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改行進之中,由于過分強調踐行新的理念,過度開發課程資源,走向極端的學生主體發揮,急于求變的教學方式多樣化,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原來的課改愿景,因此遭遇了尷尬,出現了教學目標虛化,教學內容泛化,教學過程形式化,教師使命缺失等諸多問題。我們的教學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原來預設的軌道,因此,亟需讓數學教學回歸本原。回歸本原不等同于放棄創新而重走舊路,意在不能拋根忘本,創新要立足于創真,定位在創好。回歸數學教學“本原”,就需要淡化形式、注重實效,使數學教學由“華麗”走向“簡約”,走向“豐富”。
一、數學教學在哪里偏離了本原?
1 人為割裂了“三維目標”。由于對新課程三維目標的設計和操作缺乏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在實施層面上便出現了知識、技能目標該實的不實,過程方法游離于知識、技能目標之外,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多是人為地貼上了“標簽”。“三維目標”在理論層面的分解論述與操作層面的相互融合造成了教學實施過程中的無限遐想和困惑,顯然,三位一體的三維目標就被人為割裂和虛化了。
2 “去數學化”的現象突出。我國著名的數學教育專家張奠宙結合當前的數學教學現狀,曾撰文:“數學教育自然是‘數學’內容為核心。可惜的是,這樣的常識,近來似乎不再正確了。君不見,評價一堂課的優劣,只問教師是否創設了現實情景,學生是否自主探究,氣氛是否活躍,是否分小組活動,用了多媒體沒有。至于數學內容,反倒可有可無起來。‘去數學化’傾向會危及數學教育的生命。實際上,數學教學設計的核心是如何體現‘數學的本質’,使學生高效率、高質量地領會和體驗數學的價值和魅力。”在張老先生認為,“去數學化”就是沒有突出數學學科個性,抓不住數學學科本身的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實際的課堂教學當中,我們是必須把阻礙小學數學教學發展東西予以摒棄,但也決不能“潑掉洗澡的臟水,也潑掉澡盆中的小孩”。
二、如何讓數學教學回歸本原?
我總覺得這個問題很宏觀也很復雜,關涉到數學教學的方方面面。
“一切的教育改革歸根到底就是要在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和人的社會化、傳授書本知識和培養實踐經驗、教師發揮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這三對矛盾之間找到出路”(呂型偉)。基于此,我認為,回歸本原的數學教學,首先就是基于教材,基于學生,基于可實現的目標,否則,所有的回歸都會成為“無本之源”。
第一,依托文本,回歸教材。
課改之后,教材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提倡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但是,問題就出現在這里,不要機械地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鉆研教材,不等于不重視研究文本的意義。因為文本是教學的媒介,是教學的橋梁。只有充分咀嚼文本的原意,才能體會文本的個性價值。真正有效的課堂,需要教師對教材有深度、全面、系統的解讀。因此,作為數學教師,應該重視文本研究,對文本作準確、深刻、獨到的把握,找準教學的起點。賁友林先生曾撰文專門談了解讀教材的問題,他指出教師當“三思而后行”:一思教科書中編寫了什么?二思教科書中為什么這樣編寫?三思教科書中這樣編寫對教學有什么啟示?“在新課程中,教材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孤立的整體,而是開放的、完整的‘課程資源’中的有機構成部分……”(余文森),但是不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卻忽視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過早或過多地補充內容,海闊天空,甚至偏離文本而大談從網上查閱到的資料,教材受到了冷落,教學活動失去了認知的支撐。還有的教師片面強調教學與生活的聯系,大量補充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對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進行刪減或更換。為此,我們倡導“深入淺出、由博返約,以簡馭繁”,力求把教材鉆研得深些,課上起來簡單些。既要敢于擺脫教材的束縛,又要緊緊依托于教材,以審慎的態度解讀教材,從教材出發,合理地對教材進行取舍、重組、改造,以實現超越教材,有效地用教材教。
第二,滿足需求,回歸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最重要的是把學生看作活生生的人,學習并不是把知識從教師的頭腦里移到學生的腦袋里,而首先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活生生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倡導人性化數學教學,就需要把學生當做人,把學生當做成長中的人來看,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這或許就是我們進行數學教學的本原。為滿足學生需求,在數學教學中就應重視基本知識,如概念、公式、運算定律的講授,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的培養;重視基本能力。如應用意識、推理能力的培養;重視基本的習慣和態度,如細心、認真、嚴謹、檢驗、書寫、作業、思考等的培養;重視基本的數學修養,如數學和文化的修養、審美趣味和能力的養成等等。對學生充分的理解與關注,把握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是我們開展數學教學的重要前提。因為“學生的數學學習不是知識的簡單接受過程,而是學習主體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經驗與知識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
第三,恰當定位,回歸目標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新課程要求我們牢固樹立“三維目標”的意識。從微觀的視野來看,教學中是否具有良好的目標意識,是影響課堂的一個重要因素,應該說,目前我們教師的教學目標意識并不淡漠。但卻有不少的課堂往往天馬行空,隨意性比較大,缺乏必要的約束與反饋調節,教學的有效性被打了折扣。這與行走在沒有經驗的課改路上有關。不管如何,我認為,在知識與技能知識、技能方面,應該添加一點扎實,在過程、方法上增添一點真實,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添加一點樸實,是十分必要的。具體到某一節數學課堂教學,目標的制訂要具體可行,要體現出自己對于數學教學的獨特理解與準確把握,在教學過程不斷以預設的目標為參照物,對教學作出針對性的調控,不斷引導課堂向著預期的目標行進。
歸根到底,數學教學怎樣才能找尋到回歸本原的路?也許誰都不能一言以蔽之。正如道家創始人老子所言: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我們只有深入細致地做好點點滴滴,加深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減少教學行為偏差,科學、理性地審視教學得失,方向對了,達成目標才會成為一種可能。
責編 鐘園嫻