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資源環境的約束、經濟全球化紅利的縮減,保持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給新階段的改革開放提出了重大而迫切的課題。當前,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切實保持經濟穩定、金融穩定和資本市場穩定,從而走出一條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新路子,是方方面面對新階段改革發展的共同期盼。
一、擴大內需成為新階段改革發展的現實壓力和重大任務
進入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歷史新階段,內需不足、特別是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突出矛盾。多年來,出口和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以2007年的經濟增長為例,出口、投資的貢獻率合計高達60.3%,國內消費的貢獻率僅為39.7%。隨著全球經濟的減速,出口導向的路子很難走下去;隨著高成本時代的來臨,靠壓低資源要素價格、實現低成本投資擴張的路子也難以為繼。在這個特定背景下,擴大內需、確保經濟增長成為新階段改革發展政策的首要選擇。
問題在于,我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就提出擴大內需,為什么10年來并未有多大突破。我的看法是,這些年相關方面的改革滯后是主要原因。例如:由于資源價格改革滯后,投資的快速增長是建立在人為壓低資源價格、不計環境代價基礎上的;由于農村改革滯后,廣大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使得農村潛在的消費市場難以啟動起來。今天,我們再次強調擴大內需,需要在調整相關政策的同時,更多地從改革中尋求出路。就是說,在短期實行以保增長為目標的積極財政政策和加大鐵路建設投資的同時,中長期要更多地依賴改革,以尋求擴大內需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有機結合。
擴大資源環境投資需求與市場化改革。資源環境領域的投資潛力巨大。2007年,我國在非水電的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增長4倍多,達108億美元。如果放開能源價格,使其能夠反映供求關系,新能源開發投資需求還會更大。2007年,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為3387.6億元,僅占GDP的1.36%,低于發達國家2005年2%左右的水平,也低于俄羅斯2000年1.6%的水平。如果把比重提高到1.8%,以2007年的經濟總量水平,當年在環境領域的投資額需要達到近4450億元。從現實的情況看,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要加快資源價格改革和壟斷行業改革,使之在加大國家投資的同時,拓寬社會資本的投資范圍。
擴大社會投資需求與基本公共服務體制建設。新階段我國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長,必然會大大提高公共領域投資的比重。有專家估計,最近幾年廣大社會成員在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每一年的消費相當于過去5年的總和。我們測算廣東省在2020年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投入5000~8000億元。從全國情況看,保守地乘上10倍,12年中需要投入5~8萬億元。由此看來,我國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需求是巨大的,是十分有潛力的。如果未來5~10年能夠在基本公共服務體制創新方面有重要進展,公共服務方面的投資會逐年明顯增大。
擴大農村消費需求與農村改革。現在,我國城市的邊際消費傾向大概在0.72,農村為0.85。也就是說,每增加一塊錢收入,城市人花掉0.72元,農村人花掉0.85元。考慮到有2/3的人口集中在農村,農村的消費需求是擴大內需的重點。為此,盡快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以為廣大農民創造公平發展和提高收入的機會,成為新階段改革發展全局的重點所在。
近兩年,國家一周的財政收入就相當于1978年全年的總和。應當說,擴大內需的條件比以往要好得多,經濟資源并不匱乏。關鍵是如何把擴大內需同改革結合起來,以解決擴大內需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
二、著力推進結構性改革
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緩解經濟壓力,需要宏觀經濟政策的基點放到“保增長”上。從中長期來看,擴大內需,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不僅需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松動,更需要推進結構性改革,以使宏觀政策調整與重大改革有機結合。
積極的財政政策與財稅體制改革相結合。財政支出政策調整要與公共財政制度建設相結合,增量財政支出應主要放在城鄉一體化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上。稅收減免政策的出臺要與稅收體制改革相結合,既著眼于減輕企業負擔的短期需要,又考慮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長遠需求。
穩健的貨幣政策與金融改革相結合。堅持“政策救市”與“制度救市”兼顧,在穩定資本市場方面有所突破。貨幣政策的松動還要與銀行改革相結合,使增量資金能夠流入到民營經濟、中小企業、農村、落后地區,由此提高經濟效率和經濟活力。
積極的社會政策與公共服務體制建設相結合。在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增長的同時,應當著力完善中央與地方的基本公共服務分工體系,加快事業單位改革,提高投入的實際效果。
推進結構性改革的優先順序安排,以適應改革發展環境的變化。從短期看,抓住國際資源價格下調、國內通貨膨脹壓力減輕的時機,著力推進資源要素、糧食價格改革,并使其與國際基本接軌,這對擴大資源環境和農業投資有重大作用。與資源價格改革同步,需要推進鐵路、石油等壟斷行業改革,這有利于通過競爭提高這些領域的投資效率。從中期看,需要在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以為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創造條件。從長期看,在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基礎上,要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制,以明顯提高社會消費預期。
三、加快推進政府轉型
進入新階段,政府轉型成為政治體制改革一個重要的基礎,把政府轉型的問題解決好,公共治理結構建立起來,就能實質性地推動政治體制改革。進入新階段,要著力推進以政府轉型為主線的全面改革。
政府轉型與政府作用。從30年改革歷程看,政府作用取決于政府角色的正確定位,而這種角色的正確定位是在轉型過程中實現的。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在穩定市場中的有效作用。當前穩定股市涉及1億個左右的家庭財富狀況,對消費需求的制約作用甚大。如何從全局出發,兼顧各方利益,采取有效的宏觀調控措施穩定資本市場,已成為當前穩定市場信心的重大課題。第二,強化政府在市場監管中的作用。從這次“三鹿事件”看,建立完善嚴格的市場監管體制,不僅對經濟穩定,而且對社會穩定都有重大作用。從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和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來看,政府能不能獨立于各利益主體有效地行使監管職能,對維護市場秩序,恢復市場信心意義重大。第三,進一步發揮政府在公共產品供給、解決“外部性”中的有效作用。我國發展階段的變化對政府解決“外部性”問題提出新的要求。面對資源環境的巨大壓力,政府既需要在重大環境治理工程中加大投資,又需要建立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制度;面對公共需求增長的巨大壓力,需要政府切實承擔起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主導作用和最終責任。
政府轉型與減少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和快速增長的公務員職務消費,已成為政府轉型面對的嚴峻問題。從2007年的統計數字看,從1978年到2006年,我國財政支出中用于行政管理的費用規模增長了143倍,年均增長19.4%,遠高于同期GDP增長速度(10%左右),也超過了財政總支出的平均增長速度(13.6%)。行政管理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從1978年的4.71%上升到2006年的18.73%。當前,在經濟增長有所放緩、財政增收壓力有所增大的背景下,擴大內需,減輕稅負,要與有效降低行政成本同步推進。應當說,降低行政成本的空間很大,關鍵在于推進政府改革,約束和規范政府利益。從本質上來說,政府是一個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從現實情況看,由于現行財稅體制、干部體制、中央與地方關系的體制安排,使政府自身利益逐步形成。問題在于,如果政府的利益問題得不到有效的制約和解決,要降低行政成本就比較困難。政府轉型的深刻意義在于,使政府逐步從利益的制約和束縛中走出來,重返公共利益代表者的地位。這是政府轉型最具實質性和挑戰性的重大課題,也是決定改革成敗的關鍵性問題。以政府轉型為目標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對于實現政府在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決定性意義。
(作者: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