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盤古神話傳說在相鄰的兩縣民俗研究者之間引發(fā)了一場侵權官司,在學術界引起了關注。2008年3月17日,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對《盤古之神》作者馬卉欣,狀告《盤古神話》作者張正等侵犯著作權一案,作出一審判決,判令四被告停止侵權,公開道歉,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5萬元。有關人士稱,在國務院尚未出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的情況下,該案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具有標本意義。
癡迷研究盤古三十年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盤古神話家喻戶曉。千百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對盤古開天的神話研究觀點紛呈。今年62歲的桐柏籍著名學者馬卉欣,孜孜以求研究盤古文化30年,先后三次自費到全國各地采風,在20個省、市、自治區(qū)搜集了大量珍貴資料。

經過考察研究,馬卉欣用“五把尺子”(即圖騰意識、地理意識、民俗意識、祖先意識和活化石覆蓋程度),鑒定了原始神話的原生地在河南省桐柏山,此觀點得到了中國神話學界的認可。他還出版了百萬余言的論著《盤古之神》和《盤古學啟論》,大部分內容是關于盤古的神話傳說,其中60多篇來自桐柏縣當地群眾之口,被馬卉欣視為珍寶。中國神話大師、中國神話學會主席袁珂先生,看到馬卉欣所著《盤古之神》一書時,曾題詞:中原文化,文化之根,采風尋根,尋到了根。2005年5月,桐柏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盤古之鄉(xiāng)”,而馬卉欣則被稱為是“中國盤古第一人”。
怒告泌陽“抄襲者”
2006年8月,馬卉欣因參加“國際神話學學術研討會”到了泌陽,泌陽方面向每位與位人員發(fā)放了4本書,介紹泌陽民間的盤古文化。其中一本書為《盤古神話》,2006年8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印數4000冊,兩位主編分別為泌陽縣文化局副局長張正和該縣史志辦副主任王瑜廷。與《盤古之神》相比,《盤古神話》的出版時間晚了13年,比《盤古學啟論》晚了3年零5個月。
經認真閱讀和研究后,馬卉欣發(fā)現,《盤古神話》中的大量文章系抄襲、剽竊《盤古之神》等,將故事的流傳地區(qū)“桐柏”改成了“泌陽”,將“馬卉欣”的名字換成了他人。讓馬卉欣氣憤的是,《盤古神話》的序言中,竟然將“八子山”、“歪頭山”等桐柏境內的地名,寫成了泌陽縣的范圍。更離譜的是,兩名故事講述人劉中林和李明松在接受他走訪后不久就去世了,而《盤古神話》所標注的講述時間竟然是在兩人去世之后。
2007年6月,氣憤不已的馬卉欣以著作權被侵犯為由,將《盤古神話》的作者張正、王瑜廷以及《盤古神話》一書的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和印刷單位南陽寰宇印務有限責任公司,起訴至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請求依法判令四被告停止侵權,賠禮道歉,消除影響,賠償經濟損失35萬元。
神話傳說是否有著作權
2007年10月31日上午,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此案。庭審中,原告、被告雙方圍繞馬卉欣對《盤古之神》等是否享有著作權,馬卉欣及他的《盤古之神》等是不是《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者、作品等焦點,展開了激烈辯論。
原告馬卉欣及其代理人認為,《盤古之神》等書是自己將搜集來的民間傳說,加以歸納、分類、整理、提煉等再創(chuàng)作后形成的學術專著,應享有著作權和著作權保護。被告為了達到“著書立說”使泌陽成為盤古神話之宗的目的,采取了“偷梁換柱”、“改頭換面”、“掐頭去尾”之術,硬是在自己的《盤古神話》作品中把桐柏的多處地名搬到泌陽,把盤古神話根源地桐柏縣改為泌陽縣。被告的抄襲部分,無論文章的風格,文章的遣詞造句、語句、語調,還是時間發(fā)生的早晚,都是原告著作中的內容,而不是被告的創(chuàng)作,且被告并未注明出處,更未征得原告同意,沒有向原告支付勞動報酬,因此侵犯了原告的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作品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
被告張正、王瑜廷及其代理律師則辯稱,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一定要具有獨創(chuàng)性。而原告馬卉欣作品里的神話故事,已在泌陽流傳千百年,馬卉欣只是根據講述人的講述,簡單地把講述內容變成文字,原告沒有個人創(chuàng)造性智力勞動的付出,不具有獨創(chuàng)性,不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范圍。本案被告在使用這些民間故事時,均注明了錄音人和記錄人,是引用而不是抄襲和剽竊。再者,盤古神話是廣為流傳處于公有領域的民間文學,不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私有財產。原告的本次訴訟行為,是將公有領域的文化知識納入私權保護范疇而限制公眾的學習和使用的行為,是與著作權法的立法宗旨相悖的。《著作權法》第六條明確規(guī)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guī)定”。由此可見,對民間文學的保護沒有在《著作權法》中予以明確規(guī)定,至今國務院也沒有制定出相應的規(guī)定,故原告的訴請沒有法律依據。因此,法院應依法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中國盤古第一人”勝訴
經過對證據質證、認證,法庭查明事實如下:馬卉欣系桐柏縣文聯(lián)研究員、中國盤古文化專業(yè)委員會主任,長期從事盤古神話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1993年8月,馬卉欣編著了《盤古之神》,并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發(fā)行。該書分“盤古神話諸形態(tài)考察與研究”、“原始盤古神話的遺物”、“盤古神話的遺存”三篇,較為系統(tǒng)地反映了中原盤古神話及神話群,盤古神話古籍會考及各地、各民族神話與民俗的現狀,盤古神話的源流,原始盤古神話、盤古神話傳說、典籍中的盤古神話,神話勝跡等內容。該書在每篇文章后面,均注明了講述人、時間、地點和搜集、整理人。
2006年6月,張正、王瑜廷編著了《盤古神話》,由南陽市寰宇印務有限責任公司承印,并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該書部分內容出自《盤古之神》的內容……另查明,中州古籍出版社提供的2006年37號“地方史志類圖書出版合同”。合同注明編纂者為甲方,中州古籍出版社為乙方。并約定:《盤古神話》書稿專用出版權由甲方授予乙方,甲方保證本書稿達到出版要求,并且無侵犯他人著作權情況及有關糾紛,否則負全部責任。甲乙雙方商定印數為10000冊,出版管理費等費用共計1.532萬元。但該合同甲方卻由南陽市寰宇印務有限責任公司文庭棟簽名,乙方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加蓋公章,并由法定代表王關林簽名。
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一般是指:在特定區(qū)域、由當地民族集體創(chuàng)作,世代流傳,并不斷發(fā)展,具有獨特內容和風格的文學藝術作品。雖然著作權法明確: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由國務院另行制定保護辦法,國務院對此尚未明確規(guī)定,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仍屬著作權法保護的范圍。馬卉欣長期從事盤古神話的考察和研究,在民間盤古神話傳說的基礎上,整理出版了《盤古之神》,該書蘊含著其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體現了其獨特語言風格,可按一般文學藝術的作品保護其著作權。
張正、王瑜廷編著的《盤古神話》的部分內容屬其挖掘整理的,但部分內容直接抄用了《盤古之神》的內容……明顯存在剽竊的故意,構成了侵權。
此外,出版者和印刷者未盡合理注意義務,出版和印刷侵權的出版物,也與作者共同構成侵權。鑒于《盤古神話》僅是剽竊了《盤古之神》的部分內容,且書籍發(fā)行量不大,銷售范圍也主要在泌陽縣地區(qū),影響不大,故可由侵權人適當予以賠償。
3月17日,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該案作出一審判決:一、四被告停止出版、印刷、銷售《盤古神話》一書,并在省級報紙上公開向原告馬卉欣賠禮道歉。道歉內容須經本院審核。二、本判決生效后十日內由張正、王瑜廷賠償馬卉欣經濟損失5萬元。三、被告中州古籍出版社和南陽市寰宇印務有限責任公司對被告張正、王瑜廷的賠償責任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官司背后的利益之爭與思考
一審判決,使這起全國首例神話傳說著作權糾紛案有了一個明確的說法。業(yè)內資深人士認為,這場官司表面上看是著作權爭議,其實是一場更大的盤古神話的起源地之爭。
據了解,桐柏縣借助于馬卉欣“南陽桐柏山是盤古文化發(fā)源地”的研究成果,自2004年11月開始申報“中國盤古之鄉(xiāng)”,并舉辦桐柏盤古文化研討會。2005年5月30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正式命名桐柏縣為“中國盤古之鄉(xiāng)”,并于當年10月授牌。為把盤古文化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產業(yè)優(yōu)勢,桐柏縣積極開展桐柏盤古文化申報參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并于2006年獲得成功,“盤古廟會”被確定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2006年重陽節(jié)和2007年重陽節(jié),桐柏縣舉辦了兩次大型文化經貿活動,為桐柏縣招商引資20億元,民俗品牌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
2005年12月初,與桐柏縣相鄰的泌陽縣的一些群眾向駐馬店市領導反映,要求重視盤古文化的開發(fā)。有關領導當即要求駐馬店市的文化部門準備材料,在20天內向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進行申報。2005年12月底泌陽縣被批準為“盤古圣地”。
業(yè)內資深人士認為,拋開雙方爭論的學術觀點不談,在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各地重視挖掘文化資源,發(fā)展旅游產業(yè)的今天,盤古發(fā)源地之爭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利益驅動。一旦確定盤古文化發(fā)源地之后,盤古文化給當地帶來的政治、經濟、社會效益將是無法用金錢來估量的。
此外,這起因整理神話傳說而引發(fā)的著作權糾紛,再一次引起人們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的思考。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副庭長陳錦川認為:著作權法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規(guī)定表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是由國務院另行規(guī)定的。從這一條規(guī)定來看,它反映了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要給予保護。第二個意思,具體的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guī)定。
我國是一個民間文學藝術的資源大國,有豐富的民間文學藝術的資源。近年來,隨著民間文化的交流傳播和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因民間文學藝術產生的糾紛不斷增多。國務院關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條例遲遲不能出臺,將使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司法保護處于尷尬的境地。為此,本案的主審人郭曉普法官建議,國務院應加快立法進程,盡快出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條例,使國民有法可知可循,法官有法可依可用。■
編輯:韓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