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私人企業成立不久,業務迅速擴大,已經有3、4家分店了。私人企業的經營項目選得也不錯,生意很火紅,但內部的管理跟不上,員工之間矛盾重重。用老板的話說:“外面掙錢的機會多,激動得快喘不過氣來;內部的管理太差了,也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一年前,這家私人企業的老板還在考慮經營項目上猶豫不決,而現在企業從創業到發展,經歷得太快,快得來老板自己還沒有反應過來、調整過來。老板研究和推出了一套管理方法,就是不知道怎么執行,只好鉆到具體的業務上“爬”不出來,什么事情都沖著他來,整天忙得不得了。其實這家企業面臨的問題是, 管理與私人企業的規模、發展不相稱, 私人企業的計劃得不到有力執行, 老板必須親歷親為, 下屬的工作很不盡心。從根本上講,問題就是出在管理上。實際上,這種情況目前在私人企業“創業-生存-發展”階段是非常普遍的,有的行家認為,這就是私人企業在發展階段由于管理跟不上產生的“管理危機”。這個危機如處理得不好,私人企業的發展、壯大就受到極大的限制,甚至危及生存。
一般而言,私人企業創業時,規模都很小,組織也不正規,用不起也用不著成套的管理組織、制度,老板的主要任務不是搞管理,而是全力以赴集中在快速產生效益和利潤、占領市場等相關的具體業務活動上。此時私人企業的機構雖然簡單、職能也不健全,也沒有什么制度、規定,甚至權責也不清,但“連滾帶爬”運做卻很有效。于是,很多創業階段的老板就會出現兩種誤解:一是私人企業沒有健全的管理照樣能玩得轉。 筆者熟悉的一個老板,前一個“企業”不明不白地就沒了,反正是后來掙不到錢就不干了,后來又弄了一個所謂的 “私人企業”,經過近3年的苦心經營,光是固定資產就有百多萬元。但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在這個私人企業身上都找不到“企業”的影子,甚至都不象個企業,市場上仍然“瞎摸亂撞”,內部管理的職能簡單到就是到處跑“活”,“活”來了就干,沒“活”就歇著,忙不過來就加班,賺了就分錢,也沒有什么組織,沒有什么管理職能,也不知道究竟誰說了算。二是“管理空虛癥”,自己沒有比較上軌道的管理,老板們也清楚,非常著急,于是就為了加強管理,而貿然弄一些不合事宜的制度或者方法,在企業管理方面有一蹴而就的傾向。結果還是因為這些東西不能適用,反而更亂。 無疑,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管理危機,影響到企業的生存。 至于管理危機 的解決,就是健全管理,這是一個重大課題,涉及到企業方方面面,也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也正是老板們真正“摔打”和“磨練”的過程,是老板終生研究和修煉的課題。成長中的私人企業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逐步健全、提高,一步一步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