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第一聲春雷掀開了改革開放、民族復興的偉大序幕,由此整個中國走進了快速穩定發展的新階段。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經過30年的努力,廣西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這離不開基礎教育事業對民族人口素質提高方面的有力支撐。
改革開放30年,廣西基礎教育取得實質性進展,深入開展了包括教育體制、機制、模式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改革;成功構建了符合廣西區情實際的民族教育體系;實現“兩基”目標;財政不斷加大教育投入,辦學條件極大改善,城鄉中小學校免收學雜費,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義務教育;發展了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等教育類型;全區從35%以上的文盲半文盲人口發展到人均受教育8年以上,實現了人口素質水平整體提升;完善了形式多樣的人才培養、培訓機制和管理體制,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高;新一輪課程教學改革使教育模式和教學方式發生深刻的變化,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等等。
展望未來,廣西基礎教育事業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在充分肯定歷史成就的同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基礎教育發展還面臨著一些深層次矛盾的挑戰:人民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與基礎教育相對落后現狀的矛盾;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問題與寄宿制學校規模、管理、容量的矛盾;學校硬件設備建設與軟件配套建設的矛盾;學生生活質量提高與資金投入、制度完善的矛盾;素質教育實施與應試教育碰撞并存的矛盾;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與經濟發展落后地區人才引進及培養、培訓機制的矛盾;教育資金投入需求提高與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等等。我們應該以妥善解決深層次的矛盾作為工作的起點,不斷推進廣西基礎教育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站在歷史的新起點,迎接新的機遇與挑戰,全面推進教育事業發展,就應善于對歷史進行經驗總結,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摸著石頭過河”的偉大探索中創造和積累的很多經驗。這些經驗是被證明有效的,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我們應該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實踐中運用經驗并不斷對其進行修正與完善,為創造下一次跨越式發展提供堅定的理論基礎。
改革開放30年廣西基礎教育取得實質性發展,經驗是多方面的:
第一,是牢牢把握好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大方向的結果。鄧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以及“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刻闡明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各級黨委、政府依此作為制定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各項戰略部署的土線和依據,只有牢牢把握好這個方向,教育改革與發展事業才不走彎路、不偏航。
第二,是黨委和政府重視并堅持將教育作為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的實踐的結果。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30年間,黨委和政府將教育事業擺在有效發展的戰略地位,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集中精力和財力,積極實踐“科教興桂”戰略,重視、認真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構建充滿生機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為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堅定有力的支撐。黨委和政府對教育事業認識水平提高,對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視程度提高,是教育改革與發展得以保持穩健步伐的重要動力。
第三,是廣大人民群眾大力支持的結果。30年間,為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發展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黨委和政府提供了多種渠道鼓勵和支持人民群眾參與到教育改革、捐資助學、捐資辦學等支教、興教的活動中來。營造人民扶持教育、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氛圍,全社會擰成一股合力推進教育改車與發展,是教育改革與發展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第四,是認清形勢,堅持改革創新的結果。30年間,黨委和政府在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各項戰略部署的基礎上,遵循教育規律和客觀規律,大膽吸收借鑒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成果,從正確處理各種矛盾入手,通過調查研究,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索和實踐,尋求更符合廣西區情實際的教育發展目標、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有重點、有秩序、逐步發展和完善教育管理體制和機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保證教育事業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五,是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的結果。30年間,廣西基礎教育開展了包括教育體制、機制、模式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改革。改革,既是對傳統體制的革新也是利益的大調整,不安定因素勢必會增多,這些問題不得到及時有效解決,將影響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大局。通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把教育戰線的思想統一到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黨中央的重要決策上,保持教育領域的穩定,廣西基礎教育事業才得以在穩定中繼續推進改革和發展。
展望未來,廣西基礎教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認真總結改革開放30年來的偉大實踐經驗,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以開拓進取的心態迎接新一輪機遇與挑戰,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事業,再創廣西教育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