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一些廠礦企業急功近利,非法排放污染物,不僅嚴重破壞了土壤結構,而且污染了植物,甚至改變了區域氣候,給鄰近群眾生產生活造成重大損失。盡管國家制定有“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性規定,但“污染案件”仍舊頻發。本文選擇兩篇比較相似的果樹被損案,旨在警示企業在排污時莫要踐踏法律“雷區”。
廢氣“嗆”壞杏樹
惹出賠償官司
“往年的杏能拉上幾卡車,如今杏林顆粒無收,俺的樹都被這個廠的廢氣給熏壞了。”每每提起杏園絕收的事情,河南省中牟縣農民李戰濤(化名)就一臉的痛惜和無奈。
2007年3月,春光明媚,河南省中牟縣八里灣村沿途杏花怒放。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該村村民李戰濤家經營管理的一片杏林,卻出現了另外一番景象:一棵棵杏樹好像不知道已經是春天,枝干枯瘦發黑,不要說怒放的花朵,連花骨朵都沒幾個,只有最北邊少數幾棵杏樹開著寥寥的花朵。

這片杏林呈長方形,東西寬42米,南北長63米,占地3.9畝,共有147棵杏樹,外圍還栽有273棵花椒樹,均是1997年栽種。而李戰濤全家對這片杏林已苦心管理10多年,家里10口人全靠這片經濟林維持生活。
“去年,杏花開得很茂盛,但工廠一開工,花蕊就都黑了。”李戰濤所說的這家工廠,名叫鄭州某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機械公司),該機械公司是2007年初開始投入生產的。而靠近李戰濤家杏林的圍墻,在開工不久就倒塌了。當時,正是杏樹開花的時候,工廠的廢氣排放之后,花蕊全部變黑,并粘在了一起。
據李戰濤講,由于機械公司在圍墻里面建了一個大池子,用鹽酸洗機械,氣味特酸,所以飄過來就把果樹給熏壞了。而當年,李戰濤的杏林幾乎顆粒無收,“往年的杏能拉上幾卡車,連地上的杏核撿撿都有兩麻袋,但如今卻出現了絕收。”李戰濤氣憤地說。
杏林被污染后,李戰濤也曾經多次找到機械公司協商賠償事宜,但由于雙方對賠償數目難以達成一致,所以一直未果。李戰濤經過再三考慮,最終決定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益。
2007年5月,李戰濤向中牟縣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訴稱機械公司在生產過程中排出廢氣造成嚴重污染,致使其種植的果樹絕收,故要求機械公司賠償杏樹損失37500元,花椒樹損失6000元。
為了公正處理本案,2007年9月26日,中牟縣人民法院委托河南林業司法鑒定中心進行司法鑒定。同年9月28日,河南林業司法鑒定中心的兩位司法鑒定人來到李戰濤的杏林進行現場勘察。
鑒定人員按照距工廠的遠近,把杏樹分成三份,距離最近的為第一份4行,中間為第二份4行,最遠的為第三份5行。從現場觀察計算結果來看,距工廠越近,杏樹落葉越早,從而認定這種現象與排氣有一定關系。鑒定人員同時認定,在正常情況下,像李戰濤這10年樹齡的杏樹,處于盛果期,每畝平均產量至少為1250公斤。
一審法院審理后作出判決,根據原告李戰濤杏林絕收減產情況以及當年杏果的實際價格,判令被告機械公司賠償原告經濟損失20843.75元。對于原告主張其花椒樹損失6000元,因證據不足,法院不予支持。
一審判決后,機械公司以其在生產過程中沒有對李戰濤果園里的果樹造成損害為由,當即上訴到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要求依法公斷。
鄭州中院經審理后認為,上訴人機械公司位于鄭州九龍工業園區的工廠,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有排放廢氣的情形。另外,經河南林業司法鑒定中心鑒定,被上訴人李戰濤的果園內出現“36株杏樹長勢中等,111株杏樹長勢差”的現象,這與上訴人工廠排放廢氣有一定關系。上訴人機械公司抗辯其在生產過程中沒有對被上訴人果園里的果樹造成損害,其上訴請求缺乏證據支持,法院不予采信。據此作出終審判決,駁回機械公司的上訴,維持原判。
污水毒死樹木
法院判賠近四萬
“自從污水排到俺的責任田后,原來長勢喜人的果樹、林木就蔫了”。每每提起這事,河南省鄭州市農民朱贊懷(化名)就非常氣憤。
朱贊懷是鄭州市二七區侯寨鄉農民。1999年9月15日,他與所在的村民組簽訂土地承包經營證書一份,承包了該組總面積5~6畝的溝灘地。因為該溝灘地不規則且荒蕪,組里遂按3畝地分給朱贊懷作為口糧地。之后,朱贊懷在自己承包的這塊地上種植林木、果樹等。2005年5月31日,村民閻鳳敏(化名)承包了與朱贊懷責任田相鄰的鋼磚窯場,后改建為鄭州龍輝鈣粉廠。該廠向朱贊懷承包的溝灘地上排放污水,造成朱贊懷所種植樹木部分死亡,雙方由此產生糾紛。朱贊懷于2006年10月18日向鄭州市二七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依法判令閻鳳敏立即停止向朱贊懷承包的林地排放污水及其他污染物,并恢復其承包林地的土壤狀況,賠償因污染給朱贊懷承包林地造成的損失(以鑒定結論數額為準)。
在訴訟過程中,朱贊懷申請對其損失進行鑒定,法院委托河南國是司法鑒定中心進行司法鑒定。該鑒定中心依法作出鑒定,認為除污染造成部分樹木死亡外,要恢復土壤生產力,需采取人工清除的方式,同時要加強施肥和管理,受污染的影響,楊樹和泡桐生長量明顯降低。朱贊懷據此要求閻鳳敏賠償各項損失計39401元。鄭州市二七區人民法院經過審理,于2007年6月28日作出判決,支持了朱贊懷的全部訴訟請求,判令閻鳳敏賠償朱贊懷各項損失合計39401元。
閻鳳敏不服一審判決,于2007年8月6日提起上訴,請求二審法院查清事實,依法改判。
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近日經審理后認為,公民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他人不得侵害,造成侵害的,侵害方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閻鳳敏所經營的鈣粉廠向朱贊懷承包的溝灘地排放污水,并造成了損害,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其賠償數額應以國是司鑒中心司法鑒定書的鑒定結論為準。據此,該院駁回了閻鳳敏的上訴請求。■
編輯:孫薇薇
編后
中國經濟30年來的高速增長,給環境和資源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GDP增長的同時,環境污染事件頻發,自然資源遭受不顧后果的掠奪式“大開發”。統計顯示,我國三分之一的國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成為劣五類水,3億多農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億多城市居民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1500萬人因此得上支氣管炎和呼吸道癌癥。據計算,2003年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占當年GDP的15%,而世界銀行2001年發展報告列舉的世界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中國竟占了16個!可以說,中國的環保已經到了最緊要的關頭。
環境污染或破壞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公眾的環境權益遭受嚴重損害,甚至最基本的清潔水、清潔空氣、食品安全等都不能得到保障。由于環境案件自身的專業性和綜合性,普通民眾很難真正了解到如何保障自己的環境權益。因此,提高廣大公眾的環境意識、維權意識已成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之所在。
環境問題是在經濟運行末端表現出來的、外在的、顯性的問題,治理污染相當于做外科手術,但是,真正的病灶卻要從源頭的、內在的、隱性的政策、制度等方面去尋找。環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安排的結果,只有從經濟發展的各要素、各環節入手,才能徹底解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保護環境不僅僅是摒棄那些對環境有害的行為與觀念,更重要的是全社會的支持與參與。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加入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中,為實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為了我們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斗!
法官說法
污染果樹應擔責
這兩起案件均以企業敗訴而告終,判決依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歸責原則上。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即不論實施排污行為一方在實施排污行為時主觀上是否有過錯、排污行為是否違法,只要其實施了排污行為并因此引起環境污染危害后果的,排污方均應對污染造成的損害后果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二、在舉證責任分配上。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案件較一般侵權案件特殊,此類案件中雖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但受害方仍負有提供證據證明對方存在排污行為及自己有損害后果發生的舉證責任,而實施排污行為的一方則應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排污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第一款第(三)項的規定,被告應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所謂免責事由,是指加害人可以據以不承擔相應民事責任的法定情形或其他正當理由。根據現有民事特別法的規定,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有以下免責事由:(一)不可抗力;(二)受害人的過錯;(三)第三人的過錯。這兩起案件中,被告并沒有提供證據證明上述任何一種法定免責事由的存在,故應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
三、在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失數額認定問題上。雖然因環境污染引起農業方面的損失額如何確定的問題,往往成為法官審判過程中的一大難題,但在這兩起案件中,有司法鑒定部門出具的權威鑒定結論,所以,法院依照這個結論確定原告的損失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