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法制建設。一部部法律,就像一艘艘護衛艦,護衛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航船乘風破浪,駛向廣闊的未來。
在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上,喬石委員長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框架作出了闡述。在當時,急需出臺的法律有:一是規范市場主體的法律。必須用法律來保障和明確市場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確保它們能夠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二是調整市場主體關系、維護公平競爭的法律。市場交換關系,必須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這就需要規范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三是改善和加強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協調發展方面的法律。市場有其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必須改善和加強國家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四是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的法律。對市場競爭造成的破產、失業等,需要有相應的社會救濟,減少社會震動。
此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市場經濟立法步伐明顯加快,在規范市場主體、維護市場秩序、加強宏觀調控、完善社會保障、促進對外開放、振興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等方面,制定了一批法律,連同以前制定的有關經濟法律,初步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框架,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培育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制條件。
企業制度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所在。1993年,《公司法》的制定,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形勢的發展,《公司法》的一些規定已經不能適應現實需要。2005年,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公司法》作了全面修訂。一是下調公司注冊資本最低限額,擴大股東出資財產的范圍,降低公司設立門檻,鼓勵投資創業。二是充實職工民主管理和保護職工權益的規定。三是修改公司股東大會、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的職責等規定,強化內部監督與制約,進一步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四是從知情權、投票權和退出機制等方面,加強對中小股東利益的保護。
1999年3月15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以絕對多數贊成票通過了《合同法》。這是中國民事立法的重大進步,是中國構建跨世紀市場經濟基本法律框架的重要成就。
《企業所得稅法》也是一部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法律。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統一各類企業稅收制度的改革目標。經過幾年的努力,2007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企業所得稅法》。主要內容:一是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規范稅前扣除標準;二是對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實行低稅率和優惠政策;三是對原享受稅收優惠的企業實行過渡措施,對經濟特區、西部地區作出適當安排。
制定《企業破產法》,確立企業有序退出的法律制度,實現優勝劣汰,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全國人大常委會一直重視《企業破產法》的立法工作,1986年曾經制定適用全民所有制企業的《破產法》,但由于沒有解決破產企業職工安置的資金來源問題,一直難以實施。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急需重新制定一部適用所有企業、操作性強的《企業破產法》。
2006年,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前兩屆工作的基礎上,重新起草了《企業破產法》草案,并經3次審議后通過。《企業破產法》就優先清償破產企業所欠職工工資和社保資金等重大問題作了特別規定,規范了企業破產程序,維護了企業職工合法權益。
《反壟斷法》是市場經濟很重要的一部法律。歷經十三載醞釀,2007年8月30日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獲得通過,這被看作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化建設的里程碑。《反壟斷法》作為市場經濟法律中的核心之法,旨在保護公平的市場競爭制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保護消費者和社會公眾的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物權立法歷時13年、歷經8次審議和多次討論。在2007年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2889名代表中的2799人投下贊成票。《物權法》的制定和實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它關系著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社會財富的增長,必須要有保護私人財產的基本法律,這是維護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根本原則。
30年的法制建設,黨和人民的主張經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以法律的形式被固定下來,這一系列重要法律的相繼出臺,又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