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軍在做好軍事斗爭準備實踐中,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的重大變化和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趨勢,正確處理若干具有全局意義的重大問題,形成了關于推進軍事斗爭準備的新思想,使我們對新時期軍事斗爭準備規律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一、跟蹤國際政治局勢和世界軍事變化趨勢,及時實現指導思想戰略性轉變,是做好軍事斗爭準備的基本前提

準確的戰略判斷是科學決策的前提。改革開放30年,國際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軍事變化日新月異。我軍及時根據新的形勢變化,對軍事斗爭準備指導思想實施了三次重大的調整,實現戰略性轉變,有效地做好各項軍事斗爭準備工作的戰略水平。
第一次轉變是20世紀80年代初中期。中國共產黨“九大”政治報告提出“我們做好充分準備,準備他們大打、準備他們早打、準備他們打核戰爭”,使我軍軍事斗爭準備指導思想放在時刻準備打大仗上,即準備應對機械化條件下的大規模全面戰爭。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全國和全軍上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和“山、散、洞”建設,由于軍事斗爭準備充分,有效地懾阻了敵軍對我軍開展大規模軍事行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以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從戰后的歷史事實出發,重新考察了世界戰略格局,全面分析了當今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格局的新特點和新變化,冷靜果斷地作出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大戰有可能避免,而圍繞邊境領土爭端和海上利益等問題誘發的局部戰爭和軍事沖突將成為今后突出的問題。這一思想指明了軍事斗爭準備的新方向,即我軍軍事斗爭準備由應對全面戰爭轉向應對局部戰爭。由此,我軍開始實施了百萬大裁軍行動,使軍隊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開創了軍事斗爭準備精兵備戰的新時期。
第二次轉變是20世紀90年代初。震驚世界的海灣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實施了外科手術式打擊。在戰爭中展現了一大批應用現代微電子技術、光電技術、精確制導技術、新材料技術、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等高技術的武器裝備,使現代戰爭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以高技術武器裝備為主的常規戰爭已成為現代戰爭的主要形式。1993年,中央軍委根據戰爭變化新態勢,制定了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提出軍事斗爭準備基點,由應付一般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轉變為準備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這一重大轉變表明我軍開始對現代戰爭面貌的變化進行戰略性跟蹤。
第三次轉變是21世紀初。隨著世界新軍事變革的迅猛發展,信息化正在成為軍隊戰斗力的倍增器。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化武器裝備的大量涌現,引起了作戰方式、指揮方式、部隊編制體制、戰場建設、軍事觀念和軍事理論的一系列變革,使戰爭形態從機械化戰爭轉到了信息化戰爭。發達國家軍事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立足現實條件,適應世界軍事信息化發展的大勢。為此,中央軍委胡主席提出,必須提高以信息化為核心的戰斗力,瞄準時代發展的最前沿,把握新軍事變革的發展趨勢,在做好軍事斗爭準備中推進我軍信息化建設,在加速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做好軍事斗爭準備,軍事斗爭準備基點著眼于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這一轉變表明我們黨完成了對現代戰爭本質的探索,對軍事斗爭準備規律的認識更加明晰。
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證明,跟蹤和把握世界軍事發展趨勢,及時實施軍事斗爭準備指導思想的戰略性轉變,才能指引軍事斗爭準備的發展方向,并使軍事斗爭準備科學、有效地進行,這是做好軍事斗爭準備必須遵循的一條基本規律。
二、加強軍事訓練,不斷提高戰斗力,是增強軍事斗爭準備質量的根本措施
軍事斗爭準備是軍隊最重要的戰略任務,完成這一戰略任務,經常的、大量的準備工作就是要抓好軍事訓練。戰爭勝負的角逐從來不始于戰火燃起時,而是在平時,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孫子曾指出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平時準備越充分,和平的希望就越多,軍事訓練的戰略意義正在于此。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軍委在各個時期,始終把加強軍事訓練,提高戰斗力作為軍事斗爭準備的中心工作來抓,并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全軍各部隊學習貫徹胡主席關于大抓軍事訓練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強烈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進一步興起大抓軍事訓練的熱潮,積極推進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轉變。隨著編制體制調整和裁減員額20萬任務的完成,我軍的編成結構更加科學。規模適度、結構合理、機構精干、指揮靈便的新型軍隊體制編制正在形成。新一代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從2002年開始實施,基地化訓練、模擬化訓練、網絡化訓練取得明顯進展。全軍各種類型師、旅、團級作戰部隊的合同戰術訓練初步實現基地化,初步建成各軍兵種戰役、戰術指揮訓練模擬系統和“全軍院校作戰(聯合)實驗室訓練模擬系統”,建成了各軍區、軍兵種和各級指揮院校局域網互聯互通的軍事訓練網絡系統。近年來,全軍各部隊大力加強首長機關訓練、聯合作戰訓練、專業技術訓練、新裝備訓練和院校教育訓練,堅持從難從嚴從實戰需要出發積極開展復雜電磁環境下的訓練,全面增強了官兵的綜合素質,部隊信息化條件下的實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和檢驗。
總而言之,始終把主要精力放在訓練戰備工作上,放在提高部隊戰斗力上,才能確保隨時能夠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
三、加快培養軍事人才,不斷推進武器裝備建設,是夯實軍事斗爭準備基礎的重要途徑

現代戰爭的較量說到底是人才的較量,誰擁有高素質軍事人才誰就擁有戰爭的主動權。現代戰爭沒有前后方之分,只有扎實做好軍事人才儲備,未來一旦有戰事,才能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軍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干部占大多數,這對于做好軍事斗爭準備極為不利。為此,中央軍委著眼軍事斗爭準備需要,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加快軍事人才培養步伐。自1980年開始,我軍逐步改變了從士兵中直接提拔干部的制度,要求預提軍官必須經過院校培訓,從而提高軍隊干部素質。2001年,國務院、中央軍委頒布了《關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養軍隊干部制度的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院校工作條例》和《軍隊院校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全軍首批試點單位已與地方名牌大學簽訂了培養協議。至今全軍已先后與100多所地方高校簽訂了依托培養協議,接收地方大學生和招收選拔國防生數萬人。與此同時,我軍還向20多個國家派出軍事留學生。30年來,全軍經過院校培訓的干部已達80%以上,學歷層次也比過去大大提高,從而鍛造了一支懂技能、善指揮的高素質軍事人才隊伍,為加速推進軍事斗爭準備提供了有力支撐。
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先進的武器裝備更是形成強大戰斗力的重要物質基礎。把武器裝備建設搞上去,是做好軍事斗爭準備的當務之急。30年來,國防科技工業研發能力顯著提升,數字化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加工制造效率大幅提高,研制周期平均縮短三分之一,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制約武器裝備和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獲重大突破,武器裝備建設取得質的飛躍,技術水平大幅度提升,質量可靠性顯著改善,一大批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完成了設計定型試驗,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了新生產、改裝裝備生產和改裝任務等。使軍隊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我軍武器裝備實現了跨代躍升,有效提高了作戰能力,確保在任何時候都能有效應對危機、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
30年軍事改革的實踐昭示我們,高素質軍事人才和高技術武器裝備,是打贏信息化戰爭的兩個必備要素,是軍事斗爭準備的基本內容。只有加速提高軍事人才素質,不斷推進武器裝備更新,才能使軍事斗爭準備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