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桂平各地掀起改造中小學危房熱潮,一座座新教學樓拔地而起,一所所學校舊貌換新顏。坐落于市境西端的石龍鎮石排小學,拆除了全部危房,建起一座漂亮的教學樓及校門、文化走廊、水沖式廁所等,校園作了擴建改造,實現了綠化、美化、硬化,嶄新亮麗,氣派堂皇。在全市農村小學危房改造項目中,這所壯族村寨小學特別出眾。
提起學校的巨變,村民們滿懷感激地說:“這是多靠初登三哥啊!”初登三哥叫黃初登,是在北京工作的桂平人,是石排村人的驕傲。黃初登出生于該村一個貧苦的壯族農民家庭,他在村小學讀書時,學校借用村人的破舊泥磚屋作教室,雨天屋漏雨,冬天灌寒風,讀書的艱難可想而知。初登每天放學后還要幫家里放牛、做農活。上世紀50年代在潯州高中讀初中、高中時,家里常常拿不出錢給他交學雜費和伙食費,也拿不出米給他交學校食堂開飯,他只得帶一些紅薯、芋頭等在食堂搭伙充饑,常常餓著肚子上課。他多次去醫院獻血,換取一點錢來補貼學習費用。1958年,他考上中南工業大學,成為村中第一個大學生。大學五年,他主要靠微薄的助學金和勤工儉學收入完成學業。從小學至大學,盡管學習條件、生活條件如此艱苦,但他十分珍惜這些難得的學習機會,發奮讀書,追求進步,每學期都是品學兼優。1963年大學畢業后,他被選拔到國家冶金工業部(后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工作,一千就是30多年,期間曾長期到大西北搞“三線”建設。他以忠厚正直的品質、務實能干的作風、扎實卓著的業績贏得領導和同事們的信任,從普通干部逐步晉升為司局級干部、高級工程師、總經濟師,還受聘擔任中南工業大學研究生的兼職導師,為我國有色金屬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實現了求學報國的人生抱負。
黃初登身居京城,心連鄉梓。他從自己的親身經歷,深感農民子女求學的艱辛。退休以后,他決心為家鄉建一所好學校,讓農民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以此來報答養育自己的這方熱土和父老鄉親。他的心愿得到了全家人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他回到村里,召開村民代表會議,提出了集資建校的倡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擁護。他率先慷慨地捐出自己大半輩子積蓄和家人創業所得35萬元,后逐步增加捐款,個人捐款總額約40萬元;又積極爭取得到市政府支持,發動村民和外出打工人員捐款,共籌得建校資金60多萬元。為了使每一塊錢都用到實處,確保工程質量,黃初登自始至終主持建校工作,從危房鑒定、拆除,到申請立項、設計,從購買建筑材料到每一步施工、裝修、驗收,他都一一操辦。親力親為。從開工到竣工的大半年時間里,無論烈日當空還是刮風下雨,他幾乎天天跑到工地上,指揮、監督工人施工,嚴格把好每一道質量關。中午經常忙得顧不上吃飯,就吃隨身帶來的一兩只水果、幾塊餅干,喝一杯清茶,就算一頓飯了。妻子見他累得又黑又瘦的模樣,很是心疼,勸他不要這么搏命。他說:校舍建設,安全第一。我要對每一個師生的安全負責,哪一道工序不經過我的手、我的眼,我就不放心。在黃初登的悉心操持下,石排小學重建工程在2005年秋季期開學前順利竣工。這個邊遠的壯族村寨從此有了一所校舍標準化的學校。黃初登實現了興教惠民、回報家鄉之夢。
新學校建成之后,黃初登表示繼續給學校提供支持,他熱切期望有了較好辦學條件之后,這所學校進一步提高辦學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成為一所先進的農村小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健康成長,快出人才,多出人才。近幾年,他年紀大了,回桂平的機會較少,卻一直牽掛著家鄉的學校。2007年12月,黃初登回到桂平,親自到本市先進學校城西小學,誠懇邀請該校領導到石排小學考察指導。兩所學校很快便建立了“手拉手,一幫一”支教幫扶關系。2008年春季期開學以后,石排小學領導多次帶教師到城西小學學習取經,城西小學領導也多次帶骨干教師去石排小學傳幫帶。在城西小學的熱心幫扶帶動下,石排小學正發生著喜人的變化。全體師生把“以黃初登爺爺為榜樣,勤奮學習,立志成才,建設家鄉,報效祖國”作為自己的誓言,要求自己珍惜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學校日常教育教學管理開始走上規范化軌道,教師們工作的積極性提高了,在認真上好文化課的同時,抓好經典詩文誦讀,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文體活動,引導學生辦好學習墻報,校園里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各班級開展爭先創優競賽,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大部分學生的學業成績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學校在這學期成功舉辦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文藝演出,召開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家長會,讓家長們看到了學校持續發展的希望。學校先后獲取幾項前所未有的榮譽:被定為自治區、桂平市遠程教育示范學校,被評為桂平市現代信息工作先進學校、貴港市遠程教育先進學校。
黃初登興教助學的善舉感動了壯鄉人民,桂平大地到處傳誦著他熱愛家鄉、關心教育的美德。鑲嵌在石排小學教學樓廊柱上的碑刻楹聯,由衷地表達了人們對他的贊頌:“英才楷模,求學報國凌云志;仁者風范,興教惠民赤子情。”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