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來,上海的信訪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各級黨政組織的重視下,關注民生、傾聽民意、體恤民情,把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作為工作重點,反饋社情民意,維護群眾利益,化解信訪矛盾,在黨和政府與群眾的密切聯系中架起了一座“連心橋”,為上海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傾聽民聲民意 關注民生民怨

原中共上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負責政法、信訪和社會穩定工作的嚴佑民同志,時常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人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的工作要“想民之所想,憂民之所憂,辦民之所盼”,心系人民,扎扎實實地為老百姓解決好“急、難、愁”問題。他要求身邊工作人員要認真處理好人民來信。凡是寫給他的群眾來信,重要的他都親自閱批,要求秘書及時轉請有關部門認真處理,使群眾的來信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結果,樁樁有回音”,以取信于民,團結于民,造福于民。
粉碎“四人幫”后不久,上海百廢待舉,百業待興,社會治安也急需治理整頓。有一段時間,上海發生多起攔路搶劫、污辱婦女的惡性案件,如“控江路事件”等,影響極為惡劣,致使不少群眾寫信向市委、市政府領導反映,要求整治。市委領導高度重視,按照中央的“嚴打”要求進行部署,由分管政法工作的嚴佑民同志親自抓一些有影響的案件,從快、從嚴、從重進行公開審判。嚴佑民同志還身體力行,經常深夜率市政法有關部門領導,深入各區縣基層檢查指導、部署落實“嚴打”措施,增強夜間民警巡邏力量。此外,還大力宣傳維護“三個秩序”,即維護工作秩序、生活秩序、治安秩序,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響應和積極參與,取得顯著成效。上海的社會治安大大好轉,得到了當時中央政法書記彭真同志的肯定和贊揚。
1979年初,在新疆的上海知青多次到市委、市政府集體上訪,情緒激動,要求回滬。市委、市政府派嚴佑民同志負責接待新疆上海知青上訪代表,耐心聽取反映,并率領市有關部門的領導趕赴新疆,深入建設兵團基層連隊找知青談心,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和具體困難,并及時與新疆和中央有關部門商談妥善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回來后,及時向市委匯報,并提出建議。后經市委專題會議研究決定:讓家庭確有困難仍在新疆務農的單身上海知青回滬;允許留疆知青家庭的一個子女戶口報進上海。這樣,既解決了新疆上海知青的實際困難,又維護了大局的穩定。
體恤民情疾苦 扎實為民解難
朱基同志擔任上海市委書記、市長期間,非常重視信訪工作。他要求市信訪部門,將凡是寫給他的群眾來信一律轉交給他,不管工作有多忙碌,每天他總是在深夜臨睡前把當天的群眾來信閱示完。后來,群眾寫給他的信不斷增加,市信訪辦領導建議抽調專門人員閱處寫給他的信,然后認真篩選,將其中的重要信件轉呈他閱示。朱基同意了這一建議,但他要求市信訪部門于每月初,要將他閱批轉辦各單位處理的進度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以表格的形式向他報告。朱基對送呈他的各類報告看得非常認真仔細,對推諉扯皮、久拖不決的信訪案件和官僚主義作風狠狠批評,要求盡快處理解決,還對報告中個別的錯別字進行圈點糾正,令人敬佩。
朱基特別關注民生問題,對身患重病、生活貧困的百姓家庭來信給予高度重視。1989年6月20日,家住虹口區虹鎮老街一個叫李嘯遠的小朋友,給市長朱基伯伯寫了一封信,訴說自己的困境,希望黨和政府給予關心和幫助。
他在信中寫道:1976年,我降生在江陰市一個普通工人的家庭,父母均是上海交通大學畢業被分配到江陰澄西船廠工作的職工。母親生下我僅三個月便因病去世,我從小是在上海由爺爺奶奶拉扯大的。1988年8月,當我高興地拿到考入四平中學(借讀)的錄取通知書時,命運之神又給我開了一個冷酷的玩笑。經醫院診斷,我患上了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每月需輸一次200毫升的血漿及肌注丙種球蛋白,否則會危及生命。因此我不得不離開向往已久的中學生活。然而雪上添霜的是,父親自擔任船廠車間主任后,由于操勞過度不幸又于當年10月去世。悲傷和病魔折磨著我,使我14歲的身體僅有21.5公斤。我變得沉默寡言,和昔日判若兩人……1988年,我曾先后兩次住院治療,共花醫療費兩千余元,但僅報銷一半,血漿和丙種球蛋白按規定是不能報銷的。可這兩項每月就得支出150元,而爺爺奶奶兩人的退休金合計不過170元,怎能承受得起……
朱基看完此信心情難以平靜,立即作出批示,并電告虹口區政府出面協調,并會同有關部門盡快解決。
1989年7月3日上午,一輛乳白色的中型面包車停靠在李嘯遠家門口,從車上下來了虹口區委、區政府、區婦聯以及市政府、區政府信訪辦的叔叔阿姨。區長助理陳順兆代表區委和區政府,雙手緊緊握住李嘯遠的手說:“嘯遠小朋友,你雖失去雙親,患上重病,但你不會因此孤單的,黨和政府會竭盡全力幫助你們的。”
此時,李嘯遠再也忍不住,眼淚奪眶而出,一頭撲進區婦聯主任張以敏阿姨的懷中大哭起來,嗚咽著說:“謝謝阿姨叔叔對我的關懷!”張阿姨忍著淚水慈母般撫摸著她的頭動情地說:“不哭乖孩子,有啥困難盡管對阿姨說,以后我們會常來看你的。”
經過有關部門的精心安排,李嘯遠的戶口報入上海,區民政局、她父親和爺爺的單位以及虹鎮街道,為她解決了生活費和醫藥費。李嘯遠轉入條件很好的新華醫院接受專家治療,病情基本得到控制。許多素不相識的叔叔阿姨給她送來了錢和衣物。
1989年9月1日,李嘯遠進入四平中學初一(五)班學習,學校免除了她的學雜費,還讓她每月享受最高人民助學金待遇。國慶節前夕,李嘯遠小朋友又給朱基市長寫了一封信:
敬愛的朱基伯伯:您好!在您的深切關心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單位的大力幫助下,我的生活、治療、就讀等問題得到了很好解決。生活的現實,使我深深感受到,雖然失去父母的疼愛是痛苦的,但卻是暫時的;而社會主義祖國所給予的愛卻是深沉的、永恒的……
夯實基層工作 就地化解矛盾
隨著上海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經濟建設的步伐加快,尤其是實施“兩級政府,三級管理”新體制后,街道和鄉鎮的信訪工作出現了許多新問題。而信訪問題的發生地和源頭,大多在街道和鄉鎮。如何尋源頭、防漏洞、化矛盾,這是新形勢下的一個重要而又緊迫的課題。
針對這些新情況和新問題,1996年10月23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開了上海市街道信訪工作會議。時任市委副書記的王力平,對做好新形勢下的街道信訪工作提出了要求。會后,各街道、鄉鎮相繼建立了每周一次的領導接待日制度,并參與重大案件的處理。如當時的南市區東凌家宅400余戶動遷居民,聯名寫信反映安置小區公建設施不配套等問題,并揚言要集體上訪。半淞園路街道領導獲悉后,立即召集動遷單位、公安派出所、綜治辦等部門開會,及時落實措施,有效控制和化解了這一集訪苗子。

許多街道和鄉鎮設立了人民來訪接待室,有的還設置了信訪辦公室,列入街道、鄉鎮行政序列,并配備2名專職信訪干部,統一協調處理各類信訪問題。五里橋、乍浦、外灘、斜土、石泉等街道均建立了三級信訪網絡,將信訪工作的觸角延伸至居委會和居民小組。
一些街道的領導“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下訪”,經常深入基層了解社情民意,超前工作,就地化解。如浦東塘橋街道積極會同動遷單位,深入基層了解動遷情況,上門逐戶聽取群眾反映,配合動遷單位細化方案,耐心做好居民的動遷安置工作,使新加坡開發商在該地區建造的仁恒廣場300余戶動遷居民心平氣順,無一人上訪來信,贏得群眾好評。
學習模范人物 開展“雙爭”活動
為進一步推動上海的信訪工作,搭建起一座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連心橋”,1996年7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邀請全國優秀信訪干部吳天祥事跡報告團來滬,向全市黨政領導干部、信訪工作干部做專場報告。武漢市武昌區信訪辦副主任吳天祥“心系百姓一心為民”,嘔心瀝血為群眾排憂解難的生動事跡,引起了上海信訪干部的強烈反響與共鳴。根據市領導同志的指示精神,市信訪辦決定在上海全市信訪干部中,開展向吳天祥同志學習的活動,并將這一活動與挖掘發揚本單位的先進典型結合起來,由此發現和涌現出許多感人的事跡。
虹口區信訪干部王月芳,四年如一日,以一個母親的情懷,無私資助一位失去母親、生活陷入困境的大學生,其事跡感人肺腑。1996年8月,虹口區委、區政府發出“遠學吳天祥,近學王月芳,全心全意當好人民公仆”的號召,以此推動全區的信訪工作。
1992年初,虹口區一個叫張磊的高三學生,正認真復習功課準備考大學時,他媽媽不幸得了癌癥,接著就是住院、開刀、化療。為使媽媽早日康復,在精神上得以安慰,他刻苦復習,以優秀的成績在當年考上了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使病中的媽媽得到了一絲欣慰。然而,此時媽媽的病情卻一天天惡化,所需的醫療費開支也越來越大。媽媽是虹口區集管局下的一家電訊廠工人,爸爸是港務局的碼頭工人,兩人單位效益均不佳。家庭的困境,使張磊過早地感到了生活的重負和壓力。在走投無路之時,張磊想到了人民政府。他抱著一線希望,攙扶著媽媽走進了虹口區政府信訪辦的來訪接待室。接待員王月芳認真耐心地傾聽了母子倆的反映后,首先安慰母子倆不要著急,相信政府一定會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然后,經過王月芳的奔波協調,在區集管局的努力下,三天之內就為張磊的母親繼續治病,落實了近兩萬余元的醫療費,一家人感激不已。

張磊的媽媽住院后不久,因病情惡化,醫治無效,就在張磊開學的前三天離開了人世。媽媽去世后,家里欠下了幾萬元的債務,使張磊的爸爸愁眉不展,更增添了張磊的心理壓力。他想,爸爸每月只有300多元的工資,僅夠生活開銷,哪還有錢供我念大學呢?為了還債,應幫助爸爸渡過難關。懂事的張磊暗下決心,要打工還債,不上大學了。當他再次走進虹口區信訪辦來訪接待室的大門,將這一想法告訴王月芳時,王月芳急了,她動情地對張磊說:“你們是下世紀的人才,大學一定要讀,在經濟上我會全力支持你念完大學的,希望你要安心讀書。”張磊一下愣住了,聽到王阿姨那充滿母愛的溫暖話語,兩行熱淚順著臉頰流淌下來……
就在復旦大學開學的前一天晚上,王月芳下班后摸黑找到了張磊家里。當她將大學第一學期所需的學費、書費、生活費以及學習用品、衣物等約計800余元,親手交到張磊手里時,張磊再也控制不住了,突然撲在王月芳的懷里嗚嗚地哭了。他說:“王阿姨,等我念完大學,一定將錢還給您。”王月芳和藹地拍著他的肩說:“錢不要還,只希望你努力學習,成長為一個對祖國建設有用的人才,讓你媽媽含笑九泉。”
四年來,王月芳無私資助張磊學費、生活費等約7000余元,逢年過節還請張磊到她家里住幾天。張磊做夢也沒想到,王阿姨原與自己素不相識,家中有老有小,家境也不富裕。為了資助他上大學,王阿姨一家默默地履行著自己的承諾。這不僅體現了一位母親的偉大情懷,更反映出一名信訪干部的高尚情操。可王月芳卻淡然地說:“助人為樂,解人之難,是我們信訪干部的職業道德,這是我應該做的。”
為了進一步塑造上海信訪窗口的良好形象,市信訪辦公室于1997年4月22日,在本市信訪工作系統中開展爭創文明信訪室和爭當先進信訪干部(以下簡稱“雙爭”)的活動,旨在推進上海信訪工作系統的職業道德建設,強化信訪窗口的精神文明規范,以優質高效的工作效率,服務于民,取信于民,凝聚民心。1998年4月29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開了上海市信訪工作會議暨表彰文明信訪室、先進信訪干部大會。會議希望各級信訪部門,要把“雙爭”活動體現出來的好思想、好作風、好傳統發揚光大,并將這一活動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貫徹《信訪條例》 加快法制建設
1993年10月,《上海市信訪條例》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十屆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并于同年12月15日施行;1995年8月,又頒布了國務院《信訪條例》。兩個《信訪條例》頒布以來,上海各級黨政組織和信訪部門認真學習貫徹,大力宣傳實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為促進上海信訪工作走上法制軌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例如,嘉定區徐行房產經營公司在銷售商品房中,由于物價上漲等因素調整了房價,引起購房者不滿。部分購房群眾到區政府集體上訪,情緒激烈,秩序混亂。兩個《條例》出臺后,他們再次集體上訪時,就自覺選派五名代表,到區政府反映問題,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由于信訪工作人員依法辦事,上訪人員依法信訪,不僅維護了機關的正常工作秩序,而且促進了信訪事項的化解。不少群眾高興地說:“兩個《條例》的實施,暢通了各級信訪渠道,有利于信訪問題的解決,利國利民,我們要自覺地遵守。”
2005年5月,國務院新的《信訪條例》開始實施。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信訪部門認真實施。2007年10月以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市長韓正分別主持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多次專題研究信訪工作,并分別到市信訪辦和基層單位調研,要求各級黨政組織要全力保持社會穩定,把信訪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來抓。
2008年6月2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信訪工作會議暨2006—2007年度表彰大會。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他語重心長地勉勵全市信訪干部:“哭聲罵聲埋怨聲,聲聲入耳;關心真心責任心,心心相印。”要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的信訪工作,為上海的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編輯:韓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