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災后重建納入法制軌道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6月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這意味著,萬眾矚目的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納入了法制軌道,將最大限度地保障受災群眾的利益。
會議指出,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時間緊、任務重,涉及方方面面,制定《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把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十分必要。
《條例》草案重點作了以下規定:一是明確了以人為本、科學規劃、統籌兼顧、分步實施、自力更生、國家支持、社會幫扶的方針和相關原則。二是對過渡性安置的方式方法、安置地點選址、配套設施建設以及資金和物資的分配使用等作了明確規定,要求安置資金。物資和臨時住所的分配使用公開透明。三是對地震災害調查評估、損毀的重要公共設施的工程質量鑒定以及地震資料收集、保存、建檔提出了明確要求。四是明確了恢復重建規劃的編制主體、原則、要求和程序,要求編制規劃吸收有關部門、專家參加,充分聽取地震災區干部群眾意見,批準的規劃要及時公布。五是對實施恢復重建的責任主體和相關環節等作了明確規定,要求災后恢復重建優先安排交通、通信、電力、供水、住房、學校、醫院等,并對學校、醫院等公用設施的抗震設防提出特殊要求。六是明確了恢復重建的資金籌集與政策扶持原則。七是對恢復重建資金、物資和工程質量監管作出了嚴格規定。
地震毀壞了家園,擦干眼淚的災區群眾亟待重建家園。而與救援和安置相比,災后重建任務更為繁重,道路也更為漫長。
想災區群眾之所想,急災區群眾之所急,各方面的動作是迅速的: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恢復重建的企業將在一年內開工重建項目”;國家汶川地震災后重建規劃組已經成立,并強調“要讓公眾參與”;有關方面提出“災后重建質量第一”;文化部制定重建方案以保護文化遺產;商務部歡迎國際社會提供支持參與災后重建;四川省發改委更是制定了8年的具體時間表……
應當說,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時間緊、任務重,涉及方方面面,是對“以人為本,科學規劃,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考驗。而正因如此,如何使全國對災區的傾力支持體現出實效,如何讓災區群眾最大限度滿意,“依法重建”才顯得那樣迫切。
《條例(草案)》的出臺,以法“當家”,確實使大家心里有了底。在(《條例》草案的“路線圖”上,是用3年時間基本完成災后重建的主要任務,不僅有災后產業振興,還有災后社會重建;不僅要突出重點,還要相互銜接;對選址、配套設施建設以及資金和物資的分配使用等作了明確規定,力求高度公開透明。
而有了“當家”的條例,就要不折不扣地嚴格依循。要求災后重建編制規劃吸收有關部門、專家參加,充分聽取地震災區干部群眾意見,就要開門納諫、集思廣益,對意見既要聽取更要重視;要求批準的規劃要及時公布,就應當根據進展隨時張貼“明白紙”;要求災后恢復重建優先安排交通、通信、電力、供水、住房、學校、醫院等,就要“民生取向,殊為第一”;要求對學校、醫院等公用設施的抗震設防提出特殊要求,就要堅決照章辦事,為孩子、病人營造“震不倒”的求學和就醫環境。
《條例(草案)》為恢復重建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它將凝聚全社會的力量,并帶動公民對國家良性發展的信心。
在法的根基上,重建的家園一定是美好的。
讓愛心在陽光下運行
截至6月1日12時,全國共接收國內外社會各界捐贈款物總計415.38億元,實際到賬款物376.22億元,其中到賬捐款318.51億元,物資折價57.71億元,已向災區撥付捐贈款物合計115.22億元。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物資,全國各地、社會各界、港澳臺同胞以及海外華僑華人踴躍捐獻,眾多外國政府、國際組織和國際友人積極支援,投入和捐贈的抗震救災資金物資數量之大,來源之廣,都屬空前。
這筆巨大的救災款物如何能夠有效用于抗震救災、真正使受災群眾受惠,一直是國內外高度關心的話題。
近日,中央紀委等五部委聯合發文,對抗震救災資金物資的監管提出明確要求。國務院辦公廳也下發了《加強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捐贈款物管理使用的通知》,明確了對救災捐贈款物管理使用的基本原則,即“自愿捐贈、不得攤派,尊重意愿、專款專用,統一規劃、突出重點,公開透明、加強監管”。
只有“公開透明、加強監管”,才能不使愛心受辱。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公開透明、加強監管”,不僅要有原則,更要有細節。6月1日,民政部頒布《汶川地震抗震救災生活類物資分配辦法》,規定物資發放點要吸收受災群眾推選的代表參與生活類物資的發放和管理工作,實行收發“實名制”。嚴禁物資發放中的優親厚友、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和孤殘歧視行為。同天,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也聘請了第一批308名抗震救災工作社會監督員,具體監督救災款物流向。
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江亦曼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紅十字會正在通過公開捐贈款物的接收和使用情況、公告審計等方式,提高捐贈款物相關信息的透明度和權威性,讓每一筆愛心款在陽光下運作,用實際行動證明中國紅十字會不辱人道使命,不辜負社會各界的信任。
在善款使用的全過程中,采購環節最受關注。江亦曼介紹,物資采購由中國紅十字會的三個部門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先由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賑濟部根據災情或需求制定采購計劃,再由總會機關服務中心按照采購計劃,根據政府相關程序進行招標采購,履行相關手續,在程序完備、手續齊全的情況下最后由財務部門支付款項。
江亦曼說,中國紅十字會對于備災物資的采購是完全根據《國家招標采購法》相關規定的程序進行的。采購法第26條明確規定了采購的方式有六種,其中第一種是公開招標,這也是中國紅十字會最常用的一種采購方法。具體公開招標的程序,也是按照這部法律當中的有關規定,比如首先確定需求,制訂招標文件,在網上公開發布,然后企業投標,從國家招標中心專家庫當中隨機抽取評標專家,之后是評標,最后確定中標企業。物資的采購并非某個人或某種關系所能左右。
國人對救災物資發放的關心,體現了社會各界對災區的熱忱關注。來自公眾的每一次質疑未必都準確無誤,然而,只有透明才能驅散質疑。
編輯 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