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多年前某個冬日,讀書至深夜的宋代大詩人陸游忽然有所感悟,情不自禁地將心得寫成一首詩:“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首詩指出了求得真學問的艱辛,也指出了求得真學問的不二法門,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將書本知識與身體力行相結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惟有如此,方可成就真學問。
然而,要做到這點,談何容易?以當今的編輯出版學來說,毋庸諱言也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從事編輯出版學教學與科研工作的專家學者大多沒有真刀真槍地在出版社、雜志社干過,讓他們告訴學生怎樣編書、怎樣策劃選題,實在是強人所難;他們編寫的教材、讀物,由于沒有實踐作依托,多數是銀樣蠟槍頭——好看,但不實用。以己昏昏,欲使人昭昭,難矣哉!其結果,又加劇了編輯出版學理論與實踐的“脫節”:一方面,高校培養的大批編輯出版學畢業生“才不適市”,因找不到合適的出版社、雜志社而不得不流向其他行業;另一方面,多數出版社又深受“有市無才”之苦。在這種境況中,編輯出版人寫作編輯出版書便具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副總裁、湖北省出版總社總編輯周百義先生的《出版的文化守望》一書,便值得大家格外關注。
周百義先生是一位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出版人。他大學畢業后,先在長江文藝出版社做編輯,1992年調到湖北省新聞出版局主持圖書處的工作,1995年至2005年任長江文藝出版社社長,后來到湖北省出版總社擔任總編輯,曾榮獲“湖北省出版名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長江文藝出版社就是在他的領導下,從一個地方小社發展成為全國文藝出版社的排頭兵。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周百義先生不輟筆耕,及時把自己工作中的經驗、教訓、思考形諸文字,《出版的文化守望》一書是這些文字的結集,也是一部用理論指導實踐、又通過實踐把理論進一步升華的著作。全書雖然分為四個部分:產業觀察、編輯研究、市場瞭望、編余偶得,但始終貫穿著作者的文化追求這根紅線。這些浸透著汗水的文字,散發出的不僅是智慧,而是沉甸甸的寶藏。
周先生在出版實踐中,曾經親自策劃與編輯了不少具有重要影響的作品,如曾獲多種獎項并暢銷海內外的《雍正皇帝》與《張居正》等,都是由他本人策劃并擔任責任編輯的。這些案例,形象生動,非親歷親為者是寫不出來的。大家都看到了歷史小說《雍正皇帝》的熱銷熱賣,可有誰知道或者關注它出版前后的辛酸苦辣?!《雍正皇帝》出版前,二月河還是蟄居河南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作家,而周百義先生也是剛到出版社工作不久的新手。經歷一番波折,周先生拉到了二月河的這部稿子,回到出版社后,按出版程序,先在社里申報當年的選題。不曾想,興沖沖拉來的稿子第一關就沒過去,原因是當時中央電視臺已經播了一部叫《雍正皇帝》的電視劇,小說也已經出版了。大家認為再出就有些重復。周先生當時還是一個普通的助理編輯,選題論證會之類的事兒并沒有他的份兒,一聽部主任傳達的意見,他就著急了,急忙找到總編輯田中全。幸虧總編輯慧眼識珠,才使這部“難得的歷史小說佳作”進入編輯程序。1994年,三卷本《雍正皇帝》終于出齊了,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這一版并沒有賺到錢。到1996年1月8日,借助一年一度的北京黨校訂貨會(后改為北京訂貨會),長江文藝出版社與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正在籌拍《雍正王朝》的四匯文化公司,召開了《雍正皇帝》研討會。研討會后,訂貨大增,當年銷售8萬套,從此二月河的作品及其人才真正引起評論界、發行界和讀者的注意。
觀一葉而知秋,從《雍正皇帝》這本書的出版與暢銷上可以看出,暢銷書絕不是等來的,而是“打造”出來的。它不是一個人、一個部門的事,而是需要傾全社之力共同打造的。長江文藝出版社的暢銷書在全國的暢銷書市場中,能占有近10%的比例,沒有精心“打造”是不會取得這樣的佳績的。這些來自于一線活生生的暢銷書制作經驗與體會,對于人們掌握暢銷書生產規律,無疑是具有指導作用的。
周先生對二月河的開發與挖掘,與二月河的友誼,在業內曾傳為佳話,其中不乏傳奇色彩。這次經作者自己披露的很多細節,都是第一次與讀者見面。比如,周先生在書中講到,他卸下長江文藝出版社社長職務后,麻煩不斷,先是有人向省里有關部門舉報,后是向司法機關舉報,說他策劃并擔任二月河先生帝王系列的責任編輯,先后為先生支付了數目不菲的版稅,一定吃了二月河先生的回扣。舉報者的無知暫且不論,作為一位出版改革的名人,周先生的寒心與無奈我們可以想象得到。本書作為一位成功的出版人的心路歷程與編輯體會,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態的出版大參考。
總之,這本由豐富實踐經驗的出版人撰寫的研究著作,無論是對文化戰線的領導,出版社的負責同志,普通的編輯,還是研究者,都會有不可替代的教益。這本由成功的出版人撰寫的專著,無疑將成為幫助人們走向成功的橋梁。
(作者為中國書籍出版社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