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在國內由網絡知識產權侵權問題而產生的法律糾紛頻繁發生。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互聯網知識產權糾紛案件比1999年增加超過了8倍,侵權作品數量之多、索賠額度之高,國際影響之大,令人震驚。今年年初,優度狀告迅雷因“深度鏈接”構成版權侵權一案,上海浦東法院一審判決迅雷為其侵權的一部電影《傷城》支付15萬元的賠償金。同樣在年初,美國電影協會(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聯合世界六大電影制作公司,起訴迅雷侵權,要求迅雷賠償七百萬人民幣。而2007年8月,方正起訴美國暴雪網游魔獸世界侵權、索賠1億元,更堪稱是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公司向外國公司就知識產權侵權進行索賠標的額最大的知識產權案之一。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以及新興的互聯網上版權保護問題,正成為西方國家關注的焦點和摩擦的核心。
眾所周知,西方發達國家將自身經濟定位于“知識經濟”,存在于西方國家的知識商品(名品牌,軟件, 電影,書籍,音樂,動漫),遠遠領先于中國。根據美國的統計,目前近50%的美國出口依賴某種形式的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是美國保持全球經濟領先的最后希望”。知識產權類商品的交易,已經逐漸成為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根基。由于中國盜版猖獗,中國的消費者不愿意為知識產權付費,高科技產品、軟件技術、影視劇、書刊等行業在中國很難掙錢。
亟待建立健康的知識經濟環境
對于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國內學者也有不一致的看法。一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目前不為進口知識產權類商品付費,有一定合理性。原因是西方國家在這一行處在壟斷地位,價格也是壟斷的,太高了,老百姓消費不起。然而,包括筆者在內,另一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目前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亟待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嚴重危害著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阻礙著中國產業升級和創新產業的前進步伐。不僅如此,知識產權保護對中外關系(尤其是中國和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關系)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筆者認為,西方國家在知識行業處于壟斷地位的現狀,是由市場經濟供需關系的基本原理決定的,更是中國的創新產業發展滯后、動力不足所造成的。西方國家在知識創新上所付出的心血是有目共睹的,賣者有其價,怎么能說“買不起就盜”這種非法行徑是合理的呢?西方國家之所以知識經濟發展迅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良好的市場環境,即,辛辛苦苦創造出來的東西,消費者愿意買單。而像中國這樣的市場環境,如何能夠激發國內知識工作者的創作欲望,中國的知識經濟,又談何興旺?如果中國不肅清盜版,為知識經濟的發展營造一個正當競爭的健康氛圍,中國的知識產業,將永不可能具備國際競爭力,因為其從源頭起就是萎靡的、營養不良的、看不見未來和希望的。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發國人創新力
保護知識產權,實際上就是激發創新熱情,激活企業競爭力和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一旦市場環境得以改善,中國消費者愿意為知識類商品買單了,將吸引更多國外知識商品進入中國,緩和貿易順差和國際摩擦;更加可以預見的是,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的個人和企業愿意將資本和熱情投入到知識商品的創造中。誠如,曾經被進口商品霸占的硬件行業(家電、手機、電腦等等),因為良性競爭的市場機制,煥發出民族企業強大的創造力和生產力,至今它們在國內外市場中都有優異的表現。 筆者認為,在國人認識到知識商品的真正價值后,中國人的創新力將被充分地激發,中國同樣可以創造出優秀且有國際競爭力的知識商品,中國的創新技術產業將迅速升級。中國也將在加強“軟實力”的同時,成為真正的“強國”。
雖然,中國政府為優化知識產權貿易環境、緩和國際關系,已經做出了相當的努力,但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道路依然十分艱巨。美國等西方國家仍以中國知識產權“刑事制裁門檻過高”、保護不力等為由,對中國政府頻頻施壓。現在,隨著互聯網等新事物的出現,使盜版內容的傳播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更加劇了國際貿易的爭端,加大了政府監管的難度。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產權化的知識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和財富資源,將成為企業競爭力乃至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集中表現,也將成為國家安定團結、國與國之間友好共贏的重要因素。在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今天,在由知識產權侵權帶來巨額貿易順差和國際糾紛的今天,在高科技和創新產業亟待突破束縛、蓬勃發展的今天,保護知識產權、肅清盜版市場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