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0年的和平發展,中國外交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地上,這是一個視野遠比過去開闊、風景看上去“大美”的位置,這是封閉、停滯的時代不可能出現的革命新畫卷。
和平發展走過30年
中國的和平發展將被歷史證明是20世紀后期至21世紀前期最值得重視的國際現象。3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走過了不同的時代。本質上,中國的演進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枝獨秀,它是人類在全球化時代有力邁進的步驟之一。
首先能夠看到的一點是,最近30年中,中國人對國際安全環境有了越來越積極樂觀的認知,此前在特殊環境下產生的焦慮心理,逐漸被更加自信、開放與合作的態度所替代。
其次,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最近這些年以來,中國更加樂意履行自己的國際義務,其作為國際成員的意識得到明顯增強。2006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就提到,從1990年以來,中國已參加16項聯合國維和行動,共派出維和軍事人員5915人次。2000年以來,中國向7個任務區派遣維和警察893人次。
觀察中國在其他領域開展的國際合作,如國際金融合作、國際商務合作與國際能源合作,情況會更加顯著。1997年前后,中國在與東盟對話過程中,提出“新安全觀”思想,包含了“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等內容;2005年9月,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胡錦濤正式提出了構建“和諧世界”的倡議;同年12月6日,溫家寶總理在法國發表題為《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諧世界》的演講,提出推進不同文明間的對話、理解和交流的倡議;在與鄰國關系方面,中國領導人最近幾年多次重申“與鄰為善、以鄰為伴,致力于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方針,把它作為合作共贏的新發展觀;在中國政府第五本國防白皮書里,不僅多次提到“國際社會”的概念,而且強調了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承諾,強調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安全、穩定的堅定力量。
再次,現在中國的外交領導人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外交為民”的方針,社會和公民個人日益成為國家外事服務的中心目標,更加注重百姓的實際利益和需要,比如,更加看重“黃油”而不是“大炮”,努力學會招商引資、帶動國人和貨物“走出去”等新手段,同時加大領事保護力度,密切關注中國公民個體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雖然這些動向尚處于“進行時態”,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中國外交轉型無疑已進入新的長征征程。
制度不斷創新
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外交最重要的進步,就是社會的參與逐漸增多,外交決策過程朝著民主化、科學化的方向推進。
從建國初期的軍人大使到現在的職業外交家,從捍衛新中國的主權尊嚴到保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不同主軸,從神情嚴肅、給人以許多神秘感的活動方式到更加開放自信、國事安排與公眾外交并重——在不同代際中國外交人的身上,可以感受到當今世界人口最多、經濟發展也最神速的這個大國,從革命時期向和平時期、從“英雄年代”向“平民年代”、從“蘇聯模式”向“國際接軌”的深刻變化。
這種變化是在大半個世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幾十年間不知不覺實現的,近幾年在新一代領導人的引導下,更朝著精致有氣質、高級和負責、獨立又開通的外交大國方向過渡,展示著靜悄悄卻富成效的中國外交革命的歷史畫卷。
而其中最重要的引導因素,是不斷增多、增強的社會性參與和部門間制衡造成的外交決策民主化進程。這也正見證了中國外交領域的另一大進步,即:整個外交的學習過程和制度創新在逐漸加速,中國外交的活力得到更多機制的激勵和保障。
正是在臺海危機之后,中國外交部門與軍方部門開始重視危機溝通與處理機制,譬如說與美國方面建立起聯系的渠道;正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特別是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外交部與商務部、財政部、發改委等經濟主管部委不定期的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得以建立和加強;正是近幾年中國公民海外遇險事故的增加,迫使外交部與國家安全部等部門共同協作并強化了對海外風險的評估,同時建立了境外中國公民和機構安全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正是非洲在中國外交議事日程上重要性的上升,使得商務部、中央銀行及外交部門設置了對非援助的部委聯席安排。
在這些新的制度和規章建立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典型的反思過程、經驗總結、學習安排和觀念創新,不難感受中國外交人和外交工作的進步,不難見證中國外交決策的科學化、合理化、精細化演變。
可以說,這30年的中國外交制度發生的很多事情,是過去幾代人沒有見過、甚至沒有想過的巨變,是建立起適合中國和平崛起、承擔更大國際責任所需要的外交制度創新。
中國特色的外交理念
從研究者的角度觀察,中國過去30年的改革開放,不僅帶來效果顯著、富有特色的國內進步,也造就了外交領域許多獨到的做法和理念,孕育著有中國特色的外交理論。
這些年的外交思想理論總結為10點:相輔相成的三大保障目標;低調溫和、不搞對抗的外交姿態;有理、有節的國際改造觀;層次多樣、優勢互補的復合外交形態;細密結合的外交“四條線”;內在一致的“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理念;不斷充實的不干涉內政原則;形成中的“以人為本、外交為民”思想;既有連續性、又具代際創新特點的指導方針;漸進、有序的偉大外交轉型。
這些外交思想和理論,堅持了鄧小平強調的“三個面向”(即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堅持了改革開放的基本精神(向一切先進的東西學習和對所有方向開放),堅持了獨立自主、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外交方式的根本原則;如胡錦濤總書記概括的那樣: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既高度珍惜并堅定不移地維護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始終站在國際大局與國內大局相互聯系的高度審視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問題,思考和制定中國的發展戰略,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中國外交的深刻轉型,無愧為當代世界的歷史性進步之一,開啟了國際關系理論和外交學探索的新天地。
拓展新的空間
走過30年的中國外交,不僅承載著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與盛名,也面對了新時期外部復雜環境的壓力和挑戰。對于當下的中國外交來說,由此造成的最大機遇和挑戰恰似一個硬幣的兩面:一方面,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市場和經濟發動機,各國和國際社會不能不正視它的力量與趨勢,不能不考慮與中國的合作與協商,因而中國外交官經常被當成是經貿方面“牽線搭橋”的角色而頗受重視;另一方面,中國也被視為一個巨大的“經濟動物”,不少外部勢力把它當做某種威脅和負面因素,設法牽制、遏制它的生長與作用。
面對不斷涌現、日益活躍、形形色色的國際NGO,習慣于同各國政府和政府間國際組織打交道的中國人,如何學會適應與應對新情況,我們的外交體制又需要作哪些調整?同理,面對日益增大的國際不確定性和危機突發事件,我們的外交人如何增強理解和處理能力,我們的外交研究如何建立自己的國際治理理論和方法及話語?
站在新高地上的中國外交,一定要有好的心態與新的立足點,不斷探索外交“新空間”、“新邊疆”、“新高地”,尤其是學會細致、客觀、虛心地觀察外部世界可為我用的地方。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