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位母親看到她的孩子和別人打架,覺得這個地方環境太糟糕,于是就搬了家。
新家旁邊住著幾個鐵匠,每天打鐵。孩子好奇地學他們,拿磚頭和木條試著敲打。母親看到后大驚失色,連忙搬了第三次家。
新地方很偏僻,沒什么鄰居。她想:這次不會有問題了。但是有一天,一群送葬的人從她家旁邊經過,孩子看了也開始模仿,把一根木棍埋在了土里。
母親不得已再次搬家。這次,旁邊是一所學堂,孩子每天跟著老師念書。長大后成了大學問家,被后人叫做“孟子”。
與“孟母三遷”類似的,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也做過一個試驗。他為了測試環境對人的影響力,找來一群普通孩子,答應給他們玩兒玩具。但是在玩兒玩具之前,班杜拉先給孩子們看了一些錄像。
班杜拉把孩子們分成三組。第一組看的錄像是:大人告訴孩子,有些玩具不許玩兒。但當孩子真正開始玩兒的時候,大人沒說什么,而是陪著孩子一起玩兒,甚至還對孩子們玩兒玩具的行為大加贊揚。
第二組看的錄像同樣是不允許玩玩具,但當孩子一拿起玩具,大人就對他們進行嚴厲的呵斥,孩子們被嚇得在角落里瑟瑟發抖。
第三組是“放任組”,班杜拉沒給他們看錄像。
看完錄像,班杜拉把三組孩子分別放進不同的房間,觀察他們在玩具面前的行為。
三個房間里都堆滿了玩具,但是里面有不少是錄像中不允許玩巍峨的。第一組的孩子看到玩具二話不說就沖了上去,拿起玩具就玩兒。雖然也有孩子遲疑了一下,但是最后還是把玩具拿了起來。平均算下來,他們只克制了80秒。
第二組的孩子則不同。當看到那些不允許玩兒的玩具時,他們遲疑了很久。雖然也有孩子忍不住誘惑,拿起了玩具,但平均算下來,他們克制了7分鐘。不少孩子在15分鐘的測試時間里,對那些玩具一動也沒動。
第三組的孩子雖然也被告知有些玩具不許動,但是他們反應區別比較大。有些馬上就去抓,有些則稍做遲疑。平均算下來,他們克制了5分鐘。
這個實驗證明了一個道理:環境,或者說榜樣,的確對人的行為有著深遠的影響。
對這種影響的作用方式,班杜拉是這樣解釋的:當孩子進行了一個新行為時,如果他得到正面的回饋,他就會不斷重復這個行為。如果得到負面反饋,他就會知道,這種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他就是在與社會的交互學習中,發現世界,認識世界。
其實這個道理不僅適用于兒童,也同樣適用于成人。我們知道開車要靠右,買東西要排隊,考試不能作弊……這些都是我們從身邊的榜樣那里學來的,因為有人因遵守紀律而被獎勵,有人因違規而受罰。我們從這些正面或負面的人和事中,學會了規則。
以前,我們有很多知識是從父母處學到。那時候父母懂得比我們多,行事比我們老到。我們希望能聽到他們的教誨。但是隨著年齡增長,父母的知識沒有我們多了,那我們還能從誰身上學到這些知識?誰還能給我們這些正面或負面的反饋?
顯然,我們的朋友,那些我們的同齡人,成了新的榜樣。
“和誰一起玩兒”,不僅表明自己身處的環境,還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自己將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就像孟子的母親深深懂得“社會學習理論”的核心,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真諦。
圖/付業興 編輯/蘆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