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改革開放的30年,經歷了世界軍事格局從美蘇兩極對峙到一超多強局面的形成,世界軍事格局的變化為我國的國防和軍隊建設事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由于國際戰略格局中不確定因素的增多,我國面臨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國的快速發展與和平崛起極大的促進了世界軍事的多極化進程,不斷推動著國際戰略格局的發展與重組。
一、世界軍事格局逐步走向多極化
1991年蘇聯的解體宣告了兩極對峙格局的終結,各國紛紛進行戰略調整,各種力量重新分化組合,各類區域性組織日趨活躍,多個力量中心正在形成,世界軍事格局呈現出一些新變化與新特點。
(一)在多極化格局中,世界軍事“一超多強”的局面將長期存在。
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超級大國,借助自身國內經濟的強勁增長和信息技術領域內的一馬當先,美國軍事上的“一超”優勢更加凸顯,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三位一體”的核進攻能力、陸海空三軍的全球投送能力、全天候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和最先進的軍事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而且還在積極謀求發展世界上最強大的戰略防御能力。雖然多極化趨勢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俄羅斯等“諸強”的軍事實力也在不斷增長,各國軍事力量逐漸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衡的關系,但是由于意識形態、民族、宗教、文化等原因,世界多極化格局充滿了變數,可以預計,美國軍事上超強地位在短期內無人可以趕超,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美國將繼續保持唯一超級大國地位,這一基本事實使得多極化進程不會發展得很快;同時,“多強”力量的逐步增大,與美國的差距趨于縮小,也使美國建立單極世界的企圖難以實現。“一超多強”的局面還將維持相當長的時間,多極化進程將在曲折中前進。
(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深刻影響著國際安全態勢。
經濟全球化要求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產品、資源、資金、科學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流動和優化配置。這樣世界各國之間必然會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經濟全球化一方面極大地擴大了各大國之間的利益聯系,使得大國的相互依存性增強,有力地制約了大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沖破了發展中國家的國門,拉近了窮人和富人、不同宗教和文化傳統之間的距離,財富加速向發達國家聚集,弱勢國家變得更為貧窮落后。各國近距離的接觸增大了摩擦和碰撞的幾率,也促進了恐怖主義人員、資金、技術的全球流動,加上某些發達國家無視發展中國家的尊嚴,恃強凌弱,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因此,怨恨和仇恨的禍根在宗教和極端思想的促動下,很容易形成復仇勢力。雖然我們不能把當今世界軍事格局的塑造完全歸結于經濟全球化的結果,但應該認識到,經濟全球化對當今的國際社會的性質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為當今世界的結構重組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催化動力。
(三)國際“反恐”斗爭直接牽動著世界軍事格局的演變。
恐怖主義的產生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現實背景,它是政治、經濟、民族、宗教等多種矛盾相互交織的產物。現代恐怖主義的惡性膨脹是因為和平與發展問題長期未能得到有效解決。伊斯蘭激進勢力的興起,穆斯林民眾強烈的反美情緒,宗教極端組織的暴力行動等,本質上都是南北矛盾激化的表現,是全球范圍內貧富兩極分化的必然結果。恐怖主義的泛濫,表明發展中國家中激進勢力對美國霸權主義采取了以恐反霸、以暴抗暴的態度,是第三世界底層絕望反抗的表現,是伊斯蘭極端勢力反西方怨恨情緒的盲目發泄。恐怖勢力日益成為“非常軍事力量”,對各國的國防和軍隊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國家把對付恐怖勢力作為軍隊的一項重要任務。伊拉克戰爭后,國際“反恐”斗爭出現了擴大化和長期化的新動向,美國在“反恐”問題上推行雙重標準,其借助“反恐”掃除稱霸世界的絆腳石的企圖暴露無遺。可以斷言,在南北矛盾沒有根本緩和之前,在美國沒有放棄霸權主義的政策之前,滋生恐怖主義的土壤將繼續存在下去。恐怖主義與反恐怖主義的斗爭將長期成為國際安全中的焦點,直接牽動著世界軍事格局的調整與演變。
二、世界軍事格局的調整變化對我國的深刻影響
我國作為世界軍事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戰略格局的調整與變化給我國的國防和軍隊建設提供了難得機遇,同時,由于不穩定因素的增加,我國的國防和軍隊建設事業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一)世界軍事格局的調整變化為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創造了重要機遇。
1. 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為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國際政治環境。隨著國際合作的不斷加強,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得到穩定和鞏固,各國紛紛將戰略重心放在綜合國力的提高上,“9·11”事件和“反恐”斗爭為大國增進良性互動和加強合作提供了新的動力和契機,國際政治環境隨之得到極大的改善,這為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跨躍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條件和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
2. 新軍事革命的興起與發展為我國軍隊的復合式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當今世界,新軍事革命迅猛發展,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目前我國國防與軍隊建設中面臨著許多突出問題,隨著以信息戰爭為主要特征的新戰爭形態的出現,我軍現代化程度和戰斗力水平與未來高技術戰爭的需要不相適應的主要矛盾將更加突出。新軍事革命為我國創造了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機遇,為我國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軍隊建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
(二)世界軍事格局的調整變化對我國軍隊的跨越式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
1. 國際形勢錯綜復雜,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的增多對我國軍隊建設形成嚴重牽制。隨著“反恐”戰爭的深入展開,國際形勢更加錯綜復雜,局部戰爭和地區局勢的動蕩,對總體上和平、緩和、穩定的國際形勢的沖擊和挑戰逐步增大。恐怖主義的膨脹泛濫,熱點地區的矛盾加劇與沖突升級,都可能會引發嚴重的不測后果。我國鄰國眾多,周邊許多地區都是敏感區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的增多使得我國周邊環境更加復雜多變,增加了我國進行戰略判斷的難度,嚴重牽制了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事業的全面深入發展。
2. 新軍事革命的迅猛發展可能會進一步拉大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軍事格局中可能處于不利地位。目前我國的經濟、技術、軍事發展水平還遠不能適應新軍事革命的迅猛發展,西方大國憑借其先進的科學技術,正在研制和裝備以信息武器為主的新一代武器裝備,其軍力水平將發生質的變化。而包括我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無論是高技術武器裝備的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隨著新軍事革命的發展,軍事強國與弱國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霸權主義國家有可能更加有恃無恐,為所欲為。中小國家在國際軍事斗爭中有可能處于更為不利的境地。
3. “新干涉主義”日漸抬頭對我國的政治安全和軍隊建設構成嚴重威脅。“新干涉主義”以人道主義和捍衛西方共同的價值觀為借口,打著“人權高于主權”、“人權無國界”等旗號,推行霸權主義,構筑有利于西方的國際關系新秩序。以科索沃危機為契機,“新干涉主義”正在西方乃至全球日漸抬頭。它作為一種處理國際問題的模式,在美國及其盟國的推動下,在理論上日漸完備,在行動上日漸制度化、模式化。“新干涉主義”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和迷惑性,對我國的反“和平演變”提出了嚴峻考驗,極大地阻礙了我國營造有利的外部發展環境,對我國的政治安全和軍隊建設構成嚴重威脅。
三、我國在世界軍事格局中的地位與作用
面對大調整、大變革中的世界軍事格局,我國始終堅持和貫徹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方針,發展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軍事合作關系,確立了與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長遠目標。
(一)中國倡導的“和諧世界”理念正在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因素。
中華民族歷來熱愛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諧,在對外交往中始終秉承“和為貴”、“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精神,主張“協和萬邦”、“和而不同”,提倡“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胡錦濤同志2005年4月22日在雅加達亞非峰會上第一次提出“推動不同文明友好相處、平等對話、 發展繁榮,共同構建一個和諧世界”的講話發表以來,“和諧世界”這一傳承了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理念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正在被世界所認可和接受。當今世界,要和平、促發展、謀合作已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建立“和諧世界”的主張順應了時代潮流,道出了各國人民的心聲,從人類繁榮與和平的高度和負責任大國的視野,勾畫出的新的安全觀,正在逐步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因素。
(二)中國的日益強大有力地推動著世界軍事格局多極化進程。
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我國主動加強了與外部世界的聯系,不僅在亞太地區,而且在全球性國際事務中不斷“有所作為”、擴大影響。有力地推動了同各大國關系長期穩定、健康發展。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得到全面推進,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繼續深化,中國同歐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健康、穩定地向前發展,同其他大國也保持著良好合作關系。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重大國際問題的解決越來越離不開中國的參與,我國已經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在當今世界樹立起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有力地推動著世界軍事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三)中國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為我國軍隊的復合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的30年間,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經濟實力迅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顯著提高。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為國防和軍隊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對軍隊的復合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把握世界軍事格局的調整變化趨勢,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推進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復合式發展,事關國家興盛、民族復興。我們要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抓住機遇,用好機遇,在日益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牢牢掌握主動權,奮力開拓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