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為你關閉了一扇門,但必定為你打開了一扇窗”。
在特奧會上,當來自世界各國的智障人士以“你行,我也行”的姿態投入比賽,那份純真,那份執著,那份勇敢,讓我想起這句名言;
在“陽光之家”,智障人士們禮貌地聆聽觀看老師們的示范,終于將手中漂亮鮮艷的風箏放上藍天,那一張張燦爛美好的笑容,在春的期許里綻放,讓我感受著這句名言;
而在2008年4月的春色里,當我們一行來到上海近郊東海之濱的奉賢,拐進老城區極不顯眼的小弄堂,走進奉賢殘疾人聯合會后,聆聽那些細小卻沁人心脾,平常但令人感動的故事,樁樁件件靜靜流淌,讓我突然想為殘聯的工作人員修改這句名言:上帝為他們關閉了一扇門,但你們在努力為他們開啟一扇窗。

從“法律援助”到“法律服務”
作為“慈善”這個大概念中的一部分,我國的殘疾人事業與世界相比,可謂起步晚、發展快,它得益于改革開放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也使“殘聯”真正成為殘疾人的“娘家”。
“要對得起‘娘家’這個稱號,我們不僅要扎實做好每一件能改善殘疾人生活狀態的事,而且要努力提高殘疾人的社會適應能力,讓他們能和常人一樣平等參與社會生活。”
得悉今年年初奉賢區在上海率先建立了“殘疾人法律服務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了從區級層面到各鎮、開發區級層面的法律服務體系和工作機制,使區內殘疾人在涉及民事糾紛時能得到司法部門“優先受理、優先調查、優先調解、優先履行”和法律訴訟時法院給予的“快立、快判、快執行”等法律服務時,記者采訪了奉賢區殘聯。
“應該說,加強殘疾人法律服務工作,是我們實現殘疾人事業由人文感情型向社會責任型轉變、由人文環境型向社會法制型轉變理念的一種努力。”理事長馬小平的一番介紹,讓記者感受到了在營造“平等、共享、和諧”社會氛圍中,維護好殘疾人合法權益的重要性。
對常人來說,打官司無疑是一件惱人的事。這樣的事若攤在殘疾人身上則變得難上加難,因為,諸多障礙如:外出行走障礙,語言表達障礙,經濟條件障礙,物質環境障礙等都讓他們體會到維權不易,打官司難。
如何從抓重點的“法律援助”到全面展開的“法律服務”,用好司法資源,給予這群弱勢群體實質性的幫助?2008年新年伊始,奉賢區殘聯在充分調研協商后,與該區法院、司法局聯手,為殘疾人建立了兩大服務機構,開通了三大綠色通道。
兩大服務機構是:區級層面設有殘疾人法律服務中心;各鎮、開發區設有殘疾人法律服務工作站。三大綠色通道是:為殘疾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務的綠色通道;為殘疾人設置調解糾紛的綠色通道;為殘疾人設置民事裁判的綠色通道。
在制度實施過程中,區殘聯更是通過工作網絡,主動排摸殘疾人法律服務需求信息,一些鎮和開發區向每位殘疾人發放法律服務卡,了解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困難和問題,并提供盲文和手語翻譯服務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這種平等,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殘疾人來說,需要更多渠道上的暢通、更多的訴前訴后服務的跟上才能實現的。奉賢區殘疾人法律服務體系成立,看似一種方便殘疾人維權的服務,其真正的意義在于,它讓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殘疾人找到了做個平等公民的自尊,感受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注、關心、關愛。
當久病致殘遭丈夫遺棄的王阿婆,終于拿到離婚后法院執行送來的前夫股票賬號內的股票金額共計14萬元后,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當兩年前遭遇一場車禍而高位截肢的28歲小伙子,因為無法找到為了逃避30多萬元的賠償款四處躲藏的肇事者,而對生活絕望時,他拿到了執行法官冒著寒冷送來的第一筆2萬元執行款。經過大量工作后,雙方當事人達成協議,賠償款分期支付。法官承諾,以后每年在年中與年末定期上門送執行款。
能通過打官司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是從小雙目失明,今年已66歲的張娟老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張娟早前母親過世前給她留下了一筆錢及房產,由于自己生活不便,一直跟其姐姐合住,時間一久,這筆錢和房產就自然被其姐姐控制,兩人由此產生矛盾。
去年10月,張娟不幸被查出患了肺癌。得知自己來日已不多,她決定打官司,依法討回屬于自己的房產。同時愿意將該房產轉送給妹妹,讓妹妹承擔起照顧她的權利與義務。
殘疾加重癥,為了維護張娟老人合法權益,奉賢區法院受理此案后,立即為其開辟了綠色通道,上門調查,上門開庭,上門執行。
“想不到,法院對殘疾人如此關懷,竟然把法庭開到了醫院!”歷時2個多小時的庭審順利結束后,參加旁聽的人無不感嘆萬分。張娟老人更是拉著法官的手連聲致謝。
關愛,一個都不能少
慈善是什么?有人說,是用你的手去溫暖對方的心;有人說,是對困難的人的一種付出和資助。前者的禪意,后者的實際,對于殘疾人來說都是珍貴的。
殘聯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他們為殘疾人奔波忙碌,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時候,他們在收獲幸福。從他們的眼神中,記者看到了真誠,而從他們的實績中,記者看到了洋溢在工作中的人文關懷。
關愛,一個都不能少!這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
它承載著“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有一組數據是實在的:5年來,他們為16000多人次殘疾人提供每月一次的“送康復上門服務”;為近9000殘疾人提供免費健康體檢;為535多人次重殘無業人員提供養護服務;為860人次重殘人員提供每月一次免費送藥上門;為近2000名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配發殘疾人急需用品用具10300件……
它承載著“應保盡保”的要求。5年來,他們為46000多人次殘疾人繳納農村養老保險和合作醫療費,實現了全覆蓋,為2000多重殘無業人員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
奉賢區殘疾人占總人口的6.2%,通過殘疾評定登記的殘疾人有13100名。要讓社會的關愛通過殘聯這個窗口輻射,對于二十多名殘聯工作人員來說無疑是個“浩大的工程”,但他們干得井井有條,2007年,奉賢區殘聯被授予上海市扶殘助殘先進集體。
關愛,不僅是生活上的幫助,還要精神上的關心。很多殘疾人雖然身體的有些功能殘疾了,但有些功能卻可能超乎尋常,更有一些殘疾人從小具有藝術天分。為了讓殘疾人能一樣有人生追求,一樣樂觀向上,生活充實,精神愉悅。殘聯借助社會的力量,舉辦了形式多樣演講比賽,藝術展覽及特奧運動會,并通過發揮社區助殘員的作用,挖掘藝術人才,積極籌建各鎮的殘疾人文化藝術隊。
“無障礙”理念
“無障礙”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國,作為誕生全世界第一個為殘疾人提供服務組織的美國,1968年通過了《建筑無障礙法》,這部以殘疾人為主體的法律,為確保所有殘疾人進入社會主流提供了立法保證。1990年《美國殘疾人法案》又為殘疾人在使用社會服務設施,出入公共場所和就業等方面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標志著美國殘疾人事業真正進入了“無障礙時代”。
所謂無障礙,即殘疾人和正常人擁有同等的被雇用的權利;殘疾人享有所有的設施和服務;殘疾人在旅館、飯店等場所享有同等的服務。
如今,國家和社會有責任預防殘疾的發生,有責任幫助殘疾人回歸社會主流,已成為全球共識。
2008年2月29日,在奉賢區殘疾人聯合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宣讀的工作報告中,記者欣喜地看到了“無障礙”的提法:
“大力發展交通無障礙、信息無障礙建設。開展無障礙進社區,進家庭、進農村工作;增設1-2個雙語節目,推廣手語、聾人信息卡以及特殊通訊設備,確保溝通無障礙。”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也許,這就是我們“無障礙”的起步。
對于殘疾人來說,他們的障礙,有生理條件帶來的局限、有心理因素形成的交往自卑、也有就業不平等等形成的對社會的隔閡,等等。
一名應屆本科畢業生訴說,他的父母雙殘,自己也是肢體殘疾。他曾經一直很自信,覺得只要有機會,他就會證明自己的能力。可是,現實是,沒有一個用工單位肯給他機會。
像他這樣子的情況,如果在奉賢會是怎樣的呢?區殘聯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在奉賢,他不會被忽略。一直以來,他們不僅在積極尋找殘疾人工作崗位,截至去年底,全區福利企業安置殘疾職工4480人,分散安置殘疾人1987人,其中進入機關、事業單位和合資企業工作有662人,而且,結合奉賢的現有資源,成立了多個職業見習基地、實用技術培訓基地,組織殘疾人接受職業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記者結束采訪時在想,障礙終究是可以拆除的,只要我們意識到它的存在。和諧社會追求的更是一種人與人、人與社會交往的無障礙。奉賢區殘聯推出的一系列服務制度,何嘗不是一種“無障礙”的努力!■
鏈接
通過就業,讓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找到生活尊嚴。
目前,上海市12.4萬處在就業年齡段、擁有就業能力的持證殘疾人中,有11.3萬人就業,就業率達88%。今年,上海還將建設10所職業康復工場,幫助那些有就業愿望及一定就業能力但推薦就業困難的殘疾人上崗就業。
為了擴大殘疾人就業范圍,上海市殘聯協調各方,將殘疾人納入勞動整體資源通盤考慮,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鼓勵中介機構參與殘疾人就業培訓及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