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主動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調動小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加強學習引導。教師可以通過興趣引導、學法指導、實踐指導、內容有序安排等方面引導學生有效地學習,進行知識建構。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導學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借助教師、學習伙伴的幫助,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主動建構新知識的過程。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地位。新課程改革視教師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更重視能力的培養,強調發展智能,培養創造精神,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應有的發展。因此,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來說,教師應更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巧妙地引導學生,及時地指導學習,促進學生建構知識。“導學”是實現上述目標的有效策略之一。
“導學”,不是簡單的釋疑、解惑,而是采取一定的策略,在一定情境下的、系統科學的教學行為,是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引導”“指導”,使每個學生能高效地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實現全面發展。導學的過程是教師的引導者、組織者等作用的充分體現。
一、導之以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推動個體去認識事物和探求真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創設教學情境,創新教學方式,喚起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興趣驅動下愉快地體驗求知過程。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是引發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參與的催化劑。基于問題的學習,也是建構主義倡導的一種方式。小學生具有好動的天性,好奇心、好勝心強,但抽象、枯燥的數字、文字還不足以吸引他們,相比較而言,那些生動、形象的內容比更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故事、游戲等學生喜歡的形式,把數學知識寓于故事情節或游戲之中,將學生從故事情境或游戲中領人抽象的數學世界,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可以把一些宜于學生自己動手體驗知識產生過程的內容通過學生的親自動手和在做的過程中引導、鼓勵學生多角度地思考,發現問題,并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學“認識時間”時,可以設計一個猜謎語的小游戲,激發學生對鐘面認識的需求,使學生對鐘面有一個初步的印象,接著再認識鐘面:三兄弟就是時、分、秒三根針,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分別有5個小格,有12個數字,等等。這樣通過謎語的簡潔明了的表述把鐘面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告知了學生,也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又如,“長方形的面積”的教學,可以先要求學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尋找計算長方形面積的方法,學生可以通過自己動手找出原始的數方格的方法。隨即,可以拋出問題:如果要解決實際問題(比如計算學校操場的面積)也能用數方格的方法嗎?該怎么解決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一定會有進一步探索更便捷方法的欲望。同樣,“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中,選擇合適的單位是一個難點。比如操場面積為什么一定要用平方米表示呢?學生對這樣的問題很感興趣,可讓學生討論,在爭論中找出答案,就不會再出現類似“小明身高145米”這樣的笑話了。
二、導之以法
教師導學,除了導趣之外,還應導法。這里的“法”是指方法,是指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達爾文曾說過,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教會方法就是交給了學生“點石成金”的指頭、捕獲獵物的獵槍,學生就可以用它探索知識的金山、捕獲獵物。數學教學的過程主要是問題解決的過程,數學問題的解題方法千變萬化,不可能全部傳授給學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地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增強學生的知識概括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教師要引導和指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母法”,讓學生學會變通,以不變應萬變。
例如,對于“雞兔同籠”的問題,傳統的解法一般是假想為全部是兔,再假想全部是雞,但這樣的方法學生很難理解。曾聽過一位特級教師的教學,他將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用圓形表示“頭”,用短豎線表示“腳”,這樣通過畫圖很快就能解決“雞兔各有幾個”的問題。這種轉化方法不僅形象,學生容易理解,而且更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打開了“一扇窗”,啟發和鼓勵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又如,應用題“甲城到乙城的高速公路上,有兩輛同向行駛的卡車和轎車。已知卡車的速度是每小時65千米,轎車的速度是每小時80千米。現在卡車在轎車前1500米,那么在轎車追上卡車的前一分鐘,兩車相距多遠?”在解此題時,一般都習慣于先設未知數,再建立方程來求解。但教師不應僅局限于這一常規做法,而應引導學生換個思路考慮問題,尋找更簡單的方法。這個問題可以這樣思考:既然轎車的速度每小時比卡車快15千米,即15000米,那么也就是每分鐘快250米,因而無論轎車再過多少時間追上卡車,在追上的前一分鐘,兩車距離都是250米。
三、導之以行
行,就是實踐。只有引導學生將理論聯系實際、學用結合,才能牢固掌握知識,并轉化為能力。《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數學活動和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發展能力。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學習情況、教學內容等營造自然的、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利用已有經驗,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積累豐富的直接經驗,主動參與數學知識探索,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知識和方法,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
例如,有一張邊長為8厘米的正方形紙片,如果按圖1的畫線剪開,拼成一個長13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如圖2所示),那么,長方形的面積為13 x5=65(平方厘米),很顯然,它大于正方形的面積8×8=64(平方厘米)。為什么會多出1平方厘米呢?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剪拼,自主思考,尋找答案。
又如,在“平面圖形面積”復習課時,教師可讓學生每人動手制作這些圖形,通過拼接,把這些圖形相互轉化。學生通過實踐,就能很容易地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之間的關系,更準確掌握各圖形的面積推導過程,最后可將這五種圖形的面積公式用一個公式表示出來,即梯形的面積公式可適用于其他圖形。親手實踐操作為學生創造了思考的空間,能使學生更深刻地領悟所學知識。
四、導之以序
導學應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層次原則。教師要根據兒童的思維發展規律安排教學活動,結合教相知識點的前后聯系、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個體差異等,合理安排導學的內容,善于有層次地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探索數學思想,掌握數學方法,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形成一個“知識鏈”。

例如,“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估算”,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加減法的估算以及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估算之后進行,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已有知識和方法,指導總結除數是一位數的估算,這樣能使學生對估算的方法及其來源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識鏈,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
又如,函數思想的教學,必須依靠引導。可以設計一個序列,讓學生逐步發現其中的規律:第一級是算術運算中的直接歸納推理,通過直接觀察簡單數字運算中所提供的算式,歸納出運算原理。如從“1+0=1,6+0=6,18+0=18……”歸納出“任何數加零都等于原來的數”。第二級是簡單文字運算中直接歸納推理,即在字母抽象的簡單運算中,推出運算原理。如對一組等式:x=y,x+a=y+a,x+b=y+b,能正確歸納為“等式兩邊加上一個相同的數,等式仍然成立”的結論。第三級是算數運算中間接歸納推理,通過復雜的運算和復合應用題的求解,歸納出結論、原理和計算公式。第四級是初步代數式的間接歸納或多步歸納。如學生從多次初步代數式運算中,正確地歸納出一數隨另一數變化的原理,這種邏輯推理,實際上說明他們歸納出了y=f(x)的初步函數關系。可見,小學生在運算中,隨著年齡增長,思維的正確性在提高,邏輯性、合理陸和自覺性也在增強。因此,教師必須根據這一特點和變化,從小學生實際的思維能力出發,有針對性地逐步加深難度,提高引導水平。
導學應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師開展導學的時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既可以在課前、又可以在課中,還可以在課后;既可以在講授新知中,又可以在綜合復習練習中進行。導學的形式,既可以是課堂中的講解,還可以是課外組織數學閱讀活動或數學興趣小組。教師還可以組織競賽活動,如一題多解比賽、心算比賽、作圖比賽、統計比賽等,在這些分類比賽中系統檢查、指導學生整理、鞏固所學知識;指導學生進行調查,撰寫調查和實驗報告,增強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
開展導學活動,要求教師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對知識的內容、結構、實質等方面進行思考、探索,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探索知識;在學生思路受阻或出現偏差時,能及時點撥;指導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掌握獲取新知、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導學的重點應當是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科情感等方面的指導、引導。這些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論與教學技能的過程。要“導”好學生,教師首先必須成為一個求知者、研究者,必須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掌握豐富的教育理論,熟悉現代化教學方法,另外,還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挖掘有效的導學技巧。
責編 鐘園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