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計劃單列城市到直轄市再到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30年間,重慶跨越了“三大步”,而伴隨每一步的,都是體制機制的變革。
1983年2月,重慶“計劃單列”。人們不會忘記新華路“百貨幫”,他們做各種服裝和針頭線腦生意,極大地滿足了市民和市場的需要。隨后,重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領先全國的改革經驗。1991年,重慶在全國率先推行商業“四放開”。這次改革,讓重慶商貿起死回生,并成為其他省市學習的榜樣。3年之后,1994年10月13日,江澤民同志到重慶視察,題詞“努力把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
重慶地處內陸,市場經濟基礎薄弱。重慶要發展、要騰飛,必須依靠良好的體制基礎。
2003年,市委出臺《關于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的意見》,決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建設長江上游經濟中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證。從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入手,向權力開刀,向審批經濟開刀,成為重慶改革的突破口,重慶的行政體制改革全面鋪開。
2007年3月14日,歷史機遇再一次降臨重慶,全國人大通過設立重慶直轄市。
重慶行政體制改革再次提速。通過3次大手術,重慶行政管理層次由5級精減為3級。與之相適應的是,政府機關與各類行業協會、中介機構徹底脫鉤,事業單位施行人事制度改革。這些“瘦身”運動,使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法治政府的框架初步形成。與此同時,政府推進“八大管理創新”,被公認為中國新一輪行政改革的亮點。今天,人們能夠感受到:無論是政府立法還是決策,科學民主氛圍越來越濃;行政審批快多了,“公章旅行”消失了;與民爭利受制約,執法擾民在減少;政績不再死盯GDP,行政錯位缺位要追究……
伴隨經濟體制和行政體制改革的成功,黨內民主新機制也在重慶各地破繭而出。
開縣麻柳,一個并不起眼的小鄉,卻因“八步工作法”聞名全國。2005年4月,渝北區通過“三推一選”,成功選出張關鎮鎮長。巴南、雙橋區正進行“黨代表常任制”試點,做法和經驗也可圈可點。
隨著體制機制的變化,重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4112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000美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788億元。
2007年3月8日,胡錦濤總書記為重慶“定向導航”。在這一年里,中央將重慶確定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迎來第三次歷史機遇。“‘314’總體部署”、“內陸開放高地”、“城鄉統籌”……一系列熱詞激勵著3100萬重慶人以創新的心態書寫著新的歷史。?笊(作者單位:重慶市委黨校公共管理學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