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觀點面對面·
當鼠標漸漸取代了筆,習慣了油墨書香的出版人和讀者已經感受到新閱讀時代撲面而來。日前結束的第十八屆全國圖書博覽交易會上,數字出版毋庸置疑地成為展會的關鍵詞之一。
展會上,基于互聯網的《辭海》和《漢語大詞典》在線版的現場演示引起業內專家和廣大讀者的濃厚興趣,這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作為數字出版戰略的第一期成果。據介紹,目前,公司的重點在“在線數字教育”、“在線圖書編纂平臺”、“在線工具書”和“在線出版商務”等四個方面;中國出版集團也在展會期間設專區展示其數字出版新成果,集團已組建中國出版集團數字傳媒公司,利用集團歷年來龐大的出版優勢,轉向新興業態的數字傳媒。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借助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軟件技術,針對人們閱讀的不同需求,將傳統出版與互聯網無縫融合,打造新書種,推出第二代圖書形式——圖書2.0,即圍繞一本書,提供將聽書、說書、讀書、寫書、書摘、書評、書訊、書友、手機書、智能書等融為一體的圖書增值互動解決方案,滿足讀者全方位多角度的閱讀需要……
書博會期間,針對傳統業界中的新興事物——數字出版的出現,業內人士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新浪副總裁侯小強:
傳統圖書與媒體應該學會依賴互聯網這個平臺
大概10年前,我和作家張抗抗聊過一次天,當時我們討論鼠標會不會代替筆。最近,我又和她見面,我們探討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電子閱讀能不能代替傳統的圖書閱讀。我們談話的一周之后,也就是世界閱讀日,有數據顯示,中國的網絡閱讀已經超過了中國傳統的紙質出版物的閱讀。應該說,是這幾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中國人的閱讀習慣發生了很多變化。
國家工業和信息部前段時間公布,中國網民已經達到2.2億,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網民擁有國。而從經濟規模來講,百度和騰訊兩家公司其市值已經達到1000億元人民幣,以新浪為首的門戶網站也達到200億元。新浪網每天的用戶有2000萬人,每個月的獨立用戶也是2億多。2004年以前,美國最好的互聯網公司還是雅虎。2005年就出現了Google,2007年出現了百度,新浪播客(視頻分享)、土豆這樣的企業也逐漸發展成熟。
Google的CEO最近提出一個新的說法,叫做云計算。所謂云計算,簡單地講,就是從前我們獲取資料都是在自己的電腦里,電腦文件夾里有我們的文件,包括簡歷和文檔。如果電腦壞了,或者沒有攜帶電腦就難以找到這樣的內容。而Google現在提出,互聯網2.0出現以后,想獲取資料就未必是從自己的電腦,而是在網絡上,在非常復雜的數十億臺計算機的互聯網當中獲取。
互聯網2.0大概兩年以前進入中國,原來互聯網是由互聯網網站的編輯去發布,互聯網2.0出現后,發布的主體變成普通的網民,也就是產生了像博客、播客這樣的產品。原來是以文字圖片為主,隨著寬帶的普及(中國寬帶的普及率已經達到80%~90%),很多網民用互聯網看視頻。視頻是一個新的媒體。而且一個最新數據顯示,60%~80%的網民都在通過互聯網看寬帶互聯網的內容,包括娛樂、電影、電視劇等等。
什么是互聯網2.0呢?首先它是以人為中心的。原來大家經常說新浪新聞是以新聞、以文字類的內容為核心的。今天這個情況發生了變化,比如某一個博客,原來是指某一篇博客的文章。今天提到博客的時候,像徐靜蕾博客,就是一個人,而不是一篇文章。
其次是開放自我管理的體系。新浪現在普及率最高的就是博客,新浪的博客是開放給所有人的,不需要付任何費用就可以免費注冊,成為龐大體系中的重要一分子。原來互聯網1.0的編輯權掌握在互聯網編輯手里。隨著互聯網2.0的普及,管理權就放在了用戶手里。很多用戶可以自主地編輯自己的博客,自己寫文章,上傳圖片上傳視頻給別人發表評論等等。
第三是金字塔式的管理結構。我覺得2.0式管理結構類似于金字塔似的直銷模式,直銷店底下的人員可能沒有崗位,沒有固定的座位,但可以給他們授權,讓他們去賣東西,如果賣得好就可以晉級。
第四個特點就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小額收費的可能性。我們去年的廣告收入大概有14億元,這些主要來自于品牌廣告。像國內外的很多大企業的廣告。但是隨著新媒體互聯網2.0的出現,就出現了一大堆小額收費的可能性,像大家都知道互聯網上非常熱的淘寶網,就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公司。我身邊的很多人在阿里巴巴的淘寶網開店。這個利潤雖然小,但卻也出現了百萬富翁。再以起點中文網為例,現在每年通過收費得到的收入已經有5000多萬元人民幣。他們一邊在網上連載,一邊讓讀者付費閱讀,由此產生的百萬富翁,據我了解去年、前年已經超過10個了。
大概五六年以前,很流行SOHO一族,就是租一個小辦公室,小企業運作。我想通過閱讀模式的鋪開,會有越來越多的有想象力的人在家里寫作。我想以后會出現成百上千個通過想象力和鼠標收入達到一百萬,甚至達到一千萬的用戶。
可以說,新媒體互聯網2.0的出現,作者群出現了變化,那么編輯呢?新媒體必然要造就一批新編輯。我覺得編輯們首先要具有開放和學習的心態。大概43年前著名的加拿大學者麥克約翰說過,電子媒體成為媒介的時候紙媒就一定死了。這樣的結論出來以后很多人有質疑。但是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傳統媒體的廣告在下降,關注度在走低,人們開始真正意識到新媒體的變化。面對這樣的變化,我覺得,對于傳統出版單位來講,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觀察它,接納它,在這個基礎上去開放心態,獲得雙贏。
我個人認為,傳統的圖書和電子閱讀與互聯網一定有交集,有合作的空間。互聯網的解釋有非常多的答案,但是我想互聯網就是一個平臺,傳統圖書與媒體應該學會依賴互聯網這個平臺充分體現自己的價值。
前一段時間我接觸到長江新世紀文化公司的一個朋友,他說,他們在做專訪的時候已經開始全程錄制視頻,同時還搞一個《百家講壇》一樣的欄目。甚至他們雄心勃勃地開展文學選秀的合作,和郭敬明他們合作,要推廣書業經紀,我覺得他們這種布局和考慮是讓人敬佩的。
互聯網的革新是不斷變化的,由此帶來種種可能性。我們總是很難預言一年以后的世界。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應該擁抱這種變化,去關注它,了解它,進而獲得雙贏。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董事長陳昕:
傳統出版人提供的東西應該是最有質量,最有文化內涵的
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速和互聯網的迅猛擴展,出版開始駛入了數字時代,數字出版、網絡運營在許多出版領域已經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勢。中國出版現在處在大發展、大繁榮的黃金時期。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多層的挑戰,多媒體市場競爭格局的形成,公共閱讀情趣和閱讀行為的悄然變化,圖書在大眾閱讀中的比重日益下降。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數字出版的日益崛起,開啟了數字出版與紙質出版的混業經營時期。網絡出版的挑戰帶來了自由寫作、自由發表和自由討論。因此,英國經濟學家查爾斯有一個也許有點片面的斷言:認為現代出版正在趨無紙化。但是這個趨勢并不影響傳統出版人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流,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我還是想把這個觀點提一提,在這樣一個大變動的時代,我們需要的是對文化使命的堅守。因為無論傳播方式怎么改變,編輯出版的基本角色和地位仍然是內容提供者。毫無選擇地充當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文化脊梁,從這個角度來講,傳統出版人提供的東西應該是最有質量的,最有文化內涵的。和網絡上大量充斥的信息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
圖書對于一個人、一個民族精神發育的核心引領價值,它是人類社會精神生活的“承重墻”,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最具有內在的精神品質,有著最高的精神海拔。文字的符號意義最具有理性,它也收留“娛樂”,收獲“美感”,但它可能直接導向沉思、批評與寫作。深閱讀、精神閱讀、職業閱讀構成一個民族有品質的人文素養。“盛世修典”,作為出版人,面對一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要抓住歷史和時代賦予的機遇,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向廣大人民群眾提供現代的、系統的、科學的、完整的知識資源。傳統圖書媒體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將內容的創新與產業的運作管理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的行業模式和盈利模式。
我還是記得2001年7月份曾經接待過日本的動漫產業的巨頭萬代集團,他們到上海訪問時,我跟他們有過3小時的交談。在交談當中,他們詳細介紹了萬代的發展史。我感受到的日本動畫界人士是如何高度重視本民族的文化,并以此帶動整個動畫產業的升級換代和相關產業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初日本的動畫界面臨的一些狀況,和我們前幾年有一些相似,就是缺少資金,外國的動畫充斥影院,盜版的影片充斥市場。為此日本的動畫產業界當時高舉“夢想和創造”的經營大旗,從動畫片的創作,組織日本漫畫家一反當時社會上整體抄襲美國幽默動畫的做法,以劇情發展和人物塑造為主,逐漸向題材多元化延伸,制造出了巨大的擬人類機器人《阿童木》等膾炙人口的作品。這樣的形式是日本的素描傳統技術的延伸,受到了日本廣大觀眾的青睞,在產業界的推動下,上個世紀50年代到今天,日本涌現出一批明星漫畫家和有名的作品,其實都是出版界推動的,日本動畫界都承認這一條。另外漫畫經過產業運作形成了獨特的商業模式,所以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日本動畫經濟產業。2006年日本的動畫產業在本土產生的直接效益已經達100億美元以上。這說明,當我們把原創文化的成果納入產業發展的軌道時,涌現出的是極其壯觀的生產力。
前不久,我認真研究了美國的數字出版發展,感覺到全球數字出版的轉型已經初見端倪。誰是數字出版未來的主導者?這是這些年來在我腦中揮之不去的問題。目前,微軟和IT企業依靠強大的信息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進入了數字出版市場,并且已經創造了可持續贏利的商業模式。盡管Google對于紙質的內容有很好的銷售作用,但還是一種與傳統的商業模式相悖的模式,在很大范圍內遭到編輯、出版人的抵制。站在今天出版人的立場上來看,我覺得這種抵制是有意義的。因為它促使IT企業在這次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當中,更加多地站在技術提供商的位置,從而有利于形成轉型中內容提供商和技術提供商合作供應的局面。
我到Google訪問時,兩位總裁說,他們的定位是作為技術提供商幫助內容提供商在全球內尋找讀者。他們必須和內容提供商聯盟,所以他并不打算轉型為內容提供商。所以我們編輯應該看到各個IT企業之所以愿意與我們結成戰略合作伙伴,因為傳統出版企業具有一定的內容生產集成和創新能力,以及相應的龐大的內容資源。因此,如何維護好出版品牌,打造新的出版品牌,積累更多的內容資源,建設一支經驗豐富、富有創造力的專業的編輯隊伍,是出版企業在數字化時代最重要的任務。
如果從內容提供的角度來講,真正成熟的商業模式,從內容的角度來講,是傳統出版創造的。今天,在美國專業期刊的在線收入70%是通過網絡獲得的,不是通過紙質的,但是這個商業模式是傳統出版人創造的。在這方面,美國出版企業走在我們前面。他們在數字出版戰略投入上表現出極大的剛性和堅定,在從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的轉型中邁出初步的步伐。他們并不僅僅滿足于與IT企業開展多方面的合作,利用IT企業的平臺從事數字出版業務,而且在自己的核心競爭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數字化創造。比如建立了各種類型的大型數據庫和在線平臺,開發了各種類型的數字產品,更為可貴的是,在專業期刊、專業圖書、高等教育出版等領域已經初步形成了可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進而引發了新一輪的全球出版企業并購浪潮,推動了出版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朱夏炎:死的是紙,活的是報
數字閱讀時代來臨,地方報紙要創新,就需從新聞紙和信息紙轉變為思想紙和觀點紙。過去說報紙就是“新聞紙”,就是要有巨大的信息量。但是,我們感覺到在現在新媒體發展的今天,傳播的各種手段非常發達的情況下,報紙再快也要8個小時才能出來。在爭分奪秒的今天,報紙是要把新聞這個稱謂轉變到“思想”的稱謂。今天什么都可以克隆,唯一的是思想和觀點不能克隆。所以我們說這個報紙必須要有自己的觀點,要有自己的思想。我們現在注意到《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更多的背景性的報道和解釋性的報道,系列的深度報道越來越多,而且在頭條。我覺得這也是對我們編輯的一種新的挑戰,特別是報紙的評論。為此,我們專門成立了評論部,打造《今日時評》這種名專欄。
另外,集團大力發展大河多媒體信息網和手機報。科技發展使紙質媒體面臨著新興媒體的強大沖擊。要在競爭中求生存、求壯大,平面媒體必須走向跨媒體發展,利用科技創新,突破紙質的界限。2007年,由報業集團開發的多媒體黨報閱報欄,被正式命名為“大河多媒體信息港”,這是對數字報業的創新和實踐,更是一種全新的媒體形式,它成功地將紙媒、網絡、電視、戶外廣告發布等多種媒體整合在一個平臺上。前面,液晶電視在播放新聞節目;后面,直接點擊觸摸屏就可以進入各級菜單,無異于上網瀏覽新聞。
我們的手機報發展得也很快,創辦僅僅短短一年的時間已達到一百萬訂戶。■
鏈接
侯小強:
原來互聯網1.0的編輯權掌握在互聯網編輯手中,隨著互聯網2.0的普及,管理權就放在用戶手中,用戶可以自主地編輯自己的博客,自己寫文章,上傳圖片、上傳視頻給別人發表評論等等。
原來我們說過程可能是一篇文章。今天提到博客,像徐靜蕾博客就是一個人,而不是一篇文章。不久前,我參加了徐靜蕾的一個電子雜志活動,徐靜蕾原來就是一個影視明星,但現在她做博客,做自己的電子雜志、做網站。她的廣告現在越來越多,比如蒙牛、三星、AMD。很難想象她有這么多的廣告,這就是文化產業的一個單元、一個棋子。很多小的網站也都具備這種潛質。像新浪的博客等,是開放給所有人的,不需要付任何費用就可以免費注冊,成為龐大體系中的重要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