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他年少的時候,音樂讓他找到人生方向;當他的生命受到重創,音樂又幫他重拾活著的希望。他說:音樂救了我!于是,當災難襲來,他用一首《相信》來表達眾志成城之心;奧運盛事,他用一曲樸素的《北京歡迎你》來表達激情。
他讓我們每一個人相信,心靈有時會關上門,但是音樂就是緩緩淌入的水,能夠于縫隙間滋潤你的心田。所以,像小柯一樣,我們要相信音樂的力量,相信心靈本身的力量!
音樂救了我
《青年心理》:你什么時候知道自己喜歡音樂的?
小柯:十歲。因為我看見鋼琴就走不動道了,那時我就知道我喜歡音樂。直到現在,我還是一副貪玩的心態來對待我最喜歡的音樂。
《青年心理》:這么多年與音樂相伴,它帶給你的最大影響是什么?
小柯:音樂救了我!這是我寫在音樂劇里的一句臺詞,也是我自己對音樂的真實心態。如果沒有音樂,我不知道現在在做什么,很可能是我不喜歡的事。音樂讓我找到人生的方向。音樂救了我還有另一個含義,它把我帶到了一個更好的世界。怎么說呢,就是當你聽完一場音樂會,你所得到的快感要比你賺了五千萬元還要多,那種獲得是不能用物質來衡量的。
《青年心理》:當你遇到生活中的逆境,音樂也會起到作用吧。
小柯:對于我來說,所謂逆境就是身體出問題。我的第一次逆境是在13歲。當時我考音樂學院落榜,正發憤圖強以圖再考的時候,又從雙杠上掉下來,把右手摔折了。當時就覺得,完了,這輩子跟“鋼琴家”這仨字算是無緣了。但是,我的鋼琴老師特別好,送了我一盤卡帶,是柴可夫斯基鋼琴第一協奏曲。我至今仍然記得第一次聽到那段音樂時的感覺:頭幾個音符一出來,我就感覺生命被人托起來了一樣,那比多少激勵鼓舞的話都管用。
第二次逆境是2003年,我出了一次非常嚴重的車禍,徹頭徹尾地經歷了一次死亡,也經歷了一次新生。剛蘇醒的一剎那,像嬰兒一樣睜眼,無條件地接受世界上的一切。但是,之后所有的煩惱與壓力,又在一個禮拜里全都恢復。我必須得工作,但當時不能直立行走,話說不出來,手也彈不了琴。那段時間,任何鼓勵的話我都聽不進去,就是感到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能讓我覺得有意思的事了,包括音樂。
《青年心理》:那后來是怎么好轉的?
小柯:當時我老婆放了很多歌給我聽,別人寫的,我自己寫的,都沒用。后來,她找到一首我寫了一半的歌,那是2003年情人節我送她的禮物,只有曲子,沒有詞。當時那個曲子一出來,我就覺得,我的心被打開了一個小縫,所有的委屈都要沖出來了。后來,她又放了一個詠嘆調給我聽,那是我們上大學時最喜歡的,叫《月亮頌》。我聽了之后感嘆了一句:“世界上還是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值得我們追求的。”
之后就慢慢恢復正常,該干嗎干嗎。超乎常人的體能恢復訓練,出院后不到3個月就帶隊上臺演出。這件事讓我意識到了心理的重要性,因為你要是過不了心理這關,什么都不想干,那么別說3個月,就是3年也沒用。
《青年心理》:現在你自己的音樂劇《憑什么我愛你》已經取得成功,馬上還要去上海再演,當初怎么想起做音樂劇呢?
小柯:有一天我突然發現,音樂劇能夠讓我把寫歌一輩子都寫不到的東西表達出來,你說,我還能拒絕它嗎?在《憑什么我愛你》之前還有一部實驗作品,里面有男主人公回到學校,看到正在拆遷時的一段唱:“你們拆除的是我所有的青春回憶,是我當初甜蜜的愛情。一切的一切,都在你們一鍬一鍬中消失。我的心再也回不到過去,現在連重新看一眼的機會都失去了。”這種感情和心態,在歌詞里無法寫得這么細膩的。寫到這段時,我欣喜若狂,所以就無法自制地開始喜歡音樂劇了。
用音樂回饋世界

《青年心理》:地震發生之后,你自己的心態是怎樣的?
小柯:剛開始聽到這個消息,我有些不能置信。后來看了新聞,覺得特別嚴重,尤其是知道映秀那塊兒進不去人的時候,我就受不了了。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如果我是被困在里面的人,該是多難受呀,有點兒不敢往下想。等到第二天早上起來看新聞,還是進不去,我的內心就崩潰了,嚴重到不能正常工作。
我覺得必須做點兒什么,于是13號下午就開始寫歌。寫些鼓勵災區人民的歌?他們困在里面根本聽不到,于是我就想到以里面的人的心態寫一首歌,這就是《相信》。當晚取消排練,全體去錄制。其實,這也是我們不在災區的人,撫慰自己心理的一種方法。
《青年心理》:后來是怎么想起做震后的心理撫慰音樂的?
小柯:音樂對于心理的作用,我親身有過體會的。恰好當時大家也開始關注災后心理,于是就有了這個念頭。我給自己設立了兩個目標:首先是要做好,其次是要做到。做好是指內容,我找了七八位還在北京的心理專家,請他們列出大綱,我來執行。當時臨近六一兒童節,于是就先從孩子入手。一些編劇朋友幫我寫了心理疏導語,我自己來寫歌。開始時,我自己念心理疏導語,結果心理專家一聽,說,可不能用你來念,你的聲音太壓抑,聽了比較恐怖。后來采用播音員的聲音,因為很柔和,有親和力。全程都有心理專家指導,這是我對“做好”的要求。而做到就是要落實到實處,不能錄唱片,因為災區的條件聽不了。于是我就找“愛國者”捐了一千個mp3,直接把歌錄進去,方便孩子們聽。
《青年心理》:你選擇了什么風格的音樂來做災后的心理撫慰?
小柯:沒有刺激性的,美妙的,聽起來舒緩的。當然,還要是他們熟悉的。比如我選用的第一首是《小燕子》,幾乎每個小孩子都聽過,起碼不會討厭。
另外,歌里面穿插了十幾個孩子的心理對白。之所以用這么多人來念,是為了避免讓聽的人依戀上某一個人的聲音。而且我要求每個孩子在念之前要先說,你好,我是誰誰誰,我的家鄉在哪兒,你們什么時候去玩兒吧。我們想用這種方式做到心理暗示,讓災區的孩子們知道,世界上那么多人在關心他們。然后還會說,你喜歡這首歌嗎?如果你喜歡這首歌,朝你身邊的人笑一下,你來唱一句,再教別人唱。讓他們恢復到正常情緒狀態。
《青年心理》:這是你第一次接觸心理學嗎?有什么感受?
小柯:是。我認為,一個人心理出問題就相當于把門關上了。心理輔導的任務首先是知道他藏在哪兒,在哪個屋里待著,然后想辦法把門打開,讓他自己走出來。而開門這道程序是最困難的,不能強拉硬拽,而音樂就是個很好的工具,它像水一樣,可以從門縫里流進去,滋潤人心。
《青年心理》:現在,你創作的奧運歌曲《北京歡迎你》傳唱率非常高,給人感覺非常平實樸素。
小柯:這正是我希望傳達的感受。其實“北京歡迎你”五個字,現在大家都把它當口號一樣喊,反倒減低了它的感染力。回頭想想,當你回歸到一個普通北京人的身份時,面對奧運,面對各國來賓,你不說這五個字,還能說什么呢?其實這五個字,這首歌,就是想把北京人最樸素的心情寫出來。
《青年心理》:你說,要相信音樂的力量。音樂有怎樣的力量?
小柯:《道德經》里說“上善若水”,而音樂就是拯救心靈的善水,只要你相信,它有能夠達到任何程度的力量。
編輯/張鳴 minni19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