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促進城鄉經濟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湖北省人民政府從2004年起,省對縣實行“信息直達、項目直達、資金直達、財政直管”的“省管縣”財政管理體制。透視運作以來的情況,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給地方經濟發展帶來了積極效應,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如何充分發揮省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對縣域經濟的作用就顯得尤其重要。
一、省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對縣域經濟的積極影響
1. 增強了縣(市)級財力。一方面縣級新增收入除中央和省級上借外,原則上全部留歸所在縣(市),避免了市級集中縣(市)級收入的“市刮縣”現象。另一方面省對縣(市)的轉移支付補助直接下達和撥付到縣(市),避免了市的截留、挪用,縣(市)的財力明顯增加,財政的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
2. 提高了財政資金利用效率。實行省直管后,一是省里的轉移支付資金、專項補助資金將直接分配和下達到縣,減少了資金調撥環節,減少了資金在途時間。大量的轉移支付資金直接通過中國人民銀行國庫內部往來劃撥到縣級國庫,財政資金能實現靈活調度。二是縣與省對口部門之間的關系將因為業務聯系而隨之緊密起來,縣級政府的困難能夠及時準確地向省匯報反映,以取得省級各部門的支持和重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緩解了縣級資金調度壓力。一是省財政廳統一控制資金調度,資金直接通過省國庫集中收付中心撥付到縣,加快了資金到位速度。二是省財政將嚴格審查縣級預算,促進縣財政合理地安排預算,對擅自變更預算的予以懲罰。三是建立激勵機制,對通過自身努力保證了收入目標任務的完成和工資正常發放的縣,省里將予以獎勵。這一系列措施,將解決市因收入的季節性和不穩定入庫造成的資金調度困難,保證市財政預算的正常執行,從而確保干部職工工資的正常發放。
4. 調動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省管縣財政體制是實行省直接確定各市、縣的資金留用比例,由當地中國人民銀行國庫直接進行預抵稅收返還,稅收收入越多,地方財政留用越多,提高了地方政府加強征收征管的積極性,各項稅收收入進一步增加。
二、省管縣財政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削減了市級幫扶縣(市)發展的積極性。省管縣的實行,市級財政把財力更多地投向市區,扶持區級力度進一步加大。相反,幫扶縣(市)發展的積極性有所降低,以前市能夠直接解決的許多問題和矛盾都集中到省級,辦事效率降低。
短期內增加了縣級行政運行成本。一是省直管財政體制改革后并未改變政府行政隸屬關系,市將繼續履行部分財政監管職能及其他職能,這一塊成本并沒有降低。二是隨著與省財政業務聯系的加強,交通費、通訊費及其他費用支出將增加,與省級聯系的行政成本將大幅提高,據測算,僅此項支出平均每個縣每年增加70萬元左右。
省、市、縣的財政管理關系不夠順暢。在財政體制變遷過程中,管理權限調整而發生相應變化。實行省直管縣(市)財政體制,省將縣直接納入管理。而市級財政與縣級財政的關系變成了平等的關系,形成了兩級有利益的事項相互爭奪,涉及到要承擔責任的需要投資的事項兩級政府相互推諉,亟待理順省、市、縣關系。
三、完善省管縣財政體制的建議
1. 進一步加大對縣(市)的轉移支付力度。關鍵是要進一步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和財力性轉移支付力度,逐步加強縣市可用財力,在確保工資發放和政權正常運轉,確保教育經費和社會保障經費投入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發展經濟的實力,變“吃飯型財政”為“建設型財政”,以切實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消化和解決當前突出的“三農”問題。
2. 加快改革步伐,著力構建公共支出體系。一是加快推進財政“四項改革”,規范財政支出行為。二是積極探索人員分流工作新路子,降低財政干部供養系數。三是構建公共財政支出管理體系,變財政資金“養人”為“養事”。把過去按照人員編制分配的經費逐步改為項目經費,解決部分單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問題。
3. 發展縣域經濟,強化稅收征管。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大力招商引資,集中全力發展特色工業,培植一批新型骨干財源建設項目。同時,加大財稅征管工作力度,堅持大稅小稅一起抓,正常收入和清理欠稅一起抓,稅收、基金一起抓,實施全方位監管,確保實現的財政收入全部清繳入庫。盡量擴大工商稅收的比例和增量,以獲得更多的增量返還,增加縣級財政收入。
4. 省財政要對貧困山區縣實行優惠政策。建議省財政廳對特困縣“輸血”的同時,充分考慮貧困山區縣市的實際情況,分類分別確定不同的市縣財政體制。在政策制定上、項目審批上和轉移支付、專項資金補助的撥付、資金調度及財政結算上對特困縣實行重點傾斜,不搞“一刀切”,變“輸血”為“造血”,幫助其加快發展步伐,促進農民、財政雙脫貧。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十堰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