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像流水慢慢變老,重慶直轄11年過去了。
在這座風云際會的城市里,11年,仿佛只是彈指一揮間,城市長大了。
2008年初,英國文化協會在中國啟動生活節奏調查。結果顯示,重慶人的步行速度快于北京和上海,僅次于廣州。
在重慶,步行速度不僅能反映人的生活節奏,也能反映這個城市增長的節奏與速度。11年來,以“縮短時間”和“延伸空間”為特點的城市建設,正在成為這座城市的開放主旋律。
肩負著探索大城市帶大農村國家戰略使命的重慶,絲毫不敢懈怠。
策劃大師王志綱說,認識中國要從認識重慶開始,因為重慶“非常中國”。
大城市與大農村并存,大工業與大農業同在,集移民地區、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地區于一體,這讓重慶成為中國的縮影。
中央政府知道,只有消除城市和農村、東部沿海和內陸地區的貧富差距,中國才能長治久安。
重慶向何處去?這是3100萬重慶人未來10年的命題,也是未來中國的參照。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央用“314”總體部署,賦予重慶“承載與冀望”——讓大重慶成為大中國的試驗田。
11年摸索,輾轉反側,承載著國家戰略使命的重慶,終于找到了開墾試驗田的兩把“鋤頭”:城鄉統籌+擴大開放。
城鄉統籌的目的,是要使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一樣,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和同質化的生活條件——城鄉統籌發展,就是城市化、工業化的過程,就是以工哺農、以城帶鄉的過程。
但缺乏次級城市的拱衛,作為特大城市的重慶主城,將難以帶動8萬平方公里土地邁出整齊的步伐,也就不得不面對“小馬拉大車”的尷尬。
未來12年,城市面積將以每年3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張,人口將以每年40~60萬的速度向城市化過渡——這片由大山、大江、峽谷連綿的區域,開始了城市化的奔跑。
“西部最大城市群”的戰略構想,描繪出一幅層級鮮明的城市群畫面——大重慶的“多核化”夢想,拉開大幕。
21世紀是經濟節奏較量的時代,縮短通勤時空距離是城市群崛起不可或缺的因素。打造水陸空綜合交通樞紐,提升城市群內部通勤交換率,是“先行中的先行”。
于是,“大”重慶加快了重慶變“小”的步伐,“三環十射”、“一樞紐十干線”、“兩空港一水道”的規劃,正強力為“西部最大城市群”量身“擴張血管”。
2012年,重慶將甩掉山高路險的帽子。2020年,重慶將成為承東啟西、接轉南北的西部最大綜合交通樞紐。
而10000億元工業項目,將隨著這些“擴張血管”滲透到每一個城鎮,未來12年,近1000萬農民將因此變成市民。
工業化和城市化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兩條腿,這兩條腿跑得快不快,取決于另一把鋤頭“擴大開放”——于是,市委三屆三次全委會確定了“擴大開放”的核心目標:打造內陸開放高地。
重慶的未來發展,如果只是就重慶談重慶,是沒有出路的。只有通過擴大開放,把重慶納入到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吸收世界的資金、技術、經驗,重慶才能在更寬舞臺、更高平臺上參與競爭,分享更多的經濟資源和發展機會,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城鄉統籌,是中央投下的第一枚棋子;擴大開放,是重慶緊跟中央投下的第二枚棋子。這兩枚棋子,將在未來互補交融,激活重慶及西部乃至全國可持續發展這盤大棋!
“貫六峽兩江之匯,率九宮八卦之冠,總扼西南之樞紐,遙牽吳楚之群船。”朝天門四句碑刻,道盡這座城市的開放與追求。
“這座城市,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巨大變化,一分鐘后未來就變成了過去。”德國《焦點周刊》說,“北京代表中國今天,重慶則代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