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性學習是讓學生的學習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經歷它、感受它、考察它,最終認識它、掌握它。體驗性學習重在情感激發、心靈感悟,它能使學生在不同的情境體驗中內化知識、升華情感,豐富經驗,增強能力。《數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在學習中體驗數學,而且使用了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體驗”來闡述數學課程的學習目標。《標準》還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任務,不單純是讓學生知道某個問題,記住某個結論,而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去體驗某種事實,體驗某個問題,體驗某個結論,并在體驗中達到一種情感和理性的升華。
一、體驗趣味,讓數學學習更有樂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教學活動應該成為學生喜歡和好奇的源泉,教師應恰到好處地運用一則生動形象的故事,一個快樂有趣的游戲,一個生動有趣的操作,都能吸引學生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學習數學,給數學學習留下深刻的印象。
1 在生動故事中體驗數學的趣味
小學生都是故事迷。結合教學內容把數學知識融入故事中,能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可以給學生講解“圓周率”的故事:同學們,你們知道嗎?約2000年前,我國古代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就有“周三徑一”的說法,意思是說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約1500年前,我國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的值計算精確到6位小數的人,他比國外數學家得出這樣精確數值的時間至少要早一千年。1959年前蘇聯揭開了月球背面的奧妙,為了紀念這位杰出的數學家,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祖沖之山”。學生聽了這個故事,不僅增長了知識、增強了民族自豪感,而且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又如,一位教師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先用課件投影出如下4幅圖:

師:同學們,你們認識上面這些數嗎?(生有的說不認識,有的說認識)
然后,教師給學生講“分數的由來”:“同學們,其實,這4幅圖都表示1/4這個分數。早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用嘴巴和胡須的形狀的圖形來表示分數;兩千多年前我們中國人用上下放置的小木棒來表示分數;后來古印度人發明了數字;再后來阿拉伯人發明了分數線。分數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這樣,不僅給學生適時滲透了數學文化的思想,而且使學生覺得數學知識是如此豐富和有趣。
2 在游戲中體驗數學的趣味
愉快的數學游戲,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熱情。常見的數學游戲有:數學撲克、數學棋、數學套圈、數學謎語、數學接力賽、猜數游戲等等。
例如,教學人教版課標試驗教材第五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讓學生做“分月餅”游戲,激發學生興趣,體驗分數的產生。師:下面我們通過分月餅的游戲來研究分數好嗎?將4塊月餅分給2個小朋友,可以怎么分?怎樣分公平?(板書:平均分)為什么?(說明:每人分得一樣多叫“平均分”),4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多少?4÷2=2(塊);2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多少?2÷2=1(塊);1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半塊)l÷2:?師:半塊月餅用什么辦法表示?還有別的辦法嗎?你能創造一個數來表示嗎?(同學們各抒已見,表揚有創意的學生)。然后,比較各種表示方法,并體會分數的簡清[生與含義,初步認識分數的表示形式。
這樣,通過游戲,把學生的思維已置于新知的前沿,為認識分數提供了心理需求。
二、體驗價值,讓數學更有意義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是指作為教學內容的數學,應滿足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能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有價值的數學”不僅是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有用的數學,而且是對學生從事實際生活和日常從事的各種行業都有用的數學。這樣的數學學習體驗可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會因為數學學習而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感受數學學習的內在魅力,理解數學的意義,引起學生學會數學的興趣。
1 從生活實例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關系最精彩的描述。的確,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因此,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從中體驗到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例如,教學“人民幣的認識”一課,可開展“小小商店”課中游戲,讓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和售貨員,體驗購物的步驟,掌握人民幣簡單的加減計算;在數學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用數學,我充分運用教室里的黑板報,開設了“生活數學大家談”欄目,使學生有一個交流的平臺。如,李玲同學這樣寫道:“我今天到超市去買了3支圓珠筆,每支2元,我給阿姨10元錢,找回4元。”這其實就是一道應用題;王敏同學這樣寫道:“媽媽給我買了一件新衣服,我太高興了,翻來覆去地看,發現上面寫著:棉65%,滌綸35%。這是什么呀,媽媽告訴我這是百分比,以后數學課中會學到的……”
2 從數學的廣泛應用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數學不但應用于天文、地理、工業、農業、經濟、國防、醫藥等領域,而且滲透到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如天氣預報、投資方式、旅游線路、房屋裝修等都離不開數學。市場經濟需要人們掌握有價值的數學,在商務活動中,將越來越頻繁地使用成本,利潤、投入、貸款、效益等名詞,與之相關的比和比例,概率與統計等都是人們必須掌握的數學知識,我們已經很難找到不需要數學的人類活動領域。
美國《中小學數學課程與評價標準》指出:“有數學素養的首要準則是懂得數學的價值。”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大量形象、生動、具體、可感的事例,不失時機地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數學的價值。
3 體驗美感,讓數學學習更有風采
“只有教數學的人被數學的魅力所深深地感染,學數學的人才能被數學的魅力而深深地打動。”要想使每一位學生喜歡數學并長久地保持濃厚的興趣,非親自感受數學知識本身的魅力不可。正如羅素所說:“數學,如果正確地看它,不但擁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因此,教師要不斷體驗,把握與挖掘數學的美,并在課堂教學中不失時機地把教師的美好體驗感染給學生,深入淺出地啟發學生,讓學生從中體驗數學的美。
例如,一位教師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要求學生把正方形、長方形、平形四邊形沿著對角線剪開,通過重合放置驗證,學生發現剪成的兩個三角形大小形狀完全一樣,學生從中感悟了數學的“對稱美”;因為剪出來的三角形的面積是原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反之要求學生用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已學過的圖形,學生經過剪拼,發現都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樣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在千變萬化的“數學迷宮”里,存在著固定不變的規律,從中感悟了數學的“統一美”;當教師用課件展示后,學生又進一步發現了三角形的底和高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相等的關系,經過討論。學生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s=1/2ah,這樣,引導學生從直觀入手,使用多種感官協同活動的推進過程,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而這一公式,與語言表達相比是何等的簡潔,從中感悟了數學的“簡潔美”;教師接著告訴學生,a和b可以換成任何數據,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三角形,都可以用這個公式計算,這包含著多么豐富的內容,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神奇美”。
體驗數學充分展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要充分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探究,在合作中交流,在審美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
責編 鐘園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