,到“抗戰勝利紀功碑”,到“人民解放紀念碑”(簡稱解放碑),時光從來沒有斬斷過解放碑歷史的血脈,并賦予了解放碑特有的精神內涵,它曾經是整個市中心最高的標志性建筑,在一定時間段內,周圍的所有建筑都被明確規定不能問津它的高度。
城市變遷著,解放碑的意義從一座碑拓展為一個區域的代名詞。重慶直轄后,傾力打造解放碑商業步行街,解放碑攜帶著重慶起飛。
一幕幕創富神話輪番上演,商家和企業以入駐解放碑為形象和實力的象征,金夫人、千葉、誠泰、精益等一大批民營企業從解放碑起飛,重百、新世紀、王府井等百貨巨頭在這里風聲水起,大都會購物廣場、美美時代百貨紛紛搶灘,全市50%以上的中介服務機構、40%的證券營業部和75%的期貨營業部已進駐渝中及中央商務區,解放碑區域成為我市乃至西部地區金融機構數量最多、金融產品最齊、金融發展效益最好的地區。
從24000平方米擴展為36000平方米的解放碑商業步行街,而今坐擁“西部第一街”美譽。
她,早已超越了27.5米的高度,成為重慶的一塊金字招牌。
時間:1997年
關鍵詞:大都會廣場 重慶時尚坐標
群樓林立的解放碑,在1997年多出了另一個視線的聚焦點——大都會廣場。它是香港和記實業在重慶投資的首個高品質Shopping Mall,在1997年重慶成為直轄市的特殊年代,它代表著重慶從上世紀90年代跨越進新世紀更時尚、更開放、更人性化的新姿態。
23萬平方米的賣場,重慶最早的購物中心。大都會的造型出自國際著名建筑設計公司“胡黃周”之手,其構思之深遠、布局之得體,至今讓重慶其他商業項目無法超越。與之相比,在那個年代,重慶其他商業項目在設計上是大而化之的——很多商業項目,面積、布局、結構等考慮極不周全,難以達到大牌商家的要求。而大都會寬大通透的結構、娛樂與餐飲的組合、購物與休閑的搭配,即使是以現在的眼光來評判,其購物環境仍是重慶甚至是西部的頂級。
1998年它榮獲“魯班獎”,2002年又獲“詹天佑土木工程獎”,全國許多知名商業項目,如北京東方廣場、深圳黃埔雅園等,均以其為參照。
不僅僅是時尚、領先、人性化的外觀,大都會還為重慶吸引了無數一流的品牌。太平洋百貨的落戶,更讓大都會“水漲船高”。更重要的是,大都會還引領了重慶商業發展的新模式:只租不售、主力店先行、精細物業……它的崛起,帶動了以其為標志的一個商圈的形成,成為重慶商界的一個創富高地。
大都會面世時,其物業租賃價格為80~100元/平方米,到2007年,其物業租賃價格已高達800~1200元/平方米——位列全重慶商業地產之首。
成都人如此慨嘆:一個重慶大都會,讓成都商業落后重慶10年。
時間:2003年
關鍵詞:世界貿易中心大廈國際名片
浪高凱悅酒店204米、紐約·紐約211.3米、世貿中心262米,重慶的天際線被不斷刷新。除西部第一高的名號,CBD、國際品質、都市新地標、360度全景觀景臺……無數標簽讓重慶世界貿易中心大廈惹人驚嘆。
外型如同向空中無限伸展開的手臂、簡潔的直線條樓座、灰色鋁版與淡綠的玻璃構造出世貿大廈作為渝中CBD商務中心的全新形象。然而,世貿大廈的興奮點不止于此,對于重慶而言,它還代表著一種身份。
一座城市僅有一個世貿中心,世貿中心的誕生,代表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它張揚著城市充滿自信、受到公認的發展潛力。正是直轄后重慶經濟的快速起飛、西南經濟戰場的橋頭堡地位,讓重慶成為WTCA(世界貿易中心協會)全球330多個會員城市之一,世貿中心才得以真正落地生根。
作為重慶與各城市及海外聯系和交往的經濟貿易中心,重慶世界貿易中心是本埠經濟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跳板。它的建立標志著重慶已與國際經貿組織接軌,多元化的經貿設施服務及完善的配套,將為各機構提供國際經貿活動的良好平臺。世界貿易中心協會的品牌則使入駐企業的形象得到提升,逐步成為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時間:2005年
關鍵詞:三峽博物館 巴渝文化之根
2005年6月18日,位于重慶人民大禮堂中軸線上、人民廣場西側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向社會開放。
象征著三峽水利大壩的弧形外墻,象征著水的藍色玻璃,代表著山的砂巖外墻和巨大玻璃穹頂書寫了重慶一個新的文化符號。
在三峽博物館館長王川平看來,三峽博物館是重慶文化建設的縮影,是重慶市政府對文化事業的孜孜追求。
1994年三峽大壩動工,庫區將有20~30萬件出土文物需要收藏。在三峽文物保護制定規劃時,有人提議在川、鄂兩省各建一座與三峽文物有關的博物館。重慶立即行動,時任副市長王鴻舉指示:一定要把中國三峽博物館爭到重慶來。
這在重慶僅為計劃單列市的當時,難度可想而知。
1997年,隨著重慶直轄,建設中國三峽博物館的轉機來了。
1999年4月,市政府召開會議決定啟動中國三峽博物館暨重慶博物館的籌備工作。館址定在人民大禮堂中軸線上、人民廣場西端。
1999年11月市政府常務會議上,時任市長包敘定宣布,將中國三峽博物館定位為“一號民心工程”,立即啟動立項、設計、方案競選工作。
2000年9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批準館名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2000年12月29日,建館工作項目正式啟動。2005年5月31日完成布展陳列。
一時間,人群蜂擁而至,開館一個多月后,參觀人數突破10萬人次。
尋根是每個人的心靈訴求,曾經由于展館條件所限,重慶文化在世人心中只留下了零碎的片斷,如今,中國三峽博物館呈出一席盛宴,重慶12000多處文物點,則一一變為歷史和文化的佳肴。
《壯麗三峽》、《遠古巴渝》、《重慶·城市之路》、《抗戰歲月》……一排排陳列述說著。寧靜卻激蕩著歷史聲響的中國三峽博物館仿佛時空隧道,連接著重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