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安葬中山陵以后,在中山陵附近又陸續(xù)建造了一些陵墓,安葬追隨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先烈,在這些附葬陵墓當中,最著名的是廖仲愷墓。70多年前,他的遺體由廣州移葬到南京來陪伴在孫中山先生近旁。
孫中山最得力的助手
廖仲愷先生,字思煦,又名夷白,是我國杰出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原籍廣東省惠陽縣。1877年出生于美國舊金山的一個華僑家庭。17歲時,他回國在香港英文學校就讀,后留學日本,1905年參加了同盟會,為最早的同盟會骨干之一。從此,他襄助孫中山先生積極進行反清革命活動,辛亥廣東光復后,廖仲愷任廣東都督府總參議長兼財政部副部長,實際負責廣東財政。
1917年7月,廖仲愷隨孫中山南下護法,9月任軍政府財政部次長。1919年8月,他與胡漢民、戴傳賢(季陶)、朱執(zhí)信、汪兆銘(精衛(wèi))一起擔任孫中山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建設》雜志編輯,傳播孫中山的政治主張,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tǒng),任命廖仲愷為財政部次長兼廣東省財政廳廳長。1922年5月,他又被孫中山任命為廣東省省長。同年6月,陳炯明叛變,他被囚60多天,經夫人何香凝和李濟深等人營救后脫險。在孫中山先生接受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主張后,他積極協(xié)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為實現(xiàn)第一次國共合作作出貢獻,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并曾任中央黨部工人部部長、農民部部長、黃埔軍校黨代表等職,孫中山先生逝世后,他堅持“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因而為國民黨右派所不容。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在廣州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口被刺遇難。
廖仲愷生前深受工農群眾的擁護,出殯那天,廣州有20多萬群眾為他送葬,他的遺體當時暫厝在廣州駟馬崗。1935年6月,由夫人何香凝運靈柩來寧,9月安葬于中山陵附近。

靈柩奉安南京舉行國葬
1935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決議為廖仲愷先生舉行國葬。6月初,廖仲愷先生的夫人何香凝,即與國民黨中央特派員許崇清到達廣州,先將靈柩從駟馬崗墓地移出,運抵香港,然后由法國郵輪“亞林美斯”號運往上海。何、許和廖仲愷親友數(shù)十人隨行護靈。6月17日,靈柩到達上海時,柳亞子、陳樹人以及黃埔軍校代表,共300多人在碼頭迎接,后2000多人在北站月臺上舉行公祭。何香凝對到場的記者發(fā)表了談話,回憶廖先生生前如何堅持孫中山的革命主張,不屈不撓,最后獻出了生命。
6月18日下午,廖仲愷先生的靈柩由專車從上海運抵南京下關車站。廖承志身穿深青色西服,左臂帶黑紗,徑直來到站臺,其后各文武人員簇擁而至,除中央要人葉楚倫、居正、丁惟汾等人外,還有各院、部、司大小官員,一律身穿“法定禮服”——長袍馬褂,武官則身著黃細呢子戎裝,腰佩短劍。中央軍校教育長張治中率領400多名學生擔任警衛(wèi)。當靈櫬專列進站時,禮炮齊鳴,樂隊奏出哀樂,全場人員肅立。靈車停下來后,何香凝由廖承志攙扶下了車,然后坐上手扶轉輪車。靈柩也由身穿一式鑲著白色邊緣背心的儀仗人員抬上一輛圍以素色帷幔的大汽車上。廖承志將輪車推到站臺中央,張治中立即趨前敬禮,并請何香凝講話。
兩鬢斑白的何香凝講話用的是粵語方言,由一位中年男子用普通話翻譯。她說:“……廖黨代表為國捐軀已經10年了,今天才由廣州移柩南京安葬,而兇手和主謀至今猶逍遙法外,何其痛心!”
“……辛亥革命不久,當時廣東軍閥割據(jù),經費極難籌措。廖黨代表為了革命事業(yè),挺身而出,兼任了軍需總監(jiān)。黃埔軍校學生衣食所需、教學所用,哪一件不是廖黨代表所籌劃的!”
“1924年前后,廣州市為桂系軍閥楊希閔、滇軍軍閥劉震寰所霸占,各項稅收全部為楊希閔把持。黃埔軍校的經費,毫無著落,時有絕糧斷炊之虞。黨代表為軍校學生的生活,受盡了煎熬,經常要跑到楊希閔公館要伙食錢。楊希閔故意拖著不給,黨代表為了黃埔軍校的生存,不惜犧牲自己的尊嚴,曲意奉承,迎合他的嗜好,常常深更半夜還坐在楊希閔的煙榻上候他燒大煙。直等到他煙癮過足,又要挨到第二天上午才能取到一點現(xiàn)款。”
當她說到這段艱難往事時,已斷斷續(xù)續(xù),聲音哽咽,兩眼噙著淚水。此時,隨侍她左右的家屬,送上了一杯清茶,她略微喝了一口,稍稍歇了一下,才繼續(xù)說道:“有一次,校里余糧吃完,又無錢買米,眼看就要斷飲,蔣校長向他要錢,他哪里還有錢?這時楊希閔又避而不見,急得他跑遍全城,仍然分文無著。他回來時,渾身大汗淋漓,急切地要我把娘家陪嫁的金銀首飾給他拿去當賣。軍校一二千人,吃喝費用絕非小數(shù),我家里首飾不夠,就拿衣服、字畫去當賣來湊數(shù)。”
此時,何香凝已泣不成聲,不得不暫時中斷,在場聆聽的許多人也莫不兩眼濕潤,流下淚來。何香凝嘆了一聲,喝了一口茶水,又繼續(xù)說道:“廖黨代表尸骨猶存,血衣尚在,你們黃埔學生切勿孤恩負義,背離總理三大政策,忘掉黨代表的教導。現(xiàn)在國難當頭,希望你們要以救國救民為職志,努力好自為之!”講畢,她命人將一白布小包交給了張治中。校值星官又發(fā)出“敬禮”的口令,她的家屬才慢慢地將她扶出站外。而在站臺上有些黨政要人,聽到何香凝的亦責亦訓時,惶然不知所措。
英烈忠魂長伴偉人
何香凝講話結束后,廖仲愷先生的靈柩在哀樂聲中,被緩緩運往中山陵園的暫厝處志公堂。當天,南京城內萬人空巷,沿途人山人海,男女老幼都默默地來向這位革命先軀的靈柩送別。
6月21日上午,在靈谷寺志公堂又舉行了公祭儀式,孫科、葉楚倫、于右任、陳樹人、蔡元培、朱培德等出席。由葉楚倫主祭,參加公祭的還有中央軍校師生400多人,以及廖仲愷夫人何香凝、廖仲愷之弟廖恩勛、廖仲愷之女廖夢醒。
9月1日上午9時,廖仲愷先生靈柩由志公堂起靈,經水榭路、中山陵墓前、明孝陵、前湖,到達天堡城下。10時,將靈柩安葬墓穴之中,并蓋以白布。然后,有關人員在墓前舉行了安葬禮,由葉楚倫主祭。參加起靈和送葬的有何香凝和廖仲愷先生的親友,以及葉楚倫、邵元沖、張治中和各機關團體的代表共五六千人。
廖仲愷先生從此長眠于中山陵近旁,陪伴著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
至于上面提到的何香凝交給張治中的那一白布小包,則被陳放在中央軍校仲愷堂東室的一個玻璃柜里。有說里面是當票收據(jù),有說是廖仲愷血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