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黨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黨的三中全會都承擔著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使命,一些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決策,多是在三中全會上作出的,充分體現了中央領導集體的施政特點。
改革開放30年來,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每屆中央領導集體的中心工作。而從30年中7個三中全會的中心議題與關鍵詞的變化,也可以看出黨對于中國經濟現代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發展方式的認識在不斷發展、不斷深入、不斷成熟,進行著逐步演進與探索,勾勒出中共治國理政決策的思路圖。
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偉大歷史轉折

1978年12月18日~22日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撥亂反正、實現偉大歷史轉折的會議。全會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必須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制定了關于加快農業發展的決定;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審查和解決了黨在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重新評價了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全會還增選了中央領導機構的成員;決定成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這些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開始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這次全會為標志掀開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開辟了社會主義建設新紀元。
在此后的六年間,即從1978年12月到1984年10月,中國的改革進入了啟動階段。這一階段,改革的主戰場是在農村。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民率先實行包產到戶為發端,在整個農村掀起了一股強大的農村體制改革的浪潮,也就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改革的同時,城市里的工商企業也進行了一些改革試點,即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這一階段的改革以計劃經濟體制為主導,開始逐步擺脫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探索一種全新的體制模式。
十二屆三中全會:改革從農村走向城市
1984年10月20日召開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一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這個決定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闡明了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規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質、任務和各項基本方針政策,是指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決定第一次明確地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不是計劃經濟,而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明確地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已是相當大的突破,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大發展。
十三屆三中全會:為深化改革掃清道路
1988年9月26日~30日召開的十三屆三中全會原則通過了《關于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和《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兩個重要文件。
當時,中國正處在新舊兩種體制的轉換時期,因此出現了一系列必須解決的問題。其中突出的是經濟秩序混亂、物價上漲過快,并由此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活。為了使中國的改革開放得以深入下去,這次會議確定了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方針,要求把后一段時期的改革和建設的重點,突出地放到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上來。這次會議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掃清了道路。
十四屆三中全會:勾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1993年11月11日~14日召開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全會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要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會議提出了八個方面的改革內容,即企業改革、市場體系建設、宏觀調控體系建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改革、農村改革、對外開放、科技體制改革和法制建設。這八個方面可以歸納為“八柱”,支撐著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這個大廈。
這一決定是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規劃,是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行動綱領。這次會議后,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處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程。
十五屆三中全會:建設新農村
1998年10月12日~14日召開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并提出了到2010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斗目標,確定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堅持的方針。
全會充分肯定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改革和發展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經驗,在系統總結農村改革的歷史經驗、深入分析研究農業和農村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農業和農村跨世紀發展的目標和必須遵循的方針,對我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制定了推進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政策措施。
這次全會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決定的形成,標志著全黨對我國農村改革和發展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了,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自覺性更高了。
十六屆三中全會:新任務、新起點
2003年10月11日~14日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它不僅是以后十年改革與發展的“藍圖”,同時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展示,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舉措。被稱之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的又一座新的里程碑。其中所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的發展目標,是黨的執政理論的重大創新,是更加現代、更加符合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的執政理念。這一執政理念的重大變化,已經和必將推動中國全方位的深刻變化。
以十六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明確了國有制不等于公有制,混合所有制經濟特別是股份制也是公有制,這是繼多種形式的分配方式、市場配置資源之后的第三次思想革命。同時,十六屆三中全會還明確了法律沒有明令禁止的領域非公有經濟都可以進入。提出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從單純的經濟發展轉向以人為本、全面、均衡的發展觀,同時大力推進政府行政管理改革,這意味著中國改革或者說制度創新將進入全新階段,即改革的第四階段——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由此,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改革已拉開序幕,經濟、社會及行政體制改革相互促進的態勢開始形成。
不僅如此,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種思想被寫入中國發展的戰略文本還是第一次,這標志著決策層在國家發展戰略上發生的重大變化。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已全面展開。
十七屆三中全會:加速推進新農村建設與發展
2008年10月9日~12日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把主題定位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對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對于中國這個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著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
會議提出了實行城鄉按相同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允許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從金融機構融資,推進戶籍改革、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農村改革發展遵循黨管農村工作等原則,逐步實現農民工與城鎮居民同等待遇,允許農民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權。實現農村發展戰略目標,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這次全會專題研究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的戰略思想。全會通過的《決定》,深刻總結了3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和基本經驗,深入分析了當前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明確提出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從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三個方面全面部署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主要任務?!稕Q定》適應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形勢,順應各族人民特別是億萬農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認識上有新突破,在理論上有新發展,在政策上有新舉措,具有很強的戰略性、指導性、針對性,是今后一個時期推動農村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
(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