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中小企業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截止2006年底,我國中小企業從數量上講已經達到4200多萬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8%以上;中小企業所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生產的商品占社會銷售總額的60%,上繳的稅收已經超過總額的一半,提供了全國80%左右的城鎮就業崗位。
然而,在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后,危機不斷從美國本土延燒到世界各國。
在這樣的經濟大背景下,中國的中小企業發展發出了SOS的信號!
今年上半年,全國有6.7萬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倒閉,2/3紡織企業面臨重整,超過2000萬工人解聘。中小企業問題迅速引起了國家最高層和全社會的關注。
當大規模的中小企業瀕臨倒閉時,中小企業生存困境已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
中小企業困境事關大局
□文/賀宛男
今年上半年全國有6.7萬家規模以上
中小企業倒閉,中小企業問題迅速引起了國家最高層和全社會的關注。胡錦濤、溫家寶、習近平、李克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幾乎全體出動,密集到中小企業實地調研和考察,并在信貸和財政政策等方面已有所松動。但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8月底剛剛披露完畢的上市公司2008年半年報,和即將于10月份披露的三季度業績預告,進一步向人們訴說著中小企業的困境。
眾所周知,已經上市的中小板公司是中小企業中出類拔萃的群體。截止8月底深市中小板共有268家上市公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這268家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6.42%,凈利潤同比增長47.08%,看似比主板公司營收增長29%、凈利增長16%要高出很多,因而媒體多冠之以“中小板持續高增長”。但細加分析,有兩個指標卻令人擔憂:
一是中小板的ROE(凈資產收益率)僅6.82%,比主板公司8.26%要低1.44個百分點。ROE是判斷企業投資回報率和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標,即企業投入的凈資本可以產生多少收益、得到多少回報。中小板ROE明顯低于主板,結論就是,中小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投資回報遠遠低于大型企業。二是中小板企業現金狀況頗為嚴峻。上半年中小板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入合計為-2.98億元,而去年同期為85.16億元,同比減少103%;268家企業中有130家現金流為負數,另有50家企業現金流下降,即有180家(超過三分之二)中小板上市公司現金陷入困境,其中18家企業現金負值超過1億元。這些千里挑一、有幸從資本市場融資的上市公司尚且如此,大量無融資渠道的中小企業,其盈利和現金流狀況也就可想而知了。

半年報如此,三季報更難以樂觀。按照深交所規定,中小板上市公司在上一期定期報告中,均需對下一期的盈利數據作出預告(而主板公司只對盈利增長50%以上、或減少50%以上、或虧損、或扭虧為盈提前預告),于是我們從半年報中就可以預知中小板公司三季報的大致情況。根據預告,雖然260余家公司中有190多家(7成)預告增長或盈利,但盈利增長超過30%的不過60來家,增長超過50%的更只有30多家。即只有1成多公司達到主板的預增要求,而半年報增幅超過50%的有61家,說明中小板盈利增長進一步放緩。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正在降溫,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問題在于,為什么中小企業調整的幅度遠比大企業要慘烈得多?一個重要原因是,市場和計劃的雙軌制還嚴重制約著中國經濟:在下游,最終產品市場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在上游,能源、原材料等領域則以計劃為主。
中小企業大多身處產業鏈下游,在成本方面,必須承受來自上游(原材料、土地、資金、勞動力等)的多重壓力,而在產出方面,前幾年還可以通過不斷開拓國外市場贏得生存和發展,去年以來以美國次貸危機為發端,出口急劇萎縮,中國內需市場卻由于多種原因始終難以啟動,今年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又進一步制約了內需增長。中小企業夾板狀生存其困境不言而喻。
大企業就不一樣了。有的(如原油、電力)雖然由于價格管制,利潤急劇下降直至出現虧損,但可以享受國家補貼,例如今年半年報上交所800多家上市公司總共享受政府補貼500多億,而中國石化一家就達334億,中國石油46.5億,兩家大公司占全部補貼的9成;有的不管制(如鋼鐵、煤炭),則可以將不斷上漲的成本轉嫁下游。本來,市場經濟倡導的是“國退民進”,可實際情況卻正好相反,寡頭壟斷傾向日益加劇。例如,石油行業全國就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巨頭,電力行業也是國資委的五大發電集團。
在資本市場央企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脊梁,今年上半年央企上市公司所創造的盈利已經達到上海股市的83%,滬深兩市的71%。雖然,大企業有政府保駕護航,信貸向大企業傾斜,各種資源向大企業集中,似乎正在成為中國經濟運行的鐵律;但誰都知道,這種去市場化的做法既不真實也難以持久,這是當前資本市場既不看好大企業、也不看好中小企業的基本原因,也是股市始終找不到亮點、走不出低迷的癥結所在。
然而,中小企業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有關數據顯示,中小企業目前占中國經濟總量的一半,在存量就業人員中,中小企業占75%,在增量就業人員中,中小企業比重更高達95%,即每年新增的2000多萬勞動力中,1900多萬都是由中小企業接納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小企業面臨的困境,事關中國發展之大局,名義上GDP的數據再漂亮,中小企業沒有活力、沒有實力、沒有強大的競爭力,廣大人民就享受不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