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種情感,有了感恩就會擁有善于寬容和理解他人的廣闊胸懷。感恩,是一種責任,有了感恩就會擁有善于自覺回報他人和社會的良好心態。感恩,是一種力量,有了感恩就會擁有克服困難和奮勇前進的高昂斗志。同時,感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從“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的古訓到“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諺語,從《詩經》“投我以木桃,報以瓊瑤”,到孟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佳句,都是中華民族對感恩的種種表達與闡釋。這些傳統文化的精華,仍然是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寶貴資源。
在平時教學管理中,經常會遇到孩子們頂撞老師;在與家長交流過程中,也經常聽到埋怨孩子在家不聽話,囑托教師幫管教一下自己的孩子。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溺愛”泛濫。孩子們變得自私、冷漠、脆弱,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心理問題更是越來越嚴重等。面對種種狀況,我們必須進行感恩教育來重塑孩子的健康人格。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們知恩。要學會感恩,先得學會知恩,要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讓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勞動。鼓勵孩子與父母、師長坦誠交流,通過交流,使孩子體會到父母、師長工作的艱辛與付出,從此學會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教學孩子從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回顧、總結那些曾經給予自己關愛的親朋、鄰里、同學、朋友等為自己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哪些幫助。
其次是讓孩子們在感恩的環境中學會感恩。環境是無聲的教育,對孩子們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可以創設以“感恩”為主題的教育氛圍,讓孩子們的心靈在充滿感恩的氛圍中接受洗禮。1、在學校的文化長廊出版以感恩為主題的墻報,用新穎的排版、立意鮮明的內容,定期刊載有關“感恩”的個案,使孩子們從個案中學習為何要感恩、如何感恩等。2、教師引導孩子們一起閱讀并賞析感恩美文,以獲得發自內心認同,讓孩子們明確到“孝心”、“愛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道德之源。3、學校可以利用課余的時間,通過廣播為全體師生講述感恩的故事,還可以利用活動課為孩子們播放感恩故事片,讓孩子們深刻體會感恩的涵義,真正學會感恩。4、設計“感恩”的標語牌,樹立在校園的各個角落,默默地提醒孩子們應該以感恩的心態待人處事。5、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作文比賽活動。在受到環境熏陶的基礎上,讓孩子們嘗試從心底出發,通過作文來表述自己的感受、體會和感恩心跡。可從中選出優秀的作文進行評點和演講,并將優秀作文張貼在學習園地,作為對孩子們作文和品格的肯定。
最后是在實踐活動中教會孩子們感恩。教孩子學會了感恩后。還應適時為孩子提供感恩的機會引導他們效仿感恩模范,實踐感恩。1、開展“服務群眾,回報社會”主題實踐活動,如利用節假日打掃街道、宣傳科普衛生知識等。2、向自己的親人老師同學等幫助過自己的人寫感謝信。3、完成親情作業,如吃飯時為父母盛飯、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以及為父母洗一次腳等。4、結合母親節、教師節、老人節等重大的節日,親手制作親情卡或小制作贈予父母、老師、同學。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通過開展了一系列以“感恩教育”為主線的活動,使孩子們養成好習慣,喚醒一顆感恩的心,使感恩教育一步一步從“思索愛”、“尋回愛”、“回報愛”中得到不斷深化和鞏固,促進了孩子們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播種思想,收獲行為;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在孩子們的心中培植一種感恩的思想,感恩于賦予自己生命的父母,感恩于給自己知識的老師,感恩于幫助、關心和愛護自己的那些人,感恩于祖國、感恩于大自然……就在孩子們的心靈中播種了希望和愛心,消融了許多的不幸與不滿。再把這種感恩之心付諸于行動,并長期堅持下去,我們就收獲了孩子們高尚的品格,實現了我們的育人目的。
責編 鐘園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