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力解決制約創新型人才的深層次矛盾,培養一批具有不竭創造力的名家、大師,是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本舉措。
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明確了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實現文化大繁榮的戰略任務。完成這一戰略任務,關鍵是不斷推出具有原創性和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思想和重大作品,核心是培養造就一支充滿創新活力的新型人才隊伍。因此,下大力解決制約創新型人才的深層次矛盾,培養一批具有不竭創造力的名家、大師,是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本舉措。當前培養創新型人才主要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觀念方面的問題。一是重視勞動價值,相對輕視創造價值的觀念。長期以來,勞動價值論在我國深入人心,而創造價值論還沒有得到廣泛認可。不論人文學科還是自然科學領域,人們多關心就業,比較忽視創業;多關心作品數量,比較忽視作品質量;多關心盡快出成果,比較忽視成果中的創新。在這種價值觀念潛移默化影響下,創新型人才很難成長起來。二是重視共性塑造,相對輕視個性發展的觀念。大師級創新型人才,不是共性塑造所能產生的,而是個性化教育、個性化發展的結果。目前,我們過分強調用統一目標或模式塑造人才,不太重視人才的個性培養和個性發展。沒有個性就沒有獨立性,沒有獨立性,就不可能打破常規、另辟蹊徑。三是重視傳授知識,相對輕視素質培養的觀念。知識無止境,學習卻是有止境的,只有具備穩定的素質,才能以不變應萬變,發展創造力。但是,我們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對思維訓練、智力開發、能力培養等重視還不太夠。
二、機制方面的問題。在評價激勵機制上,存在著單純依靠量化指標評價的做法,原創性貢獻、創造性價值還沒有鮮明地納入評價標準,成為獎勵重點;在科研機制上,存在著官本位、行政化、政治化等現象,官辦學術特征明顯;在成果評價、署名、運用上,存在著唯上唯官的現象,創新積極性的調動受到影響;在競爭機制上,國家包辦過多,“大鍋飯”、“鐵交椅”、“鐵飯碗”不同程度存在,相當部分的人在無壓力、無競爭、無危機的環境下工作,創新激情和思維不斷鈍化消失。
三、人才自身方面的問題。一是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淡忘了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為了經濟效益,單純追求“熱點”、“看點”、“賣點”,不惜粗制濫造,甚至格調低下、剽竊抄襲。二是脫離生活,浮在上面。目前全國大約70%以上的哲學社會科學及文藝人才集中于東部地區,其中大部分又集中于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繁華都市。這種狀況使不少人飄浮在社會上層,離開了社會實踐的滋養,對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缺乏真情實感,產生不了深刻的思想和創作靈感。三是文人理想的缺失。一些文化工作者丟掉了對社會、對人生終極關懷的價值追求,愛國主義情懷和歷史責任感淡化,從根本上失去了創新動力。
其途徑主要有:
1.大力營造創新氛圍,形成革故鼎新的社會風氣。在全社會破除因循守舊、不愿冒尖的思維習性,培養敢為人先、勇冒風險的創新意識,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氛圍;破除唯上、唯書、唯官、唯師的陋俗,培育學術批判、挑戰權威的意識,寬容包容不同學派和各種學說觀點,形成包容的社會氛圍;鼓勵后輩冒尖,機會面前人人平等,不論資排輩,允許人性化、多樣化存在,承認、保護個性發展,鼓勵標新立異、大膽開拓,形成尊重個性的社會氛圍。
2.大力推進機制創新,完善維護創新權益的機制。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保障創新成果不被侵犯;簡政放權,規范行政領導與學術研究界限,杜絕行政侵權,純潔學術風氣,為創新型人才權益保護提供政策制度支持;改進成果評價機制,建立以創新為根本價值取向的評價體系,讓原創性成果能夠得到應有地位和尊重;完善人才競爭機制,建立崗位流動和淘汰制度,從機制上打破“鐵飯碗”,讓人才在競爭氛圍中不斷進取、不斷創新、增加才干;完善國際交流機制,加強文化領域人才國際交流,在全球視野中促進文化和人才走向世界;完善民辦機構、公民個體獨立創作機制,大力推進文化創新產業化,鼓勵民辦機構、公民個人進行哲學社會科學的獨立研究及文學藝術的獨立創作,促進人才脫穎而出;健全激勵創新的國家榮譽機制,盡快建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院士制度,設立國家級文化創新獎和以表彰“人”為重點的終身成就獎。
3.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目標。不僅要把目標定位在培養社會主義的勞動者和接班人上,而且要鮮明地定位在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創造者上;更新教育理念,改變過于重共性教育而輕個性教育、過于重義務教育而輕權利教育、過于重紀律教育而輕自由教育等不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理念;改進教育方式方法,改變單純灌輸、教材一統、課堂單一的教育方式方法,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教學,增加社會實踐性環節,激發學生好奇心、質疑心、挑戰心、冒險心和探索精神;改革教育評價制度,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基本出發點,培養創新精神、創新意識為基本內涵,著力改變重考分評價而輕綜合評價、重規范評價而輕創新評價、重結果評價而輕過程評價、重他人評價而輕自我評價、重專家評價而輕社會評價等觀念和制度。
4.大力培塑人文情懷。破除文化領域急功近利、追名逐利、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緒,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人文傳統,倡導淡泊名利、志存高遠、心系黎民的道德情操和堅忍不拔、頑強拼搏、“十年磨一劍”的優良品質,并使之成為文人的重要價值觀。
反思我國教育,長時期以來,為什么出不了像蔡元培、魯迅、錢鐘書這樣的大師級人才?其重要原因是教育上的平均主義。而高考指揮棒又是導致教育平均主義的主要原因。有一句喊了多年的響亮口號:“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實際上分數不完全等于能力,也無法準確地衡量一個人的全面素質。分數使胡鈴心、崔利靜這樣這樣有特殊才能的學生無法脫穎而出。錢鐘書考清華,國文、外語第一,數學卻只考了15分;臧克家考大學時數學為零分,作文也只有3句話;蘇步青上小學時3個學期的成績都是全班倒數第一,但他們都顯露出獨特的個性和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如果他們當時都被拒之于高校門外,何來名震海內外的大師?
在堅持高考,使大多數人能享受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權利的同時,要開通兩個渠道,其一是高校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可將在某方面才華已顯露但還未得到社會承認的學生錄取到大學來培養。其二是讓那些“在科學研究、創造發明以及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就的學生,免試進入高等院校學習”。這部分人往往是才華已顯露,在社會上已有一定影響。讓這些人才進入高校深造,中國才有希望出現大師級人才。
那么如何鑒定一個學生是否專才、奇才或偏才呢?由誰來鑒定呢?建議成立專門機構,鑒定過程全部公開,接受社會監督。要按照學校隸屬關系建立中央和省兩級考評委員會,專才、奇才和偏才免考入學可由學生自己申報,學校推薦,經過初審,再由專家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