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帶領的百度在其管理團隊及其全球6000多名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實踐著讓人們獲取便捷信息的服務,正是其一貫低調而專注的沉寂式管理讓百度走的更快更高更遠。
百度公司(www.baidu.com)創始人、CEO李彥宏站在北京中關村的海泰大廈樓頂平臺,望著北京四環繁華地段,感嘆不已:19歲背上行李離開山西陽泉到夢想中的北大讀書,23歲遠渡重洋赴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主攻計算機,31歲創建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先后榮獲“CCTV2005中國經濟年度人
物”、美國《商業周刊》2006年全球“最佳商業領袖”。
百度搜索改變生活

1999年底,李彥宏攜120萬美金的風險投資回國與好友徐勇共同創建百度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并在短短6個月的時間內完成目前中國最大、最好的中文搜索引擎的開發工作。在經歷了陽泉-北京-硅谷-北京后,他才發現原來19歲時所學的北大信息管理專業就注定他終身的追求在“搜索”上。
Jupiter研究公司高級分析師Matthew稱,搜索是了解和影響用戶行為的一個最大的機會。李彥宏打出口號:“活的搜索改變生活”。
“搜索是百度成功的所有秘密,”李彥宏說:“這是互聯網用戶最常用的服務之一,越來越多地影響著互聯網產業,百度就是一個明證。”
在硅谷的日子,讓李彥宏感受最深刻的還是商戰氣氛。他經常翻看《華爾街日報》:微軟如何跳出來公然反叛IBM,又怎樣以軟件教父的身份對抗SUN、網景……一個個鮮活的商戰故事,讓李彥宏感覺到:“原來技術本身并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商戰策略才是真正決勝千里的因素。”
創業與守業搜索前進
創業與守業沒有哪家公司會一帆風順。在百度成立初期,有人寫文章“八問百度”,其中很多問題針對其客戶資源和利潤增長點。現在看來,當初的一些擔心并非多余,百度成立半年內狂掃國內門戶網站,占領了國內搜索引擎80%的市場,但后來一些客戶投靠了GOOGLE,有的自立門戶自己開發搜索,市場的競爭是殘酷的。李彥宏總結百度風風雨雨幾年中,面臨了兩次重大挑戰:一是創業初期,拿著120萬美金做公司,原計劃花6個月花光的錢公司做了一年計劃,所以堅持到9月等到第二筆融資。如果燒錢,就沒有今天的百度。第二次是當世界所有使用人氣質量定律的搜索引擎公司要么遭人收購,要么推遲上市時,百度根據李彥宏總結的搜索引擎第三條——自信心定律推出競價排名。定律指出,搜索結果的相關性排序,可進行競價拍賣。誰對自己的網站有信心,為這個排名付錢誰就排在前面。這樣開創了真正屬于互聯網的收費模式,使百度的目標群體瞄準數十萬的中小企業網站。
李彥宏找到了搜索引擎的出路。面臨市場變化,見過無數硅谷商戰的李彥宏也在變化中求發展。現在的百度,以搜索網站和競價排名為主要的業務增長點,以國內數量巨大的中小企業為主要客戶。這與他和徐勇為拿到第一桶金,而向投資人遞交商業計劃書內所寫的做門戶網站的生意大相徑庭。“管理者的決策是這樣形成的:聽多數人的意見,和少數人商量,自己做決定。”李彥宏做到了。
掌舵百度一路乘風破浪
經歷惡風巨浪,李彥宏承受了來自各方的壓力,讓足夠少的人知道風浪,掌舵百度一路乘風破浪。百度公司的創業因子,帶有濃烈的硅谷文化,并在中國創新和發揚。
李彥宏穩健的風格不是他的同齡人都能具備的。于是百度又秉承了這種風格,百度一步步從8個人發展到了150人,直到全球6000多人;從拿到DFJ第一筆融資到現在傳聞摩根士丹利、高盛、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等公司都在積極錄求百度海外上市的合作;從第一個客戶硅谷動力發展到現在的2萬多客戶。在浮躁的互聯網產業,李彥宏以一種另類的平和心態,不急功近利,不隨波逐流,專注經營搜索領域中自己這“一畝三分地”。
有人評價百度的成功在于:目標明確,市場定位準確。而且頭腦冷靜,不跟風,不搶潮。用這句評語描述其創始人李彥宏的性格特點也是非常適當的:他知道自己想要得到的是什么,他一直堅信ASP商業模式必將獲得成功,他知道自己所專注的,而別人做不到同樣程度的就在搜索領域;在互聯網高潮時,他能預言對于國內公司的燒錢做法,國外的投資人要吃虧,在互聯網低谷時,他能鼓勵員工不要看到眼前利益要把眼光放得長遠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