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的收藏家馬未都5月28日晚在其新浪博客上發表的一篇博文中稱他在香港參與一場拍賣,結果連舉牌的機會都沒有,甚至讓他連一秒鐘的快感都沒有。這是一場什么拍賣呀,連馬未都先生也只有干看的份兒。
其實,馬未都先生提及的這場拍賣就是5月27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中心會議廳舉行的“日本東京根津美術館藏清宮御藏鐘表”的專場拍賣。這場拍賣中的15件清宮御藏鐘表的質量絕對可以說是北京故宮博物院之外最為精彩的清宮御藏鐘表珍藏。

珍寶云集的根津美術館
那么原屬于清宮的這些精致的鐘表怎么是由日本的根津美術館委托佳士得進行拍賣的呢?這話還要從這次委托方——日本東京的根津美術館說起。
日本的根津美術館(Nezu Museum)是1940年由根津嘉一郎(Kaichiro Nezu Sr)創辦的,1941年起正式對外開放。根津嘉一郎,出生于日本山梨市。他是日本東武企業集團的創建者,甲州財閥的巨頭。曾任東武鐵道公司經理,后來其事業逐漸擴展到水泥、紡織、百貨店、保險等行業,形成了所謂的“根津財閥”。他還創立了武藏高等學校以及根津美術館。根津嘉一郎深信東方藝術的價值,所以他利用其自身雄厚的財力開始搜購鑒賞東方的各種藝術品,他收藏的類別包括了繪畫、書法、雕刻、陶瓷、染織品、漆器、金器、武器以及一些考古物,其中最為人所稱道的便是茶器名品的收藏,佛教藝術品收藏以及中國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的收藏。目前館中的藏品已逾7000件之多,其中有7件藏品被指定為日本國寶,另外還有87件藏品獲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產”,還有96件藏品被指定為“重要藝術品”。根津美術館可以說是日本最為著名的私人美術館之一。目前根津美術館的負責人是創始人根津嘉一郎的孫子根津公一。之所以根津美術館這次舍得把這批珍藏已久的清宮御藏鐘表委托香港佳士得進行拍賣的真正原因是目前該館正準備大修,出售這批藏品獲得的資金可以達到“以藏養館”的目的,根津公一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批清宮御藏鐘表的珍藏自從建館以來展出的機會寥寥,為了使這批藏品重現生機,所以把這次些藏品進行公開拍賣,以饗同好。”根津美術館新館準備在2009年秋季重新對外開放。
清宮御藏鐘表緣何流失海外
根據有關專家介紹,根津美術館收藏的這些鐘表是根津嘉一郎1910年左右從日本著名的山中商會所購得的。日本的山中商會創辦于1910年,是20世紀初外國人開設于中國境內的最大古董買賣機構。山中商會在中國活動長達30多年。出售給根津嘉一郎這批鐘表的正是當時山中商會的掌門人山中定次郎。山中定次郎生于1866年,他在加入山中商會之后,迅速的開發了歐美市場,并與美國巨商客戶建立了良好關系,在他的客戶中還有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后來隨著山中商會資本的巨增,又開始鼎力收集東方古美術品,尤其是在北京開設分店期間,該商會收集了大量的中國珍貴的藝術品,致使大量中國文物流失海外。
清王室亂世賣珍玩

那么山中定次郎又是從哪里得到這些鐘表的呢?根據《山中定次郎傳》記述是山中定次郎從當時的恭親王溥偉手中買到的。在辛亥革命不久后,除書畫以外,恭王府的古董幾乎全部匯總賣給了日本的山中商會。山中定次郎把恭親王家世代的收藏品(除書畫類)幾乎全部買下。這次采購,雖然具體的購買規模不太清楚,但根據《山中定次郎傳》一些記述的描述例如“數額不同于十萬或二十萬”,“無論哪個商人,這是一生不會再有的事情”可知這次大規模的收購肯定是一次巨額的交易,極有可能以百萬日元來計量,其數額無論與辛亥革命前后古董品年輸出額相比,還是與民國十三年清朝皇室以古董為抵押、在北京鹽業銀行借下的最高借款額相比,都毫不遜色。這批清宮的御藏鐘表就在這次的收購名單中。后來這批文物被迅速運回日本分類整理,并被分為三批出售,一批運往美國拍賣,一批運往英國拍賣,一批留在山中商會設在日本和美國的古董店中零售。現在美國拍賣圖錄和英國拍賣清單都已找到。當時的根津嘉一郎就是從山中商會的得到了這批珍貴的清宮鐘表。
鐘表:舊時王謝堂前燕
歐洲的機械鐘表始于14世紀,直到18世紀時,鐘表在歐洲仍屬于真正的奢侈品。在16世紀中期,由耶穌會教士用作貢品來博取朝廷的禮遇,以便教會可以在中國立足。就這樣,西洋鐘表這種新鮮玩意被帶到了中國。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向明神宗進獻了兩座自鳴鐘,在當時的宮廷內引起了轟動。到了清代,在清代帝皇推崇下,中國更舉國興起一片時鐘藝術熱潮。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在雍正十年將貯存、修理、制作鐘表的處所改名為“做鐘處”。 做鐘處主要是奉皇帝之命制作更鐘、自鳴鐘和時樂鐘等。由造辦處內漆、木、金、玉、牙、鑄爐、槍炮等作坊配合制作。為了保證鐘的質量,有時還要通過廣東海關購買發條、表盤等。制作一件大型鐘表需用幾年功夫。康熙、乾隆二帝更是均雅好收藏鐘表,二帝均因對自鳴鐘情有獨鐘,而有詠頌自鳴鐘的御制詩文。耶穌會教士沙如玉(Valentin Chalier)在乾隆初期估計清廷已有自鳴鐘4000具以上,據說自鳴鐘之聲,在紫禁城內終日隨處可聞。時鐘已成宮廷生活必需品,作為舉行各種宮廷儀式的時間依據。

此時,外國政府及高官進獻給中國帝皇而訂制的時鐘,報時功能反在其次,越來越多的具備自動機械及八音盒等新穎功能,在鐘表的設計上也大都兼具中西合璧的裝飾元素;甚至以自動機械與八音盒為主要特色。這場拍賣中15具鐘表之中,13具兼備音樂功能,12具是自動鐘。這批御用時鐘,不論是原產中國還是歐洲,都是以設計華麗著稱。無論從匠心獨運的時鐘外殼、音樂功能、活動零件,還是表面富麗堂皇的鎏金以及鑲嵌的各類色彩繽紛寶石無一不令人嘆為觀止。再加上這些鐘表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制作技術,音樂機芯與多重自動機械;部分時鐘活動零件之多,使人眼花撩亂。
根津美術館藏的15具自鳴鐘有8件都是于乾隆末年在廣州制造的。這是由于當時廣州是與西方最早建立聯系的窗口,當時國內的時鐘主要在廣州當地制造。廣州的工匠對歐洲時鐘接觸的機會較多,不少人肯定曾經裝配過或者修理過由歐洲進口的時鐘,所以在制作的風格也承襲了歐洲畫工精細的琺瑯鐘面、色彩繽紛的人造寶石,以及各種裝飾技巧。所以這批藏品具有相當高的收藏價值。

爭奪:飛入全球富豪手
這場拍賣的爭奪應該算是比較激烈,來自中國大陸、臺灣地區、香港地區、美國、俄羅斯、中東及歐洲藏家參與競拍,拍賣耗時1個多小時才結束。成交情況是15件御藏鐘表100%成交,總成交額取得了2.8億元港幣,這也是香港佳士得此次春季拍賣的第3高的單場拍賣,平均到每一具鐘表的價格更是高達1,873.07萬港元。其中有4具鐘表的拍賣價格超過了3,000萬港元。清乾隆《鎏金銅鑲嵌琺瑯料石轉花花盆頂水法音樂鐘》以3,952.75萬港元被一位歐洲私人藏家買走,這件鐘表用精致的琺瑯與無數的人造寶石結合在一起,更顯裝飾的華麗,自動鐘機件看來簡單又引人入勝,每當音樂鐘聲響起,底座上的歐洲人物群像就會同時起舞;花盆中亦有一朵花伴隨樂聲轉動。堪稱同時期中國工藝品的代表作。這是全場最高價,這個價格也創下了中國座鐘拍賣價格的世界紀錄。另外一件18世紀晚期《喬治三世鎏金銅鑲嵌琺瑯料石轉花水法音樂鐘》以3,616.75萬港元成交,這具音樂鐘與佳士得2001年售出的一具時鐘原屬一對。每當樂聲響起時,鐘前活門隨即打開,展現出多艘航行的帆船。這具座鐘的成交價格創下了英國座鐘拍賣價格的世界紀錄。
其它高價成交的還有清晚期《鎏金銅鑲嵌琺瑯料石轉字音樂鐘》以3,392.75萬港元成交。清乾隆《鎏金銅鑲嵌琺瑯料石轉花花盆頂報時鳥音樂鐘》以3,168.75萬港元成交。從香港佳士得公司公布的買家名單中,10件被亞洲私人藏家購藏,1件被中國私人藏家買到,剩下被歐美私人藏家購得。拍賣的結束標志著又一出悲歡離合的大戲到了幕間休息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