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中國社會,每遇重大難題,往往通過發動革命來解決。改革是改變中國的革命嗎?全新的答案來自最近的30年。30年前的那個初夏,美國合眾國際社社長比頓帶著25個編輯和發行人來到中國,他們在北京、上海、成都、武漢、廣州等大城市以及幾個鄉村地區考察了17天。他們最大的觀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在“為長遠社會、經濟和政治改革的誕生而陣痛”,這種改革很可能影響到世界的歷史,同時也為了9億人民的“更生”。30年后的今天,惠及13億中國人的這場偉大變革已經改寫了歷史。比頓認為:“中國改革開放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變革”。
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改革
各國輿論認為,中國歷史上不乏“載入史冊”的改革,但最成功的是最近30年的改革。回溯幾千年,有在歷史大變革時期追求后來居上的變革,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有在王朝中期追求中興的改革,如北宋范仲淹的慶歷新政和北宋的王安石變法;有在王朝后期著力救世的改革,如清末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還有一種情況是民族融合式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從封建社會之始到晚清時代,中國的改革逐漸朝封閉的方向發展,越來越保守。洋務運動轟轟烈烈搞了三四十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改革是在國力積貧積弱的情況下展開的,最終被西洋的堅船利炮擊敗。戊戌變法更是在歷史上留下了“百日維新”的名聲,盡管改革者們下了很大決心去學習西方,但由于封建舊勢力的抵制最終歸于失敗,改革者還付出了流血的代價。
德國東亞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格日清說,30年前,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正值“百日維新”80周年。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個改革持續103天后以失敗告終,而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卻取得了成功。中國GDP以超過10%的年增長率高速發展,格日清預計“中國經濟規模今年可能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此外,他覺得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和發射“神七”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并認為中國下階段的改革開放將“決定全球的未來發展方向”,因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模式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的“標本”,甚至很多經驗還被西方國家仿效。
拿中國歷史上歷次變革時的人口統計和改革開放之初將近10億人口這個巨大數字相比,人們就會認識到新中國改革開放的難度是多么大。康乾盛世持續了100多年,但中國近30年的發展速度和水平是那個時期不能比的。改革開放證明了:社會的進步可以通過變革來進行,改革讓中國人揚眉吐氣。
中國歷史上惠民最多的一次改革
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徹底擺脫了中國“改革的歷史宿命”。這次改革沒有付出重大的社會代價,沒有出現尖銳的社會對立,而獲得了中國各個社會階層以及世界的普遍支持和贊揚。這在人類改革史上十分罕見,尤其是,擁有龐大人口的中國的民生問題得到很好解決。
歐洲改革中心是倫敦最知名的智囊機構之一,其首席經濟師卡迪卡·巴里西博士表示,如今中國的很多老百姓家庭里都在用著和西方一樣的國際品牌家電,看著同樣的電影,開著同樣品牌的汽車。因此,沒有幾個西方學者能夠否認這場經濟改革對于中國發展的巨大貢獻。巴里西博士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最值得稱許的就是它直接降低了中國的貧困人口。她用歐盟的現狀作比較說,在歐盟成員國里,即使是羅馬尼亞、立陶宛等人口不多的小國在過去十多年啟動的經濟改革都沒能順利進展,更不用說取得豐碩成果。作為一個超過13億人口,且同比缺乏足夠自然資源的中國卻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實現自己的務實發展目標,讓數以億計的中國貧困人口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這對于世界經濟來說無疑是罕見的奇跡。
正是因為改革給人民帶來了能夠看得見、摸得到的好處,才取得了人民的支持,才能夠堅持下去。恰如美國記者約翰·羅德里克1978年12月底有關報道所說,中國領導人提出的改革措施有深遠影響,“這些措施在億萬長期受苦受難的中國人中深得人心,因此看來歷史不太可能會逆轉”。
“中國的實驗”取得巨大成就
這是一場偉大的實驗。日本《日本經濟新聞》1980年6月19日在一篇題為“中國的實驗”的報道中這樣評價說:“中國現在開始了宏偉的歷史性實驗。中國具有夸耀于世界的文明歷史,卻在現代化方面落后于歐美一個世紀以上。然而現在已經著手消除資本主義的矛盾,糾正社會主義的低效率,在傳統的中國文明土壤上試行發展現代工業文明。”
日本媒體關心的這場“中國的實驗”30年之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日本一位從事新聞行業多年的總編說起改革開放感慨萬千,他認為改革開放陡然提升了中國的高度,它讓中國的整個社會階層都在受益。他說,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中國的發展速度在近代史上第一次排名世界第一,整個民族的思想和眼光也第一次集中到了國家建設和發展上來,中國人的能量和才智得到充分釋放,思想也越來越開放。各媒體還聯系中國自晚清以來,遭受到的百年的戰爭、政治運動,回顧改革開放這30年,中國沒有受到這些動蕩的困擾,成功地“操作”了改革開放的進程,因此,只能用“不可思議”一詞來描述。
對于這場偉大的實驗,西方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政治體制的改革。1979年秋季的一期英國《中國現況》月刊曾在一篇講中國改革開放的文章中,援引了當時中國領導人之一彭真的話,并報道說,“加強法制,必然要經過復雜的激烈的斗爭,要克服各種抵抗和阻力……或許比中國革命歷史上其他斗爭還要艱巨,這是人們——全體中國人民——思想上的斗爭”。
他們認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成果讓世界吃驚,出現了許許多多“沒想到”:沒想到中國這樣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能進行這么大規模的改革,這是其他國家從未有過的;沒想到中國改革開放30年后會變成現在的樣子,很多國家都沒有辦法離開中國生產的產品了;沒想到在當時蘇東劇變,社會主義國家發生動蕩的情況下,中國依然堅持改革開放的道路。
世界期待中國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在很多外語中已經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固定詞匯,這離不開30年來各國媒體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密集報道。不過在“改革”和“開放”這兩個問題上,歐洲改革中心的巴里西博士坦言中國在過去三到四年里,市場自由和開放的程度較之以往幅度要小了很多。這讓一些西方企業感到,同在世貿協議框架下,卻更難同中國展開在服務業等方面的項目合作。不過,巴里西博士并不認為這是中國在政策上趨于保守的表現,她更愿意將此解釋為中國在謹慎地處理下一步的發展范圍。在環保等問題上,巴里西也希望中國的領導人在堅持發展經濟的前提下,要更關注下一個30年的可持續發展。
德國專家格日清則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是發展中國家中“最平穩的”,這是持續30年發展的基點,但他也表示,隨著國際環境的改變,今后中國的改革壓力會更大,還要面對國內人口增長、貧富差距加大等因素。
國外一些專家強調,雖然國際社會進入了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新階段,但是國際環境依然復雜,中國改革開放面臨的外部環境并非一帆風順。但是,有了30年改革開放的基礎,只要堅持科學理念,就一定能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摘編自報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