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樓] bhwuliao [ 回復] 2008-07-09 10:21
乍看一下,貌似這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工程,從考古坑一直到裝置到圖片資料再到版畫,想必這花了許多的功夫,但仔細逛逛看看,這個展覽到底要告訴我們怎樣的一個訊息呢?是南京大橋上自殺的人多,還是中國比美國自殺的人多,抑或者更深層次?
展覽以大量的文獻,影像資料做為基礎,可是這與藝術,抑或當代藝術有何聯系呢?雖然這些資料有一定的震撼力,可是與那些跳下南京大橋的人相比,那些事實的現場是否更加有震撼力呢?那么這些文獻資料在這個展覽中是作品,還是只是文獻資料呢?
我想整個展覽最重要的部分莫過于那個考古坑,可是這又是什么樣一個角色呢?是裝置還是場景,他想說的至少我完全不明白。
當然整個展覽中,那些版畫,又類似于裝置的草圖是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我想那些裝置如果真的能夠制作出來應該是一些有趣的東西,同時在進入那些展覽版畫的房間的過道上,左右兩幅寫真也是有意思的,“當愛煙消云散,我只有忘情”“馬達加斯加的首都在哪里”這兩句貌似無法接上的話,卻在這小小的走道中給人想象的空間,邊上的視頻也很好的把這個藝術行為完整的表現了出來。
對于展覽還有許多的細節有待我們再去看,再去挖,可是,這樣的展覽它真正的內容在哪里,他跟藝術家的關系,他想表達想說的,還有它的價值,這些我想知道的東西在哪里?我想我可以把馬達加斯加的首都在那里擦去,然后寫上:邱志杰的莊子的鎮靜劑在證大?
[21 樓] 金鋒. [ 回復] 2008-07-10 00:48《邱志杰南京長江大橋自殺現象干預計劃之一:莊子的鎮靜劑》,我覺得是一個人在營造的“身心史詩”,在祭祀與救贖之間,成了一個人的“后感性”訴求。
我試圖想挖掘出老邱展覽真正撼動人心的所在。一些問題是自然出來的:是他創作上的方法論嗎?是他實地求證所體現出來的工作量嗎?是他詩意的想象嗎?是他從一個點向四面八方延伸開去的能力嗎?是他歷史考古的邏輯嗎?是他詞匯錯位搭配的“后感性”沖動嗎?是“鎮靜劑”中他所私有的一種游戲精神嗎?是道家讖語在今天的救贖嗎?所有這些,我覺得我既熟悉,又非常地含糊。
或許就展覽本身來說,許多人有他非常熟悉的視覺的經驗部分。我說的是展覽所采用的歷史博物館式的呈現方式——是圖片、實物與現場解說這樣的方式。而制作部分用力最大的是考古的現場復制,我覺得,這個閱讀經驗也是大家所不缺少的。這兩部分基本搭建了老邱展覽的整體。而邱在這兩大部分之中所做的,在我看來依然是他后感性工作的延伸,但這次延伸用的好像是詞匯的鑲嵌:煤、烏鴉、蝴蝶、葫蘆、針頭、文字、草圖、自制的墨、鬧鐘以及其他。無疑,觀者的閱讀想象只能在象征、隱語、歷史譜系以及典故中加以展開。這也同樣無疑地給誤讀提供了現場與借口。因為這最終的解讀權還是在老邱手中。這是不是精英知識分子守衛自己家園的最后堡壘呢?這是不是可以叫做“實驗閱讀”呢?老邱是在乎身心介入的。但當這樣的身心是一個詩人的作為時,這個邏輯是不是也在中斷交流呢?除非觀者也要有詩人的境界,能從這些隱語中讀出自己內心的某些故事來,否則,觀者要去猜測的又是什么呢?
在老邱的草圖中可以看出他日后的其他計劃。我覺得大致是思路與這次個展類似。老邱的知識實力依舊是他作品創作的強大支撐。他依然是在現實與歷史的對應中,復制與收集大量的旁證,以此使得現實的關注點有著歷史的厚度,并顯得這個關注帶有研究的質味。這是老邱創作的基本框架。在這個框架中,真正像老邱氣質的部分,就是如何附著上一些“老邱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將以不同的方式呈現。但所有這些,假如沒有很好的身體,沒有對第一現場的親知親躬,沒有對文本的上下貫通,一般人是輕易做不來的。而恰恰這些,對老邱來說的輕松的。但我依然含糊的是,老邱這個個案對今天的創作來說,它真正的建設性在哪里呢?我除了看到“詩化的考古”之外,所謂的“干預計劃”總顯得有些浮泛。
常青:無動于衷
[10 樓] guest [ 回復] 2008-07-13 17:25
整個展覽沒控制好,孫原彭禹在一樓給《老人院》這個作品圍出一個空間,讓人排隊進去看,等人精疲力盡地排到了,看了作品再上樓,樓上又沒有空調,已經沒什么氣力看其他人的作品了。
從空間里放老虎、空間里放煙,孫原彭禹的作品都有干擾他人的氣質,策展人沒有清醒地看到藝術家的這種氣質,沒有很好的協調他們作品和其他作品的關系,是重大失誤。
其實該給孫原彭禹搞成個展。
[9 樓] guest [ 回復] 2008-07-13 13:00
孫原、彭禹的作品在仿效馬里齊奧. 卡特蘭,因而也就具有了卡特蘭作品所具有的缺點。作品不是靠藝術的直覺,而是靠觀念意義和語言游戲來生效,缺乏藝術創作本身的力量。所以有時候換個角度看孫、彭的作品,你會覺得像兒戲。但這對于普通觀眾產生刺激也已經綽綽有余了,實際上費這么大勁只是做了一些“逼真”的假人而已,這種極端和“狠”是空洞無力的,有時恰恰暴露了作者在創作上的軟弱無能。
上海比翼:邵一個展“走光”
[樓主]: 小mo [回復] 2008-07-15 10:20
金峰——走近邵一
邵一個展《走光》有三件作品組成:一是把二手櫥柜改裝成針孔相機拍攝的圖片裝置;二是用鐵皮桶改裝成針孔相機拍攝的圖片裝置;三是收集文革時期家用的廣播喇叭混雜播放采集(偷錄)到的各種聲音。另外,邵一開放了他的工作現場——暗室。觀眾假如不知道圖片的生成過程,就很難理解現場作品的擺放為什么會如其所是?但理解了作品生成的邏輯關系之后,觀眾也許依然會問,難道這樣做就很有意思嗎?這個意思在哪里呢?我想,有這樣的質問是自然的。
在拍攝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回歸攝影的起點,這樣的工作其實已經有許多人在做。但在“巧、拙”之間做到像邵一這樣平實的,還是不多見的?!翱刂频匕岩粋€游戲玩平實了”,這意味著人就是這個游戲的工具,應該不再有思想了。如果有思想的話,也就是一開始找到的“不再思想”的一組關系或是方式,之后人只是容在這組關系與方式之中,是個工具,如其所是地歸在工具欄中該在的地方。這種控制與克制有點像邵一行為中的“堅持”。邵一作品中的意思,在我看來就是不讓意思向意義過渡,保持一個看來是一種關系的狀態。這點我覺得邵一做到了。也正是因為做得平實,做得把“巧”的部分有所遺忘,才轉換出也許邵一不一定認可的其他的氣息:文人氣。圖象的黑白感,一些自然的“飛白”,若隱若現的城市的“頹廢感”,觀者自有玩味,是文人氣中的玩味。

前波畫廊:鄔建安個展“九重天”
[8樓] guest [回復] 2008-07-15 20:05
剪紙、皮影、壁畫、石窟、工藝、神話,
鄔建安不認識呂勝中,那么他是棒的,其作品有很多存在的理由和意味。
但鄔建安是呂勝中的得意門生,卻依然在延續其師的方式,即使材質更多樣、更突破,題材更精煉、更綜合、更試驗,觀念更現代或者更后現代,都已經失效了。
傳統是猛藥,但煮過一遍再煮,哪怕再精致的鍋,煮的還是藥渣子。
[9樓] guest [回復] 2008-07-15 20:07
呂老道煉丹房里的小道童,偷了仙丹得了長生,還是不敢下界為妖
廣東美術館:吳山專個展
[6樓] guest [回復] 2008-06-24 00:06 查看作者資料
現場有人哭,有人無語,有人假裝的尋找上帝。好的藝術家是能代替大麻。
[10樓] guest [回復] 2008-06-24 14:06
20年過去了,我們驚喜地發現,在80 年代的前衛英雄們享受成功并且追憶懷舊的時刻,在資本充斥中國藝術界的偉大的空虛時刻,吳山專仍然是紅的。
[5樓] guest [回復] 2008-06-24 14:12 查看作者資料
吳山專作為1985 年代新潮時期重要人物,他并沒有被大家相應地了解。“吳山專”的同輩人們已經很明顯地開始復制他們的作品,創作力已經枯渴了。在這個時候,還具有批判性和創造力的藝術家還剩下誰,還有誰在延續當時的藝術革命精神,這些都是我們在追問的。 ——Guest 引自《南方都市報》對高士明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