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的專家們預言:到2018年,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大報紙都將放棄印刷版本;到2020年,90%的書籍、雜志、報紙等都將以電子出版物形式出版發行。相關調查也顯示,現在人們讀書、看報的時間,已經大量轉移到網絡,閱讀傳統出版物的人數在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而閱讀網絡出版物的人數則以30%的速度增長。這種情況在年輕人和知識分子人群中表現尤為明顯,而這個人群正是出版物市場消費的主力。
與此同時,新型數字媒體憑借其諸多優勢,正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影響并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閱讀習慣。在今天,以互聯網為流通渠道、以數字內容為流通介質、以網上支付為主要手段的網絡出版的浪潮正在向我們席卷而來,數字化閱讀已經成為一個趨勢。
電子圖書方興未艾據統計,我國市場上已經有30萬種中文圖書以電子書的形式存在,通過互聯網傳輸的中外報刊已有幾萬種?!?007年中國電子圖書發展趨勢報告》顯示,2007年電子圖書讀者總數為5900萬人,比2006年增長37%,增長強勁;電子圖書總量為66萬種,較2006年增長24.5%;國內電子圖書市場實現銷售收入1.69億萬元,較2006年增長14%。
近期,還出現了可以“聽”的書,從而開啟了人類“無障礙閱讀時代”。今年6月份,中國出版集團公司與華旗愛國者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出首批“中版·妙筆聽書”系列出版物,變看書為“聽”書。只要使用閱讀器點觸書中文字,就能聽到清晰的誦讀聲。根據讀者需要,甚至還能用各國語言進行朗讀。
手機出版潛力無窮隨著手機功能、容量、普及率的不斷上升,加之手機用戶身份易于確認,付款方便,手機閱讀的份額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人逐漸習慣于使用手機進行閱讀。2007年,手機上網用戶達4500多萬,比2006年增加2.26倍。據專家預測,未來五年,將有超過30%的手機用戶通過手機閱讀電子書和數字報。
博客出版發展迅猛從2004 年下半年開始,博客作品不斷涌現。自被稱為“中國內地最受關注的女博”的“北京女病人”,將個人博客匯集成《病忘書》出版之后,諸多博客作品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而2005年9月,新浪網博客頻道的開通以及名人博客運營策略的實施,無疑對此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徐靜蕾、余秋雨、崔永元、韓寒等一系列名人紛紛觸網。據2005年資料顯示,在中文互聯網領域,博客站點已達3682個,博客人數達1600萬,2006年被稱為“博客出版年”。博客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文化消費習慣。
電子雜志增長穩定自1996年發展至今,中國電子雜志經歷了一個從萌芽到興起,轉向低谷再復蘇的曲折發展過程。2007年可以說是電子雜志的豐收年,被稱為 “電子雜志年”。在這一年,名人電子雜志粉墨登場,創下首期百萬下載量,廣告年收入2千萬;國內三大電子雜志平臺(Zcom、Poco、Xlus)吸引風險投資過億元。根據艾瑞市場相關資料顯示,2007年全國電子雜志的用戶總數已達約6000萬,預計到2010年,中國電子雜志用戶數量有望突破1億,電子雜志用戶在網民中的比例將達到40%。
按需印刷悄然興起圖書按需印刷始于20世紀80年代,即 print-on-demand (POD),它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個性化要求。自2005年傳統印刷市場增長緩慢,而按需印刷市場卻呈現迅猛發展,2005年我國共有各類印刷企業182717家,年印刷營業額約1500億元,其中按需印刷大約占7%,超過100億元,年增長率約為5%。
在按需印刷方面,目前已有知識產權出版社、中國標準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等近十家大社開展了這方面的探索和嘗試。可以預見,未來幾年,隨著出版社專業圖書數據庫的建立,將有越來越多的出版社網站提供數字化的內容資源,無論是一本完整的電子書,還是任由讀者自己選取的章節、片斷,個性化定制和按內容付費將成為今后出版社網站盈利的模式之一。
雖然紙質圖書因其便捷、愉悅的閱讀體驗具有電子圖書無法替代的作用,但科技的進步正在努力彌補電子出版物的這一缺憾,事實也在不斷給人們帶來驚喜。隨著索尼閱讀器和亞馬遜kindle的上市,它們的顯示能力和視覺感受幾乎與傳統圖書相差無幾。紙張已經不再是圖書的唯一載體,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很有可能不再是人們閱讀的最佳載體。
另外,新浪收費閱讀正式運營以來,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截至目前,總收入為上百萬,月銷售量以高達100%的增長率增長;VIP會員數已高達十幾萬人,并且這個數據還在不斷地攀升當中。筆者還了解到很多網友對收費閱讀表示支持,認為其完全合理,是大勢所趨,他們愿意為物有所值的網絡閱讀掏錢。
此外,還有數據庫在線出版、電子商務、在線教育等形形色色的出版新形式,很顯然數字出版是出版業的未來和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