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廣西基礎教育取得了輝煌成就。為紀念改革開放3。年,并慶祝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50年,本刊特邀請自治區教育廳有關處室領導撰文暢談三十年來廣西基礎教育取得的輝煌成就、當前面對的新任務和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思路,以饗讀者。
1986年國家頒布《義務教育法》和1988年國務院發布《掃除文盲工作條例》以后,我區按照國家要求,開始依法實施義務教育和掃除文盲工作。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簡稱“兩基”)的偉大戰略目標。10多年來,尤其是2004年實施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以來,我區的“兩基”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終于在2007年6月順利通過國家的督導檢查驗收,教育部于2007年7月認定廣西實現了“兩基”目標。
我區的“兩基”工作取得了以下豐碩成果:
一是普及程度提前達標。2006~2007學年度,全區小學凈入學率達到99.25%(國家要求達到99%以上),輟學率0.18%(國家要求控制在1%以下);初中階段入學率102.48%(國家要求達到95%左右),輟學率1.56%(國家要求控制在3%左右);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78.94%;15周歲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98.6%;17周歲人口中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92.55%;15周歲人口文盲率0.02%。這些指標都提前達到了國家規定的標準要求。
二是辦學條件極大改善。1991年以來,我區投入“兩基”的經費242.33億元(不含教職工工資、補貼),其中中央42.64億元,自治區本級23.22億元,市級36.91億元,縣級105.12億元,鄉級14.99億元,社會捐助19.45億元,投入中小學校建設,使全區辦學條件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一是校舍面積達到4322.43萬平方米,比1990年增長78.65%,小學生均校舍(不含危房)達到5.39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不含危房)達到7.24平方米;中小學校具備教室、宿舍、辦公室、食堂、廁所等必備基礎設施;二是小學基本具備“五室一場”(實驗室、儀器室、圖書閱覽室、體育衛生室、少先隊活動室和運動場),初中全部具備“八室一場”(實驗室、儀器室、圖書室、閱覽室、體育室、衛生室、團隊活動室、會議室和運動場);三是農村初中絕大部分是寄宿制學校,需要寄宿的農村小學也基本具備寄宿條件,確保學生“進得來”。小學寄宿生311273人,占農村學生總數的7.32%,初中寄宿生1670586人,占農村學生總數的80.18%。小學、初中教學儀器設備按不同類型學校標準要求的配齊率分別為91.81%和95.59%;小學生均圖書為11.07冊,初中生均圖書為12.7冊。
三是民族教育迅速發展。我區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發展民族教育。一是撥出專款,建設獨立建制的民族小學157所,民族初中36所;二是在24個民族縣、邊境縣、革命老區縣50多所中小學舉辦寄宿制民族高小班、初中班;三是全區每年投入1400萬元,其中自治區本級投入950萬元,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寄宿民族班學生生活補助標準,每生每年小學由234元提高到500元,初中由336元提高到600元,享受補助的學生,由“兩基”攻堅前2003年的15630人增加到2006年的38550人,增長1.47倍。四是采取措施重點提高民族學生在其他學校的入學率。經評估驗收,百色、河池、崇左、來賓、柳州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生均校舍面積、校舍質量、教學設備水平等,達到全區平均水平。少數民族在校學生所占比例也大大高于少數民族學齡人口所占的比例。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區農村地區教育落后狀況。
四是完善教育管理體制。2001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堅決貫徹《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撤銷鄉鎮教育管理機構,實行“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這是農村義務教育的“治本之策”,徹底改變了過去那種由“人民群眾集資辦學”的局面,實行“人民教育政府辦”,在國務院領導下,省級政府負責統籌,以縣為主進行管理;教師工資也由縣財政統一發放,徹底解決了長期以來拖欠教職工工資問題。
五是建立完善保障機制。2006年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此后又不斷完善,使義務教育的發展得到充分保障。一是由中央和自治區本級按8:2的比例分擔,每年投入我區10億左右,為631.6萬名中小學生免學雜費,受益學生占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90.86%,二是由中央和自治區本級按8:2的比例分擔,每年投人我區0.6億元,提高學校公用經費標準(每年小學生均10元,初中生均15元),保證學校正常運轉;三是由中央和自治區本級按5:5的比例分擔,每年投入我區4.1億元,維修改造中小學校舍65.5萬平方米左右。免學雜費和免農業稅一起被我區群眾贊頌為開天辟地以來從未有過的“種田不納稅,讀書不交費”。
六是提高教師整體素質。自治區人民政府與國家簽訂的“兩基”攻堅責任書規定,到2007年,教師學歷合格率小學達到95%,初中達到90%。經過努力,2006年全區小學教師206912人,學歷合格教師203244人,合格率98.23%:初中教師116325人,學歷合格教師111813人,合格率96.12%,均高于責任書規定的要求。2001年以來補充的教師學歷合格率,小學、初中均達到100%。小學、初中校長全部經過崗位培訓并取得合格證書。小學專任教師生師比為22.24:1,初中專任教師生師比為19.69:1,符合國家要求;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各地加強了編制管理,有空編的地方通過考試招聘,錄用代課人員為公辦教師,同時也做好清退代課人員工作,使代課人員由最多的15萬多人減少到不足3萬人。
七是教育質量全面提高。我區全面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一是開展課程改革,從2001年開始進行試點,從城市向農村逐步推進,目前各縣的小學、初中起始年級已全部進入課程改革實驗階段。課程改革的推進,使學校管理在優化,教師觀念在更新,教學方法在改進,教育質量在提高。二是高度重視德育工作,始終堅持德育為首,把德育工作置于素質教育的核心位置,不斷充實德育內容,改革德育方式,拓寬德育途徑,有效,地提高了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三是加強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場所建設,2001年以來,全區共立項建設77個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使素質教育從校內向校外延伸。四是堅持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創新和科普教育活動。
八是掃盲工作成績顯著。各級政府采取多種形式,大力掃除青壯年文盲,到1998年全自治區掃盲工作通過國家驗收。此后繼續開展掃除剩余文盲和掃盲后繼續教育,經過多年的努力,文盲率已下降至2%以下。在鞏固掃盲工作中,大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先后實施“教育興農金色項目”、“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傳播項目”,把掃盲與實用技術培訓結合起來,充分利用鄉、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組織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和實用技術培訓,把先進文化和實用科學技術源源不斷地傳播到廣大農村,為新農村建設培養新型農民。2001年以來,每年培訓農民500萬人(次)以上。
由于我區經濟發展落后,教育基礎薄弱,中小學校舍不足,危房多,教學儀器設備嚴重缺乏,師資隊伍水平不高,實施“兩基”困難極大。“兩基”目標的實現,是各級黨委、政府重視的結果,是各族人民努力的結果。在長期的“兩基”工作中,全區上下發揚了“各級領導‘苦抓’、各族人民‘苦干’、教育戰線‘苦戰’、社會各界‘苦幫”’的“四苦”精神。
一是各級領導“苦抓”。黨的十四大提出“兩基”目標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先后七次召開全區教育工作大會,把“兩基”工作提高到學習鄧小平理論、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執政為民的高度來認識,制定了一整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兩基”作為全區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緊抓好。各級人民政府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想方設法從有限的財力中擠出資金投入“兩基”。僅2000年至2006年期間,自治區黨委、政府在組織實施的“邊境建設大會戰”、“基層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東巴鳳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石山區五縣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以及政府為民辦實事等一系列重大建設項目中,都把基礎教育項目放在重要位置,投入6.83億元資金,建設一大批校舍以及其他基礎設施。此外,我區各級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辦學條件。1998年以來,組織實施了“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中小學布局調整項目”、“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等6項國家建設項目,共投入資金44.95億元,其中中央投入25.92億元,我區投入19.03億元。
二是各族人民“苦干”。在實施“兩基”計劃中,全區各族人民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捐款、捐物、捐工價值12.59億元。在全區各地,到處可見人民群眾參加學校建設的熱火朝天場景。秋冬缺水無法施工時,老百姓就把自家的水送到學校;山高坡陡路遠建材運不進山,老百姓就用肩挑馬馱把沙石、鋼材、水泥送到學校;一些山區學校缺乏土地,老百姓就幫助學校開山辟嶺建校園。
三是教育戰線“苦戰”。教育行政部門作為“兩基”工作的直接責任人,既為黨委、政府當好了參謀,又直接組織實施“兩基”攻堅。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與干部經常深入基層調查、分析、研究、部署、指導、實施“兩基”工作,解決“兩基”中的實際問題。他們既抓好學校基礎設施的硬件建設,又抓好學校教育教學的常規管理。廣大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在完成正常教育教學活動的同時,奮戰在“兩基”攻堅第一線,自力更生建校園。據不完全統計,全區共綠化校園1661萬平方米,建籃排球場28138個、文化長廊17.7萬米,圍墻265.4萬米等。在廣大的農村,就像人們所說那樣,最好的房子是學校,最美的環境是校園。
四是社會各界“苦幫”。實施“兩基”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的投入,也需要社會各界鼎力相助。2004年開展“兩基”攻堅以來,全區派出支教隊員10052人,講駐5650所農村中小學,支教的后援單位達8614個,通過支教渠道為貧困地區薄弱學校籌集資金1.09億元,教學儀器等物品折款2100萬元;扶助貧困生12萬余人次,培訓受援地教師、校長近25.8萬人次。41個“兩基”攻堅縣各部門普遍采取包校幫扶的辦法,包項目、包資金、包建設、包控輟、包達標。據統計,全區縣級各部門幫扶資金達到2.07億元。自治區團委開展“希望工程”活動,幫扶2億多元,建希望學校630所,資助12.8萬多名學生上學;自治區婦聯開展“春蕾計劃”活動,共籌措資金0.17億元,幫扶貧困地區辦女童班26個,建春蕾小學8所,扶持貧困女童15萬人上學。據統計,社會各界捐助“兩基”經費達19.45億元。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