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杰:
文化追求是出版業恒久的推動力
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為《出版文化叢書》所作的序中談到:倡導“出版文化”研究,目的在于審視出版業的文化品位。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進程中,文化建設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客觀上要求文化有一個超常規跨越式的大發展。在當今時代,出版文化作為核心文化,不但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也記錄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進步的運動軌跡。只有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承擔起傳承文化、繁榮文化的歷史責任,生產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的文化精品,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滿足人們對于和諧文化的新期待。這是當代出版業的文化價值標準。
郝明義:
一個人的閱讀需求可以分為七道階梯
臺灣大塊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長郝明義在臺北“全民閱讀與中華文化”主題論壇上發言說:閱讀需求,可以分為七道階梯。第一道階梯是關心、思考如何讓自己更美好,因此會尋找健康、求學、考試這些主題來閱讀;第二道階梯是開始關心、思考如何讓自己與所愛的人,共同更美好。因此會尋找愛情、婚姻、親子教育等主題來閱讀;第三道是開始欣賞一切抽象的美好。因此尋找藝術、繪畫、攝影等主題來閱讀;第四道階梯是開始懂得思考并欣賞社會生活之美好,與多元行為之美好。因此,開始對政治、社會、法律、經濟這些題目感興趣;第五道階梯是開始懂得欣賞多元知識相互激蕩之美好。在自己始終擅長的知識領域之外,至少能再深入體會到不同領域知識相互激蕩的美好。第六道階梯是開始體會站在巨人肩膀上創作之美好。自己可以對知識的創作有所貢獻。第七道階梯是體會到知識的終極之美。
張佩清:
跨地區發展是新華書店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
江蘇新華發行集團董事長張佩清在首屆新華書店發展論壇上講話說:如何實現新華書店做大做強的目標?一是要跳出地域抓全國大市場,二是要跳出圖書抓文化大市場,三是跳出產品抓資本市場。作為書業流通企業,“三跳”的核心是抓市場。市場是企業生存的基礎,是企業效益的源泉,拓展市場是企業發展的戰略,跨地區重組是企業做大市場的必由之路。實施跨地區重組,有利于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產業集中度;有利于市場資源共享,快速提升企業價值;有利于合作雙方機制整合、信息共享、產品流通、管理對接、優勢互補,推進集約化經營,實現規模效益;有利于暢通發行渠道,將“省道”變“國道”,拓展發展空間,加快實現做大做強的目標。
周小佳:
數字出版缺“后勁”支持“動力”要跟上
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社長周小佳在《教材周刊》撰文說:數字出版的誕生和萌芽是出版產業發展的必然。但是,過早的推動其發展,除了政策、法律環境、人員素質等難處之外,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未來數字出版營銷體系與當前營銷體系之間的矛盾必將爆發。當前出版產業的營銷體系是不健康的。代銷模式環境下,資金壓力從銷售末端一直延伸到生產資料的提供者。因此,在未來幾年里面,出版社必將面臨著來自于生產資料和銷售末端的兩頭資金壓力。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展數字出版看似一個機會,但出版社要發展數字出版絕對不是一個是A非B的過程,而是一個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逐步融合,逐步脫離的過程。而這樣的過程就會使未來營銷體系發生極大的變化。
趙亮:
發展數字出版,應在細分和整合相結合中銷售
浙江大學傳媒學院的趙亮在《編輯之友》撰文說,在細分方面,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是對應一般出版、教育出版和專業出版,采取有針對性的數字出版模式和靈活多樣的銷售方式,這是充分滿足“買方市場”要求的體現。在整合方面,同數字出版相關的行業與行業之間,正在出現立足于相互依存、相互選擇、相互合作基礎之上再相互競爭的局面。整合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的競爭優勢,以搶占制高點,勢在必行。另外,數字出版非常有利于傳統出版物的網上互動出版和營銷推廣,如果能覆蓋整個產業鏈,提供數字出版物與傳統出版物的出版物營銷服務,與多渠道的選擇和優化服務,最終組成數字出版與傳統出版互動的網上出版和集成營銷平臺,勢必能發揮較大的出版營銷效果。
楊軍:
影響力經濟模式應成為暢銷書今后發展的首選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的楊軍在《中國圖書評論》撰文說:“注意力經濟”模式下的暢銷書出版,突出的是讀者對暢銷書外在形式的注意,強調暢銷書對讀者吸引的尺度。而以影響力為訴求的暢銷書出版,是出版者有意識地引導讀者的閱讀需求和價值取向的結果。因此,暢銷書出版的影響力經濟模式,更注重暢銷書與讀者互動關系的建立和購買行為的實現;出版行業的經濟、文化收益,最終不取決于圖書被讀者關注的注意力資源的占有,而是取決于圖書被讀者注意后,所受到的影響力的大小。因此,以開發影響力資源形成的影響力經濟模式,理應成為暢銷書乃至出版業今后進一步發展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