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交通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交通體系完成了“公路主骨架、鐵路主通道、航空主樞紐和水路支持保障”的發展主干工程,以公路、鐵路、航空和水運“三主一支持”的“網絡交通”體系正在加速推進,一個現代交通運輸系統初具規模,成為服務于中西部、沿海、沿江工業帶經濟發展的“海陸空”交通運輸體系。全國交通邁入了“偉大振興時代”。
高速公路的跨越

1988年10月,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經過20年的建設,“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全面貫通,高速公路和國道及省道,在全國形成了“網狀”交通模式,公路密度、通達深度以及中西部地區公路通達條件整體提高。截止2007年底,99%的鄉(鎮)和91%以上行政村通了公路,公路通車里程近180多萬公里,公路密度達到18公里/百平方公里;45個國家級公路主樞紐基本建成,大中城市間、省際間和區域間正在形成現代化的快速公路運輸網絡,公路運輸距400~500公里的可當日往返,800~1000公里的可當日到達,高速公路里程達6萬多公里,躍居世界第二位。高速公路的建設給我國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高速公路的建設,有力地推動了沿線經濟的發展,為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構筑了一系列新的經濟增長點。高速公路使公路運輸的經濟運距由幾十公里提高到幾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使公路運輸靈活、機動,“門到門”的優勢得到更充分的發揮;使各種運輸方式在更高水平上緊密銜接,對發展海上滾裝運輸、擴大港口集疏運能力和民航空港覆蓋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運輸組織結構的改善和運輸領域的拓展。長途臥鋪車客運和冷藏保鮮運輸、集裝箱運輸、大件運輸等特種運輸迅速發展。一些專業化運輸逐步從普通運輸中分離出來,提高了公路運輸效率。
同時,高速公路溝通了沿線地區與大城市、交通樞紐、工業中心的聯系,改善了投資環境,增強了吸引力,各種類型的開發區、工業園毗路而建。保證了農用物資和救災物資的及時調入,加速了農業信息的交流和市場供需之間的銜接,從而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促進了農業的規模經營和集約生產,促進了沿線旅游景點的開發建設。
通過對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沿線經濟發展的調查表明,隨著一批支柱產業或骨干企業的建立,金融、保險、商業、運輸、房地產、飲食、醫療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一條條以高速公路為軸線的經濟活躍帶狀區域正在形成。
“十一五”期間,交通部將組織實施新農村公路“五年千億元建設工程”,中央規劃投資改建新農村公路約18萬公里。重點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以及糧食主產區農村公路建設。僅僅20年,我國高速公路的發展走完了發達國家50年的發展歷程,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在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脊梁作用。
鐵路駛入高速時代

1997年至2007年10年間,我國鐵路先后實施了6次大規模全面提速,覆蓋了全國鐵路主要干線,形成了“四縱兩橫”干線提速網絡。初步建成2萬公里時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快速客運網,連接我國主要大中城市。其中,時速200公里及以上有線提速線路達到1.6萬公里,有線時速200公里及以上提速線路延展里程達到6000多公里,提速網絡總里程達到17000多公里,“Z”字頭19對直達特快旅客列車,實現“點對點”運輸,旅客列車和貨車速度均駛入高速時代,標志著我國鐵路快速客運網建設取得重大成果。
六次大提速,特別是2008年8月1日,時速350公里“和諧號”動車組列車在京津城際高速鐵路的正式通車運營,標志著我國鐵路既有線提速已躋身世界先進鐵路行列。繁忙干線實施了時速200公里提速,部分區段達到時速250公里,無論是一次提速到時速200公里線路里程總量,還是最高速度值,都走在了世界鐵路前列。京滬、浙贛、膠濟等主要干線部分提速區段,開行時速200公里及以上動車組,又開行5500噸重載貨物列車和雙層集裝箱列車,這在世界鐵路是首創。在繁忙干線客貨混跑、行車密度很大的情況下,密集開行時速200公里及以上動車組列車,這種運輸組織方式開世界鐵路史之先河,抒寫了我國鐵路建設的新輝煌。
航空運輸的飛躍
改革開放30年,我國航空交通運輸業以市場為導向,初步形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符合民用航空業發展規律、并與國際接軌的新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超過航空強國德國的總周轉量,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航空運輸大國。
30年來,航空交通運輸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地位在不斷提高,空中交通管理向構筑“三橫三縱空中通道”邁進,機場體系已初步形成以北京、上海、廣州以及香港等樞紐機場為中心,以成都、昆明、重慶、西安、烏魯木齊、武漢、沈陽、深圳、杭州等省會或重點城市機場為骨干以及眾多其他城市干、支線機場相配合的基本格局,基本符合我國國情和民用航空發展方向,基本適應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我國航空業一直堅持合作共贏的方針,至2007年底,中國共與110個國家簽訂了航空協定;開辟國際航線290條,通航43個國家的96個城市;國際上共有51個國家、95家航空公司飛行我國。
中國航空工業從小到大,從修理到制造,從仿制到自行研制,到現在擁有科研、生產、銷售、教育等各方面體系,形成了具有自主研制能力,相關產品配套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是世界少數幾個能夠生產全系列航空產品的國家之一。目前航空工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技術密集、基礎雄厚的戰略性產業。2008年5月11日,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在上海宣告成立,開啟了我國自主研制大型客機的新篇章。大客機項目將進一步推動民用航空業的發展。
30年來,我國航空交通運輸迅猛發展,直線上升。我國民航高于世界平均增長水平9.8個百分點,航空運輸總周轉量、旅客周轉量在國際民航組織締約國中排名第2位。到2007年底,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和貨郵運輸量分別達到365.3億噸公里、1.86億人次和401.8萬噸,分別比1978年增長122倍、80倍和63倍。民航定期航班機場已達到150多個,航線條數達到1200多次,35家航空運輸企業定期航線數量已達到1400多條,其中國內航線(包括香港、澳門航線)1100多條,通航國內140多個城市,國際航線近270條,通航40多個國家的90多個城市;從2008年9月25日開始,每日旅客運輸量平均超過50多萬人次,客座率達到83.58%的水平。按航班總周轉量計算,已由1978年的世界第37位上升為第2位。
民航正在成為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我國航空運輸業正在形成功能完善的樞紐、干線、支線機場和統一調度“三位一體”的“空中運輸網絡”體系。
長江黃金水道發展勢頭強勁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全長6300公里,是世界上內河運輸最為繁忙的通航河流。自古就是我國東中西部交通的大動脈,也是連接東中西部經濟聯動發展的“黃金紐帶”。沿江經濟帶覆蓋七省二市——上海、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長江水系現有航道里程6.64萬公里,占全國內河航道總里程的49.13%;其中,長江干線2837公里的航道通航條件較為優越。近年來,國家加大了長江航道的整治力度。南京以下航道可通航2.5萬噸級海輪;南京至武漢可通航5000噸級海輪,武漢至重慶可通航萬噸級船隊。

30年來,長江水運貨運量及港口吞吐量均以兩位數的速度在增長,發展勢頭強勁。2008年1至10月,長江干線港口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3.53億噸,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完成4172.9萬噸、集裝箱吞吐量完成149.4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41.2%、15.3%、31.3%。長江水運貨運量已經超過了美國密西西比河以及歐洲的萊茵河,是目前世界上內河運輸最繁忙、運量最大的通航河流。
立足國家戰略,合力建設長江黃金水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上海考察時指出,上海要積極實施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立足國家戰略,站在全局高度,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更好地服務長江三角洲地區、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要進一步推動長江三角洲地區聯動發展,積極促進與長江流域、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互動發展。依托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以合力建設長江“黃金水道”為重點,共同推動長江流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七省二市傾情共建長江黃金水道,合力建設長江黃金水道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十一五”期間,中央提出了加快長江黃金水道建設和推進全國水路交通現代化的重大戰略,交通部和沿江七省二市人民政府聯合成立了長江水運發展協調領導小組,形成了合力建設黃金水道、共同發展沿江經濟的新機制,長江黃金水道的建設投入迅速增加、進程明顯加快、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社會關注度日益提高。

2007年9月24日,“十一五”長江黃金水道建設巡禮大型公益接力宣傳活動儀式在云南省昭通市水富縣舉行。云南省交通廳副廳長唐文祥和昭通市副市長鄔永飛將取自長江上游金沙江沿岸云南省六個州市的金沙江水注入了一支象征七省二市合力建設長江黃金水道的接力瓶中,凝聚著長江沿岸七省二市各族人民的吉祥、和諧、圣潔之水匯集在了一起,象征一江相連、同舟共濟。七省二市同心協力,合力共建長江黃金水道。2008年,一個盛滿長江沿線“七省二市”長江水的接力瓶,作為一份特殊禮物,獻給了08’北京奧運會,接力瓶永久存放于上海航海博物館。
隨著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開始下閘蓄水,五級船閘開始通航,長江航道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極大地推進了川江和三峽庫區航運經濟的發展。目前三峽貨運市場異軍突起,運力、運量和經濟效益成倍增長,三峽船閘年過閘貨運量達2868萬噸,川江集裝箱運輸年突破40萬標箱。三峽船閘通航后,年貨運通過量達到3400萬噸,增加了近1倍。如果加上翻壩運輸,三峽壩區的雙向貨運通過量可達4300多萬噸。
到2020年,長江將真正成為一條安全、暢通、便捷、高效的現代化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