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瓷,顧名思義即遼代時在遼境所生產的瓷器,泛指的遼瓷,含遼三彩器為主的一部分釉陶器,故有的著作中提出遼代陶瓷器是較科學的稱謂。

遼瓷以獨特的魅力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主要特點是:
1、民族特點強,器形中的雞冠壺、風首瓶、長頸瓶、雞腿瓶、穿帶瓶等為遼瓷所獨有,有些是結合少數民族習慣使用的皮囊壺演變成雞冠壺、穿帶瓶,有些是西方金銀器的仿制,如鳳首瓶、把瓶、長頸瓶、折肩罐等。
2、三彩器在唐三彩的基礎上又形成新的特點和品種,器頸形增多,光三彩器就有200余個品種,如三彩摩羯壺、絞、頸、鴛鴦壺等。
3、器形較大,尤其遼早期的陶瓷器,不僅制作難度大,而且給人一種大氣非凡的感覺,如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醬釉提梁壺等瓷器。
4、早期的瓷器不僅有仿定瓷,還有仿越州窯的吉瓷以及醬釉瓷或兼幾個窯口的特點,這與遼掠來的漢人工匠有關,這些工匠可能來自不同的窯系,他們在一起共同勞作,互相切磋技藝,所以,遼早期的瓷器十分精美,有時兼有中原幾個窯系的特點。現在看到的遼瓷多出土于墓葬,少數出土于遺址或窯藏。
遼瓷仿制情況
隨著私人收藏業的不斷發展,遼瓷成為私人收藏的項目之一,遼瓷的價格也就由此逐年攀升。仿制遼瓷由此開始。赤峰地區仿制遼瓷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最先仿制的是在1990年由松山區上官地的板地營子徐氏三兄弟開始的,其后該村又出現曲氏三兄弟,再后來出現了赤峰南山窯、猴頭溝窯以及力王公司等窯的仿制。
其實,在文物市場上,仿制者是在有意無意地和專家們較量,他們千方百計地變通著仿品,就是要躲過鑒定人員的眼睛,所以變著法地改進技術,偽裝產品。
鑒定遼瓷的基本方法
鑒定遼瓷的真偽,同鑒定其他文物一樣,大體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1、整體造型:無論模制還是另做,在仿制過程中,現代人總想把它做得更出奇更完美些,故有的器物加上了現代人的意識。如三彩雙鳳紋扁壺是按發表的照片做出來的,原壺有一種古樸的感覺,仿制品在花紋上則加上一些原來沒有的東西。再如鳳首瓶,已知的鳳首有模壓出來的、刻出來的、貼塑出來的幾類,有鳳嘴含珠的和不含珠的,現代人在制作鳳首時,往往加上一些根本沒有的東西,如冠毛向上翻卷,有的還卷成環,下眼垂增大。如果器型不對,則不必再看細部了,所謂“一眼開門”主要看造型上對不對。更有些仿制者制造出離奇古怪的東西,如在器身粘貼一些圖案,提梁部分是一條龍(當然,已經出土過龍提梁的雞冠壺,但由于兩者不是一個時期的,區別很大)等等。
2、瓷胎:瓷胎是鑒定細部的第一個環節,胎不對,這件器物肯定是不對的。
遼陶瓷器中的陶胎居多,多為紅或淺紅色陶胎,這種陶胎摸起來有一種松軟的感覺,如果一摸有很硬的感覺,那就應該持懷疑的態度。再看胎的土沁,一般遼瓷多半是半占釉,露胎的地方較多,有的從圈足底一直露到腹下部,由于胎很容易吸水,故總有水沁污染,這一現象陶、瓷均一樣,有經驗者往往是在仔細觀察的同時,還要聞一聞。仿造者往往也在胎上做文章,但他們經常是用泥漿抹一抹或浸泡,那是一種新土的感覺和味道。
有一種情況要特別警惕,那就是仿造者們所說的“一國兩制”的贗品。所謂“一國兩制”,即器底是真的(在窯地和遺址上隨手即可揀到),或瓶口是真的(如鳳首瓶中鳳首是真的),而另一部是嫁接上去的新作。這套辦法制作出來的器物如果只看底部或上部就很難辨別出來。
高溫瓷的瓷胎比起陶胎或缸胎要難辨認一些,尤其那種“香灰胎”,但如果看得仔細,也能辨出真偽來,高溫瓷的瓷胎不易吸水,同樣,仿造者在做舊時也難做。
再就是仿品在處理胎泥時往往淘制或朽泥時不認真,時間也短(遼瓷的胎土要朽泥兩年以上),往往會出炸胎,有的在釉下炸開,形成小凸色。有的在底足會出現炸裂,遇見這種情況的瓷器多半是仿品。還有護胎粉的辨認,也是關鍵的一環。真品的護胎粉既薄又實,未掛釉露粉的地方與胎體結合緊密;新品護胎粉顯得發飄,有浮在上面的感覺。
釉的辨認
1、亮度:真品釉光柔和溫潤,再亮的瓷器也是油光淳厚的感覺;假的往往是“賊光”、發冷,給人一種新的感覺。
2、開片:遼瓷多有開片,仿造者也在瓷器快出爐時噴水使之形成開片。真品開片縫隙明顯,有的沁進去的水銹,有的瓷器開片有規律地分布。如果在肩部有開片,并成排順著一個方向轉裂,如果用高倍放大鏡看,真的器物開片縫隙微微向外張裂,而假的是向內凹去。
3、沁色:瓷器由于是埋藏千年于地下,在這種特殊環境下,會發生化學反應,尤其是綠釉的陶器上這種反應會更大,考古報告中說的“泛銀”,現在古董行話說的“水銀沁”,這是仿造者迄今為止尚無辦法解決的難題,他們也加上一些如銀粉白粉的物質來冒充“水銀沁”,但總是不像。由于埋藏地點不同,產生這種水銀沁的濃厚也不一樣。有的結了很厚的沁,有的則很微弱。這種水銀沁,如果頂著陽光看時會有一種五顏六色的光,俗稱為“蛤啦光”。
除了這種“水銀沁”,還有土沁、水沁,遼白瓷沒有水銀沁,就要看土沁和水沁,在釉上也會有反映的。
當然,赤峰地區還有特殊的情況,即保存在科爾沁沙地的墓葬,填土便是較多純凈的沙子(古人為防盜掘,往往用細沙填壙),如果是用石頭建造的墓室,沙子很容易進入墓穴。在這樣干燥的環境下,加之遼墓隨葬的瓷器多半是冥器,是專門為下葬用而燒造的,未經使用,故瓷器表面不見磨痕,這樣的墓出土的瓷器如果猛然一看如同新的一樣。如我們2004年清理的臺吉營子遼墓出土的20余件瓷器就沒有發現沁色,有的專家說,這也就是在墓里出土的,如果在市場上出現,十有八九會鑒定為假的。故不明了這一情況的外地專家往往把這類瓷器鑒定為贗品。因此,遇到這種情況就要結合器形、花紋的風格等綜合去分析,萬不可輕易斷假。
4、磨痕:觀察磨痕,在鑒定中也是應時刻注意的手段之一。有些瓷器是經過使用的,如一些碗盤系高溫瓷,器底有磨痕,碗內底也有磨痕,尤其是鼓起的部位,磨痕更為明顯,細如牛毛,給人一種毛茸茸的感覺。仿造者也在這方面予以造假,他們所采取的辦法多是用砂紙去打磨,表面看是經過使用的,給人造成真品的假象。但這種經過人工打磨的器物,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磨出的線與線之間是平行的(無論是直線或曲線)。這一點不僅是瓷器,許多金銀器造假以后也同樣經過打磨,如最近筆者見到一件仿遼代金碗,內部打磨出橫豎交叉的細痕。
5、補釉:還有一種與釉有關的,就是真品修補。遼釉陶由于多是冥器,在埋藏的過程中受到酸、堿的侵蝕,或護胎粉過厚便大面積脫釉,或口、嘴殘斷缺失、或器物殘裂后修復,為了賣個好價錢就要修補。一般為局部補釉,即用化學黏合劑如過期502膠兌上和器物相同的顏色涂抹上,不仔細看就發現不了。鑒定的方法是,先用手摸一摸,有補釉的地方就會發黏、發澀,有出汗的感覺,未補過的地方則是光滑的;再就是用硬的東西如鑰匙、硬幣輕輕一劃,補和未補的地方發出的聲音不一樣,未補過的聲音清脆,而補過的地方則發悶。當然也可用火燒一燒就更明顯,凡是補過的就會變色或熔化。我們在鑒別一件鳳首瓶時就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真鳳首瓶腹部斷裂后修復,為了掩蓋修復痕便在腹部全潑上一層釉,并且是剔出的纏枝牡丹花,按著原來的花紋也摹刻過來,用硬幣劃聲音一樣,用打火機一燎,就現出原形了。
仿造者在作舊時處理仿品釉往往是用酸咬,用高錳酸鉀上色,仿偽者叫做舊黏臟。這也容易露出破綻來,有時聞聞味道就不對,凡是用酸咬過的器物時間一長會泛白色物質,而且越洗越嚴重。
6、流釉:真品占釉時一般不流釉,而且底腹的部分愈顯釉薄,仿品則有流釉形成淚滴的痕跡。
紋飾的鑒別
器物的紋飾鑒定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即使仿制者是使用模子壓出來的所謂“印花”,也和原件有區別,至少是模糊不清,剔花則更容易識別。仿制者由于美術功底較差,有的是臨摹著刻,刻出的花紋線條呆滯。我們如果將前面所舉的真假雙鳳紋扁壺的鳳紋相比較,就會發現,仿制的鳳紋和原件鳳紋差別極火。
如果是殘器后補的更容易看出,補的部分有斷線或少線,或線條不暢。這也是鑒別補釉或補缺的另一種方法。
當然,也有刻畫花紋熟悉者,但畢竟是少數。我們到一些仿品作坊去參觀,也看到有刻畫十分熟練的畫工,與遼瓷紋飾畫樣原作粗看幾乎無多大差別,仿得很像。但如果細看起來,這畢竟是仿摹的,或多或少加上了現代人的意識。遇到這樣的仿品,紋飾的鑒定則顯次要,還是以形、胎、釉三方面為主。
如何提高鑒定水平
遼瓷的鑒定是一項綜合技術,除了理論上的知識外,主要靠實踐的經驗。我們要借鑒中醫看病時的四個字:望、聞、問、切。
望,就是看器形,看胎、釉。聞,就是聞氣味,如果是收藏多年的瓷器,氣味聞不到了,可在底部弄濕了一小塊去聞,墓土的氣味就會溢出來。問,就是詢問文物持有者的一些情況,如果是仿造出的器物,持有者就有可能編故事,但也會聽得出來;再就是掌握信息,如果有人事先告訴這件東西的來歷或相關器物的仿制情況,那當然更易作出準確的判斷,包括真品的信息,偽造的信息,都要多掌握。切,就是親手去摸一摸,敲一敲,劃一劃,燒一燒,修過的殘器也能從敲的聲音中聽出來。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敖漢旗博物館原館長)
欄目特約編輯 陳逸民
編輯 陳暢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