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 art
2008年7月-9月刊
飛速疾馳——熱熱鬧鬧的印度當代藝術

Flashart 在7-9 月刊物上重點介紹了印度當代藝術。繼中國藝術在國際上迅速崛起之后,印度現在拿過了這個接力棒,在過去的兩年中,印度高水準的展覽席卷了歐洲及美國。里爾、巴黎、伯爾尼、米蘭、阿爾勒、卡爾斯魯厄、法蘭克福、紐約,還有大把城市在后面排隊等待參與2008 和2009 展覽。國際著名策展人和評論家南條史生剛剛結束印度之旅;蛇形畫廊聯合總監漢斯· 尤利斯· 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又打算在今年第二次走訪印度。這種國際
策展人罕見的不約而同登陸印度一定說明了些什么。這一股通過印度藝術界的強烈電流貌似勢不可擋,除了最具影響力的偶像級藝術家Subodh Gupta 和 Atul Dodiya 之外,多位名氣與日俱增的藝術家在畫廊和各種展覽中紛紛亮相。Amar Kanwar 和 Sheela 在12 屆文獻展中出現;Jitish Kallat 在倫敦Albion 畫廊展出;Shilpa Gupta 的身影幾乎出現在每個雙年展上:從利物浦、悉尼到里昂、上海,他在機場呆的時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
回到印度本土,在首都孟買,一個包括Sakshi、Chemould Prescott,、BodhiArt 等畫廊的藝術區涌現出來。Mirchandani+Steinrucke 畫廊搬到了更大更漂亮的空間里,還在新加坡、紐約和倫敦開了分部。在新德里,占據統治地位的畫廊當屬Nature Morte,而Apeejay 媒體畫廊也正在進行徹底改革。所有的聚光燈似乎都強烈籠罩在國際展覽,藝術市場和令人暈眩的拍賣價格上。然而,同時存在的藝術創作的嘗試,如一些民間創作,研究性創作和要協作完成的創作等等都處在畫廊和公眾支持架構之外。總之,全社會更注意的是市場和國外展覽,而前衛的藝術創作基本上只被藝術家關注。
Art info
2008年7月刊
美國區域拍賣利用網絡
開掘中等市場的金礦

四月的一個下午,七十多個穿著隨意的競買人坐在芝加哥一個沒有周到服務的拍賣室里,喝著紙杯中的咖啡, 等待著Leslie Hindman Auctioneers 的這場“戰后和當代藝術”拍賣專場。33 號拍品,Daniel O’Neill 的一幅油畫,觸發了突然間此起彼伏的電話競拍。與此同時,易貝的現場拍賣平臺上也掀起小小的高潮。最后這幅畫由Taylor 畫廊以88,800 美元購得。一位競拍者啞然失聲:“我對這個不是很有經驗,即使我自己也是個藝術家。我只是對拍賣結果震驚了!”
“我們有10 個人在接電話,現在這非常正常。”拍賣結束后,拍賣公司的老板 Leslie Hindman 說,“他們不少都來自愛爾蘭,現在這個市場的狀況跟10 年前大不同了!如果生意模式運用得好,中等市場擁有大量可賺的錢。” Leslie Hindman Auctioneers 在07 年拍賣的收入比06 年漲了40%。怎么這個部分的市場突然變得有利可圖呢?一個是因為整體市場繁榮了,區域性自然也會上升。再有,簡便易行的網上競拍攬到了全世界的買家,使得處于倫敦紐約這些藝術中心之外的收藏家輕易能拍到心儀的作品。所謂的“地域性拍賣行”已經超越了傳統的本地購買者,獲得越來越大的成功,他們已經日趨被國際買家鐘愛。
Artreview
2008年7月-8月刊
丹·格拉漢姆和
捷普·艾恩
Art review 在這個夏天的刊物封面和專題中,特別探討了一對藝術上頗有造詣的忘年交:丹· 格拉漢母和捷普· 艾恩的友誼和藝術。
在近三十年中,美國藝術家丹· 格拉漢姆(Dan Graham)是在極簡主義之后被廣為認可的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在格拉漢母已經開始藝術生涯的時候捷普· 艾恩(Jeppe Hein)甚至還沒有出生,而這個年輕的丹麥藝術家如今也名氣在外,他的創作轉向了空間和感受,日趨成熟。兩個概念藝術家私下里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而格拉漢母對艾恩在藝術創作上的影響是關鍵性的。兩個人都很重視環境、作品所處的空間與作品本身的關系和相互作用,“好玩”和“戲虐”也是二人作品共同的特點。之前在艾恩哥本哈根的酒吧里,他們共同創作了一個雕塑。7 月,二人又以在藝術上的很多共同興趣為基礎,第一次攜手在慕尼黑合作舉辦展覽。
Artforum
2008年6月刊
理查德· 漢密爾頓“抗議圖片”展覽

6月的Artforum 重點推薦了的“ 獨立小組” 的領袖級人物理查德· 漢密爾頓(RichardHamilton)的攝影展,正是這個20 世紀50 年代中期的小組促成了英國波普藝術的出現。因為政治任務的原因,我們很少跟“獨立小組”扯上關系,與波普藝術的聯系就更少。但是政界從50 年前就從未間斷過對理查德· 漢密爾頓的關注。從7 月31 日到10 月12 日在愛丁堡Inverleith House 舉辦“抗議圖片”的展覽,精選出漢密爾頓這位86 歲的大師的攝影,從反對核武器的運動到反越戰的運動到北愛爾蘭的的暴亂,再到最近伊拉克的災難,主要都是關注社會問題的作品
Art in America
2008年8月刊
美國總統候選人在藝術方面下了什么功夫

不得人心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全球石油、食品和經濟危機,在這樣尷尬的背景下,美國國家藝術政策不可能再像90 年代的文化戰爭時期,成為激烈的政治話題。然而,現在大選的候選人們依然下著藝術的功夫。共和黨人約翰· 麥凱恩(John McCain) 早已在藝術問題方面臭名昭著。1999 年,他投票取消美國藝術基金會(NEA)的撥款。今年5 月初的時候他的網站上根本找不到一條關于藝術政策的信息和他以往支持過藝術教育的信息。而媒體對此的詢問沒有得到任何回復。
正如希拉里和奧巴馬多數姿態一樣,他們的藝術政策也基本相同。都在為NEA 尋找更多的贊助,并且會推行國家健康計劃來負擔那些沒有足夠基礎保險的自由藝術家。
兩個黨派同樣都支持“藝術家——美術館”決議。如果藝術家捐助作品到美術館或公共機構,那么他將獲得一部分市場利潤。
在藝術教育方面,奧巴馬支持學校和藝術機構合作的項目,組織藝術家小組去服務資金困難的學校。支持他的很多藝術界名流包括紐約Paula Cooper 和Alexander Gray 等畫廊;畫商Paula Cooper、Andrea Rosen 和Marc Glimcher ( 佩斯畫廊) 和藝術家Richard Serra、Chuck Close、Brice Marden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