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平,原名黃啟滔(小名亞滔)。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的廣西籍將軍中,他是一位資歷深厚,一生身經百戰,革命生涯充滿傳奇,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立下不朽功績的將軍。
1903年10月,黃一平出生于廣西賀縣新村鄉鳳尾村下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1913年過繼給本鄉新坪村已故叔父黃上柱承祧,并開始進入本村私塾讀書。1919年考入縣立高等小學,1921年考入四年制的縣立中學,于1924年畢業;1925年2月受聘于賀縣里松小學任教,同年7月底東下廣州,報考黃埔軍校,因體檢不合格未果。同年9月,他經共青團廣東區委負責人沈寶同推薦,考入第五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同年10月,由黃天素、黃自強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奉命秘密組建黨組織
1925年12月11日,黃一平在廣州農講所畢業,被中共廣東區委通過國民黨中央農民部委任為特派員,派回梧州領導廣西農民運動;1926年6月,被委任為廣西省農民部特派員兼辦事處委員;同月,中共梧州地委調其到桂平領導潯州四屬(貴縣、桂平、平南、武宣)革命斗爭和秘密組建黨組織,同年秋冬成立了中共桂平支部并任書記。1927年1月,他奉地委指示到廣東區委報告。2月,區委調其為南路特派員,參加廣東省農會南路辦事處領導工作。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策動廣西“兵運”
1927年5月,中共廣東區委調黃一平速返廣西參加地委,擔任潯州四屬農軍總指揮,繼續發動農村武裝暴動。1928年1月,地委奉命改組成立為特委,黃一平仍任委員。9月間,他只身潛赴香港,向廣西特委常委鄧拔奇匯報武裝暴動失敗經過;10月,偕同鄧拔奇赴上海向黨中央報告廣西斗爭情形。返回香港后,臨時省委指示黃一平重回潯州四屬堅持武裝斗爭。由于省臨委在梧州遭受第二次破壞,聯絡站撤換,黃一平第一次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系。他在港轉了月余,也無法與黨組織取得聯系,只好通過同學蘭延望的關系,暫赴南洋,先后在斗澳埠、山打根的小學任教。
1929年8月初,黃一平經港、穗潛回廣西南寧,通過廣西省主席俞作柏的關系,找到了在廣西軍校任職的原中共南寧地委書記羅少彥,開始在中共廣西特委的領導下,參加做俞作柏的統戰工作。同時,請求特委審查批準他恢復黨的組織生活。
1929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代表鄧小平當機立斷,及時作出把廣西革命斗爭重點由邕梧轉移到左右江農村的戰略決策,并與張云逸、俞作豫發動南寧兵變,率領由我黨控制的廣西警備第四、五大隊及教導總隊3000多人撤到左右江地區,成功地控制了百色、龍州政局。黃一平隨第四大隊第一營政治指導員羅少彥撤到百色后,經中共廣西軍委負責人陳豪人和佘惠的審查,正式批準恢復黨籍,委任為第四大隊政治部社會股股長。
1929年12月11日,中共廣西前委領導右江革命軍隊勝利舉行百色起義,紅七軍和右江蘇維埃政府成立。黃一平任紅七軍政治部社會科科長兼百色縣蘇維埃政府執委、肅反財政委員會主席;1930年3月,調任第一縱隊第一營政治指導員。

1930年11月上旬,紅七軍一、二、三、四縱隊集結河池,為了貫徹中央命令,鄧小平在縣城鳳儀小學召開紅七軍第一次黨代會。會上,黃一平被選為軍前委委員。會后,部隊整編為十九、二十師和二十一師(僅授番號),黃一平被任命為五十五團政委。
同年12月中旬,軍前委調黃一平只身潛赴桂林搞兵運。1931年1月1日抵桂,找到同鄉好友官守南。2月下旬,接中共兩廣省委秘書長鄧拔奇來信,指示速到香港中國銀行與黨組織接頭,分配新的斗爭任務。
1931年3月上旬,省委決定由黃一平接替原紅七軍參謀處長鐘鼎在廣州的兵運工作。1932年4月3日的黃昏,軍警便衣突然搜查黃一平的秘密住處(惠福西路19號)。黃一平沉著機智,迅速由天臺翻樓從鄰居樓上脫險,然后連夜搭船到香港,欲找鐘鼎匯報。因聯絡點已換,與鐘的聯系斷了,從此,黃一平又一次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系。
1932年6月底,黃一平隨同鄉黃木生一行,乘船經越南轉赴云南省廣南縣,在南生公司做了兩年記賬工作。1935年初到澳門大華公司做工半年。同年冬在香港遇到同鄉黃樸心,由其介紹到福建省同安專員公署和蒲城縣當事務員。
抗日戰爭中參加新四軍抗戰
1938年1月,黃一平給時任新四軍參謀長的張云逸發去電報和寫信,請求參加新四軍殺敵救國。6月初,收到張的回電和匯款后,日夜兼程奔赴皖南新四軍軍部,張云逸立即安排他任第三支隊副官。不久,黃一平自愿下到第三支隊教導隊當學兵。根據黃一平的表現和請求,軍政治部于1938年1月批準他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12月,他由學兵、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教導隊干事、副隊長而任大隊長。
1939年底,蔣介石在全國發動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黃一平率教導隊300余人槍取得了半塔集保衛戰的勝利。1940年4月,他調任第八團團長,率部轉戰津浦路東、路西,在路西反擊桂頑作戰中,不幸負傷。同年10月,調任獨立團團長,率部參加了蘇中的黃橋決戰。12月,奉調抗大八分校軍教部長和訓練處長。1942年1月,調任二師四旅參謀長。11月中旬,第四旅配合兄弟部隊作戰月余,粉碎日軍的大掃蕩;12月間,黃一平身負重傷。
1943年5月,二師決定調黃一平赴延安中央黨校學習,行前先集中軍部學習。同年11月,軍部決定分散赴延。他經5個月的長途跋涉到達延安,進入中央黨校二部學習。1945年1月,黃一平與紅七軍20余名干部參加由陳毅軍長召集的紅七軍歷史座談會,并與雷經天合著《廣西建黨的經過》。
1945年5月,黨中央決定組成南下支隊第二梯隊向湘贛粵桂挺進,任命文年生任二梯隊司令,張啟龍任政委;黃一平被任命為干部大隊長,政委伍晉南。部隊6月14日由延安出發,8月中旬到達河南洛陽附近時,收到黨中央關于日本無條件投降的電告,電令部隊日夜兼程進軍東北。10月初,黃一平率領的干部大隊迅速趕到沈陽向東北局報到。
解放戰爭中南征北戰
1945年11月,東北局調黃一平任萬毅挺進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46年1月,萬縱奉命改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七縱隊,下轄2個旅6個團,隨后進行四平保衛戰。在1946年3月23日至4月18日戰役初期,四平城由七縱五十六團和保一團擔任正面防御。4月18日至5月19日,四平保衛戰進入堅守階段,黃一平親自指揮七縱五十六團和保一團,堅守城東南主陣地30余天,寸土未失,將所謂“天下第一軍”擋在城外。
四平保衛戰后,部隊撤到松花江以東整編,黃一平擔任第一縱隊三師政委,率領部隊參加了三下江南的作戰。在1947年夏季攻勢作戰中,黃一平率部與六縱、七縱主動發動了四平攻堅戰。1947年8月,黃一平調任第十縱隊第二參謀長;1948年3月初,又調任第六縱隊參謀長,揮師參加解放四平的戰斗。
1948年9月至11月20日遼沈戰役期間,黃一平率部參加了圍攻長春和遼西會戰,為遼沈戰役的勝利和東北全境解放作出了貢獻。
1948年11月底,黃一平率部入關,直驅津唐地區,截斷傅作義集團海上退路。北平和平解放后,乘勝揮師南下,陳兵長江北岸。
1949年4月21日,黃一平帶領第四十三軍兩個先遣團參加了二野的西域突擊集團偷渡成功后,以兩晝夜的急行軍,挺進浙贛線,參加了解放江西的夏季攻勢。四十三軍又橫掃粵贛邊國民黨殘軍。
1949年10月14日,第四十三、四十四軍同時攻入廣州。解放廣州后,黃一平率第一二八、一二九師進至英德、江門、新會、臺山一帶,擔負清剿潰散在廣東境內的殘敵的任務。11月15日,四野總部命令第四十三軍歸陳庚率領的二野第四兵團指揮,參加廣西戰役的南路軍,進軍廣西殲滅敗退在廣西的白崇禧集團。11月23日,按計劃進到預定地帶集結待命。28日,黃一平率部一舉殲滅敵第十一兵團和第五十八軍大部。11月29日到12月1日,黃一平率部密切配合二野第四兵團,對國民黨第三兵團發動全線出擊,將其全部殲滅。12月2日,黃一平奉命率部向欽州地區前進,6日配合第四兵團攻入小董圩,全殲敵第十兵團部、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特務團等部。12月14日,黃一平率部殲敵后奉命回返集中,于12月21日解放湛江市,并為渡海作戰進行積極準備。
解放后被授予少將軍銜
1950年2月1日,葉劍英在廣州召開海南戰役作戰會議,黃一平參加了這次重要會議。3月5日,四十軍一個加強營首次偷渡成功。10日,黃一平在硇州島親自送四十三軍渡海先鋒營起航,次日上午登陸成功。31日,黃一平又組織四十三軍一個加強團出征,次日在瓊崖縱隊接應下勝利登陸。4月17日和20日,四十三軍和四十軍在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指揮下,組織13個團強渡海南后,與瓊縱會合,兵分三路,南追逃敵,于5月1日解放全島。
1950年9月,黃一平奉調擔任廣東軍區副參謀長兼人民武裝工作部長,爾后又調任華南軍區第二副參謀長、中南軍區廣東武裝工作部長、中南軍區公安部隊副司令兼省軍區副司令員。他在葉劍英等同志的領導下,主管廣東和華南地方武裝,民兵、公安和海防工作,他堅持走群眾路線,依靠廣東各族人民,迅速加強各軍分區的獨立團和民兵組織,積極配合正規部隊鎮壓暴亂、肅清匪特、鞏固治安,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獲得了一個團結安定的社會環境,促使廣東在短短的兩三年內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55年,他被毛澤東主席授予少將軍銜。1956年7月,他升任廣東軍區政委,主持廣東全省軍隊工作。
1958年1月,中央軍委任命黃一平為廣州軍區副參謀長。1965年3月7日,中共中央同意他轉業地方工作,并委任他為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同年10月又任命他為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分管三線建設工作。
1972年,他接受組織的安排,離職到桂林休養,并任干休所黨支部書記。他居功不傲、平易近人、樂于為人民服務,被群眾親切地稱為“滔伯”、“滔伯將軍”。1977年12月,他被推選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屆政協副主席。
1980年12月3日,黃一平因病在桂林逝世,他為人民的利益奮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真正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