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世界震驚。在牽系所有中國人的救援大行動中,天上的衛星為抗震救災做出獨特貢獻。目前,中國共有九種型號十五顆衛星為抗震救災提供支援。

“導航星”定位緊急救援
道路中斷,通信中斷。汶川地震發生后,震中附近的重災區失去了和外界的一切通訊聯系。緊急情況下,過去曾在我國多種救援場合大顯身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再次發揮了巨大作用。
5月12日晚22點左右,首批武警官兵到達地震重災區,并使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用戶終端機連夜陸續發回實時災情數據,通過北斗導航定位衛星為地震重災區發出了第一束生命急救電波。13日,一支攜帶“北斗一號”終端機的部隊,從中午12點開始,沿著四川馬爾康、黑水、理縣到汶川的317國道,以每小時6千米左右的速度一路徒步急進。6小時后,這批擔負著急救任務的部隊,進入離縣城40千米左右的汶川境內。路途中,他們把偵測到的災情準確發給救災指揮部,北斗導航定位衛星再次架起了救災現場和后方指揮部之間的急救連線。
另一場通信急救戰役也在北京打響。
地震發生當日下午,中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管理中心一片繁忙。在得知地震后的第一時間,該中心工作人員立即啟動了應急預案,緊急調撥1000臺北斗用戶終端機捐贈給抗震救災一線的救援部隊。13日上午,首批296臺終端機順利抵達成都。與此同時,該中心緊急實行24小時全時段、一崗多人值班制度,實時監測終端機使用人員所在位置,分析判斷急救信息,隨時為救援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災害急救中,定位通信是災害現場和施救部門之間最重要的信息通道。”該中心負責人一邊忙著各種協調工作,一邊告訴記者。在此次救援活動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自身具有的覆蓋范圍廣、受地面影響小、定位報告及時等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成為救援指揮部和前方救援人員最有力的通信助手,最大限度地保證了“72小時黃金搶救時間”的最有效利用。

“通信星”接通急救生命線
5月12日晚上,國內外觀眾通過中央電視臺、四川電視臺、東方衛視等電視媒體,及時了解到了汶川地震的新聞和信息,而緊急開通4個臨時電視傳輸通道的正是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聯合組建的中國直播衛星有限公司。隨后,該公司又為多家電視媒體開通了10個臨時電視傳輸通道。
據中國直播衛星有限公司董事長程廣仁介紹,由該公司運營管理的“鑫諾一號”、“鑫諾三號”等在軌通信廣播衛星,在這次抗震救災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地震發生后,按照國務院領導提出的“運輸是基礎,通信是關鍵”和“衛星通信是重要手段”等重要指示精神,該公司立即對抗震救災工作進行了部署,積極為衛星用戶提供技術支持。技術服務人員迅速與人民銀行、武警部隊及電信、網通、聯通、移動等多家重要用戶,以及廣播電視用戶進行了緊急溝通,商討應急措施。
地震后的通信和廣播電視傳輸保障要求很高,該公司快速啟動了一級應急技術保障預案,指定專項人員隨時與上級保持密切聯系。為了加強用戶空間段的保障,在各時段都有工程師領班。該公司還專門對在軌衛星各頻段可使用的備份頻段進行了梳理,為抗震救災空間段資源保障做好了準備,并及時為中國聯通、武警部隊等用戶緊急提供了衛星資源和擴容寬帶資源。
根據中國移動的需要,中國直播衛星有限公司設法通過內部資源調整,緊急準備了轉發器帶寬,滿足了11輛中國移動應急通信車赴災區現場使用的要求。汶川、茂縣、綿陽等重災區依靠衛星電話,迅速恢復了通信聯系。開進北川等受災地區的應急通信車,保障了抗震救災的通信暢通。

“氣象星”細觀災區風云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為抗震救災提供優質服務”,掛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辦公樓門前的標語格外引人注目。據該中心主任楊軍和氣象專家們介紹,地震發生后,中國氣象局立即啟動了氣象應急響應,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開始24小時值班響應,通過我國的風云一號D衛星、風云二號C衛星和D衛星以及國外衛星資料,密切觀察和分析災區氣象情況,及時為災區提供氣象服務。
氣象專家們根據風云二號兩顆衛星云圖,先后對災區5月12日和13日的天氣情況作出了白天有短暫晴空、晚上有降雨的分析,為前方救援部隊的行動提供了依據。目前,氣象專家們每天各個時段都在利用風云二號衛星的資料做出災區原分辨率云圖。為了嚴密觀測災區天氣變化,為前方救援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5月15日,該中心提前啟動了風云二號兩顆衛星加密觀測預案,兩顆衛星15分鐘交替觀測災區天氣情況。
風云一號D衛星是一顆極軌衛星,每天清晨過境,目前已經超期服役,但其上佳的表現令氣象專家們贊嘆不已。震后大雨滂沱,這顆衛星觀測到了災區西部高海拔山區的新增積雪。15日,又觀測到了四川茂縣等地山區清晨有大霧覆蓋。專家們說,通過這顆衛星觀測和地表數據綜合分析,得到災區詳細氣象條件的變化,為進一步做好抗震救災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資源星”實時監測震區災情
5月12日15點左右,地震災情發生后不到一個小時,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案緊急啟動,中巴地球資源衛星開始密切關注災情的發展。“我們要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用的數據為救援活動提供決策支持。”該中心主任郭建寧給工作人員下達了指令。10分鐘后,工作人員即各就各位,開始了緊張而有序的震區監測圖像檢索和處理工作。
當天,中心查詢并下載了受災區域存檔的資源衛星CCD相機數據70景、HR相機數據400余景,并通過空間和重大災害國際憲章組織獲取了其他國家的衛星影像,以最快的方式及時將圖像數據提供給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科技部、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地震局和國家減災中心等相關單位。
由于僅靠現有在軌穩定運行的資源02B星無法滿足每天對震區災情進行監測的要求,在軟件仿真的基礎上,超期服役的資源02星于13日9點被重新啟動,實現了雙星協同運行,滿足了監測需求。雖然當天震區云層覆蓋,難以完成受災信息提取,但該中心的工作人員認真比對了震前的影像數據,最大限度地給救災工作提供了決策參考資料。

根據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副總經理雷凡培和袁家軍的要求,連日來,為了最快地把衛星數據傳送給救災指揮部和其他相關部門,該中心工作人員把對災區人民的牽掛化作日夜奮戰的動力。從衛星經過震區上空到數據處理成像需近4個小時,此間,工作人員擔心海量的原始數據通過光纖傳送可能會耽誤時間,于是派專人從位于北京密云的地面接收站直接開車把存儲硬盤運回中心進行處理,最有效地節省了時間。而對于更加精細的二級產品,工作人員連夜工作到第二天早上8點左右,才把數據處理完。“只要有衛星的數據傳下來,我們就以最快的速度處理出影像圖來,早一秒鐘就可能給被困的生命帶來希望。”郭建寧說。
在隨后幾天救災的關鍵時期,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爭取每天安排1顆資源衛星經過震區并成像。同時,我國其他領域的遙感衛星和美國、印度、日本、法國、加拿大等國家的衛星通過國際減災合作機制也在陸續提供各種數據,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緊密配合有關單位,將這些數據處理后在第一時間發給救援指揮部。
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
值班全球抗災
《空間和重大災害國際憲章》(簡稱CHARTER)是由歐洲空間局和加拿大航天局發起建立的減災合作機制。該機制通過利用其成員機構提供的衛星資源,向遭受重大災害的國家無償提供相關的數據和信息,以協助受災國家對災害進行監測和評估。自2000年正式宣布投入運作以來,該機制已經啟動百次,向有關受災國提供針對洪災、滑坡、地震、林火、颶風和火山等災害的數據支持。

2008年1月22日,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順利通過了CHARTER的ECO資格考試。
2008年4月28日至2008年5月5日,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正式開始擔任ECO值班工作。在此期間,共接到災害請求3個,分別為加拿大水災、智利火山地震和緬甸颶風,災害發生頻率之高在CHARTER史上也是罕見的。中心值班小組成員經過日夜緊張工作,及時對用戶請求做出反應,安排了包括歐洲空間局、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加拿大航天局、日本宇宙航天研究開發機構、印度空間研究組織、英國國家空間中心等多個航天機構的衛星資源,同時提供了中巴資源衛星數據,對受災區域評估和減災工作發揮了重大作用。
CHARTER執行秘書處、受災國和各成員機構分別對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此次ECO值班工作表現予以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